北京城市副中心大型公建执行三星级绿色标准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1-05-27 06:44

正在建设中的城市副中心三大建筑

昨日,2021年北京城市副中心重大工程绿色建设、技术创新专题发布会举行。在发布会上,北青-北京头条记者了解到,为进一步推动北京城市副中心绿色低碳高质量规划建设,副中心管委会建管局、副中心工程办近日制定了《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工程绿色施工指导意见》,明确了工程各参建单位职责,从资源节约、环境保护、人力资源节约与职业健康安全、信息技术应用等方面提出了72项绿色施工措施。意见提出,严格执行高星级绿色建筑标准,新建政府投资及大型公共建筑全面执行三星级建筑标准。

据副中心工程办临时党委副书记、总工程师陈晓峰介绍,副中心一大批关系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标志性工程有序推进:行政办公区一期建成、二期正在加快建设、城市绿心森林公园实现开园运营、北运河北关闸至甘棠闸段实现游船通航、北京学校小学部及黄城根小学投入使用,绿心三大建筑、中国人民大学通州新校区、北京安贞医院通州院区、轨道交通22号线、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及东六环路入地等文化、教育、医疗、交通等重点领域项目进展顺利。

在接下来的“十四五”期间,城市副中心将掀起建设新高潮,持续加大重点民生工程调度,推进城市副中心城市框架基本成型。

陈晓峰表示, 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已历时五年,在一期工程中应用大量先进技术、工艺、材料和设备,取得了一系列绿色节能、环保低碳、智慧高效的建设科技成果。在充分汲取行政办公区一期工程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副中心工程办在二期工程及市级重大工程中持续加强科技创新引领,不断实现新发展理念在城市副中心应用落地。“比如我们将全力打造智慧工地,推进机器人等智能装备设备应用场景,通过AI识别、焊接机器人、地坪抹灰机器人、安全帽定位系统、塔吊运行监控及可视化吊钩等智能设备应用场景,提升施工效率,降低安全风险。”

陈晓峰指出,《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工程绿色施工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建造出一批体现绿色、智慧、先进、高效副中心工程的总体目标。其中要求严格执行高星级绿色建筑标准,新建政府投资及大型公共建筑全面执行三星级绿色建筑标准。

在资源节约方面,主要包括节地、节能、节水和节材的目标控制和量化指标。如节地提出施工用地临时设施占地面积有效利用率大于90%的要求;节能提出使用现场500公里以内的建筑材料采购量占比不低于70%的要求,原则上采用京津冀区域内生产的建筑材料;节水提出施工现场节水器具配置率达100%的要求;节材提出建筑实体材料损耗率、非实体材料(模板除外)可周转率、施工现场非实体新材料使用量等方面的节材控制指标。

重大工程

交通枢纽:从国际机场和首都核心区可半小时抵达

据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综合枢纽公司副总经理李志刚介绍, 北京城市副中心交通枢纽会将2条城际铁路车站、3个地铁车站、公交车站等集成一体。同时,贯彻“绿色交通,公交优先”理念,优先区域内慢行系统,绿色出行比例达90%。实现京津冀都市圈1小时内到达,国际机场和首都核心区半小时抵达,副中心区域10分钟内到达。

同时,引入绿色能源,减少碳排放。采用中深层地热等绿色可再生能源,采用市电与光伏发电、电制冷与冰蓄冷等能源供给系统,在保证用能可靠性的基础上实现大量节能,枢纽项目地上地下工程达到绿色建筑三星级标准,枢纽内部实现冬季近零碳排放。

优化枢纽空间布局,构建绿色环保交通。通过预留城市航站楼,优化枢纽布局和换乘系统,每天可为单向47万人提供安全快捷、舒适智慧的公交出行。“我们多次优化规划设计,枢纽地下建筑由4层改为3层,节约投资近百亿元,成功构建了集约化、智慧化的地下综合交通枢纽。”李志刚说。

此外,交通枢纽还设立了智慧化导向标识体系,优化慢行系统。副中心枢纽运用大数据、5G等技术智能化微导向系统,并提供城际铁路与轨道交通的“安检互认”,便利换乘路径;车站主体引入阳光,为群众营造清晰明亮的换乘空间。

三大建筑:副中心剧院、图书馆、博物馆地铁直通

北投集团重大项目总监、三大建筑项目部总经理陈宏达介绍,城市副中心剧院、图书馆、博物馆三大建筑创新性打破了以往公共建筑集群各自独立建设的模式,实现了三大建筑、共享配套设施与轨道交通预留车站五个单体建筑一体化设计建设的新模式。游客可从地铁换乘站,经由三大建筑共享配套设施,直接进入三大建筑参观游览,实现游览路线无缝衔接。

其中城市副中心剧院是位于大运河畔的“文化粮仓”,设计理念源于通州古粮仓和运送物资的船舶,建筑面积约12.53万平方米,高度为49.5米,包括歌剧院、音乐厅和戏剧院及室外剧场,总座位数约5500个。城市副中心图书馆坐落于六环公园边“森林书苑”,设有古籍文献馆、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开架阅览区、智慧书库等功能分区,日接待量约为5000人次至8000人次。

大运河博物馆是镶嵌在城市森海中的“运河之舟”,设计理念源于古运河图景中的船、帆、水三个元素,建筑面积约10万平方米,建筑高度35米,日接待量约为6000人次。陈宏达表示,大运河博物馆对标国际一流博物馆进行设计建设,其结构设计方案按照罕遇地震设防要求进行设计,采用先进的隔震技术,通过对建筑物的上部和基础之间加设“隔震层”进行减震设计,最大程度保证建筑主体结构、室内重要设施和文物安全。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解丽
编辑/谭卫平

相关阅读
北京城市副中心可再生能源利用率达60%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8-14
北京城市副中心将探索设立超低排放区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3-19
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 实施方案正式发布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3-16
2035年以绿色为底色的现代化北京城市副中心基本建成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4-03-15
北京城市副中心站明年投入使用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2-27
十年“蝶变” 光影见证 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发展影像展下周开展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1-07
多座文化建筑传承北京城市文脉
经济日报 2023-12-28
扬帆启航!北京城市副中心三大文化建筑正式揭幕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12-27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