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ing听丨“阻泳第一人” 王和新的十年:就是让人知道黄河多危险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1-01-25 16:50

成为黄河阻泳人整整10年,这是50岁的王和新第一次在河水冰凉刺骨的冬季下水。

这天是1月16日,黄河已经进入了结冰期。王和新穿上职业采藕人下水的皮裤,腰里系了一根保险绳一步步往结冰的河面上走去。

1月的黄河水冰冷刺骨,所有在场观看王和新示范的人都揪着心。王和新腰上仅仅绑着一根绳子,踏上了冰面。黄河水即使结冰也难以掩饰原本带着泥浆的底色,与岸边的泥沙、石块难以分出差别……

冬天下水阻泳,更像是王和新一个“新课题”。每年5月到10月,黄河进入汛期,周边村落的留守儿童们和放假回家的大学生总在河边玩耍,这才是阻泳的高峰时刻。但是这次下水示范,目的在于告诉孩子们黄河的冰面同样危险。

如今,他在和这条大河的角力中慢慢意识到了,黄河太大,他一个人拦不过来。而他也在慢慢老去,总有一天他不得不离开这片熟悉的水域,到那时必须有人能接替他,留在这里。

水下世界:靠的是直觉与经验

为了这一次下水王和新做好了充足的准备:他从头到脚武装了3层。

除了穿上防水服和手套,他还在里面裹上了棉裤和保暖内衣,皮裤外面穿上救生衣,最后还穿上又宽又大的外衣。他用穿着黑色胶鞋的脚踩了踩脚下的黄河冰面,河水猛然从原本就冻得不结实的冰面下面涌了出来。

王和新解释:“这样的地方,没有经验的人根本不能分辨这里冻得牢不牢,一脚下去,冰破开了,再走几步人就掉下去了。” 

他往破冰的洞口周边踩了几脚,河水立刻漫上王和新的脚踝,鞋子瞬间被打湿。黄河河面上这一小块原本看上去能站人的地方,渐渐地显现出一个冰窟,下面是深不见底的河水。一段时间后,这里又将再经历一次结冰。

他身着厚而臃肿的防护服,毅然跳入了河面上凿出的洞口。这个洞口不大,仅仅容得下他一个人跳进去。

王和新全身都要浸泡在冰面下的河水里,即使是王和新这样水性极佳的人,也难以承受这样的寒冷。河水淹没过他的头顶,王和新饱经沧桑的脸也马上泛起了苍白色。他奋力挥舞着双臂,借力腰上捆着的绳子,很快便从冰窟中爬了出来。全身透湿的他显得很狼狈,但这位朴实的农民看起来似乎对此驾轻就熟。

其实对于王和新自己而言,他也是在开始阻泳以后,完成了对水下的世界的态度转变。

在很久以前,他也曾经是黄河水里一个欢脱的游泳少年。但是现在,谨慎和小心替代了少年时的冒险和好奇。那些年岁里,自己所在的小村庄就没有什么娱乐活动,甚至夏季都不能正常供电。人们为了解暑会到河里游泳,大人带着小孩去黄河洗个澡,切磋切磋游泳技艺是常事。他精湛的游泳技艺就是无数次浸泡在黄河水中练成的。

但是现在,从小在黄河边长大的王和新,却带头阻止人们再体验这一项他童年时的欢乐记忆。

成为“阻碍”:他的遗憾与“死磕”

2011年同村一位高中生的溺亡,让王和新下定决心成为黄河阻泳人。

那是一个8月,王家圈村的8名男孩闲暇时到黄河岸边玩耍。一个孩子到河边洗手的时候脚下一滑,不慎落水,而同村的一名高中生在自己不通水性的情况下,义无反顾地下水救人。在其他同伴的帮助下,先落水的孩子被搭救上岸,但救人的高中生却沉入了水底。水性(不错)的王和新与村民们持续下水救援了几个小时,当高中生被带出水面时,肢体已经僵硬。孩子母亲疯了一般扑倒在孩子身上,撕心裂肺地哭喊着他的名字,王和新和在场的其他村民无不抹泪。

“这孩子就是我们村的,我从小看着他长大,乖巧懂事的一个孩子。”王和新说起这个还在花样年华便葬身水底的孩子,十分惋惜。

同年夏天,先后有四名孩子在黄河中溺亡,他打定了主意,每每看到在河中戏水的孩子,一定要说服他们放弃游泳。

夏季属于黄河汛期,王和新所在的山东章丘黄河镇王家圈村有许多留守儿童,除了常年留在家的小孩们,外出上大学的孩子们暑假回家,也经常因为贪凉,成群结队地去河边玩耍。

“我的经验是很丰富的,可以看得出河道里哪里有暗沙,哪里有漩涡。但是这些游泳的孩子不知道,他们以为自己很安全,其实脚一踏空,再也不上来了……”

2011年,他开始每年夏天在黄河岸边义务巡视,从此10年没有中断过。这个穿着救生衣、手拿一根三四米长杆的身影,每年汛期都会出现在黄河岸边。

刚开始,大家难以理解王和新的意图。即使他在岸上大声呼叫,有些孩子依旧置之不理。情急之下,他干脆亲自下水示范,告诉孩子们黄河水有多么湍急危险。站在岸边将长杆伸向水里。当伸到离岸一米左右的地方,河水只有几十厘米深,再往前一伸,长杆立刻没进去两米多。这说明河床的深度是一般人不可预见的。

“很多人都想在水里玩一玩,觉得安全。但是恰恰是他们觉得安全的地方,就搭上了性命。”王和新解释道。

其实王和新的战场,并不仅仅是黄河河滩上的一次次瞭望和行动。一个新的想法慢慢萌生了,他要去孩子最多的地方做安全宣传,让孩子们甚至不会走上河滩。

王和新开始走入学校向学生宣传防溺水时,但是刚开始并没有人理会。“他们觉得,你一个农民,一个老百姓,能讲出什么来?他们真是瞧不起我。”他回忆起初期宣传的艰难日子,依旧有些忿忿不平。

可慢慢地,通过他的讲解和亲身下水的视频,再加上和孩子们的良好互动,王和新的防溺水宣传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10年来,他先后到济南、菏泽、滨州等市的300多所中小学,进行防溺水安全教育。现在,许多学校会主动邀请他进行讲座,为学生们进行安全普及教育。而他所在的黄河章丘段近几年也实现了溺水事件零发生。

一支队伍:一群人的妥协与坚持

2018年,王和新的儿子跟随着父亲参与了一次阻泳活动。下水之前,父子俩产生了很大的争执。

儿子觉得王和新的年龄越来越大,还要为了宣传阻泳一次次下水演示,有时一天甚至下水四五次。

晚上儿子劝他:“现在的媒体很发达,您阻泳可以通过媒体传播,下水也可以做成视频,不用每次都亲自示范给人看了。”因为心疼父亲,说着说着,他在餐桌上掉下泪来。

从这个时候开始,王和新穿上了救生衣。从前下水,他手里拿着一根木棍就下去了。而现在为了儿子,他渐渐地减少了下水示范的频率。

10年前王和新刚刚开始阻泳工作时,家里的反对声音就开始出现。 妻子对他的抱怨非常实际:“不给家里挣钱,反倒还往外拿钱。”多年来,她对丈夫的行动感到五味杂陈。

有一次,她在采访时想到心中的委屈落下泪来:“这事本来是件好事,但对我们的小家来说不是件好事。”丈夫一年有很大部分的时间花在河边巡逻、普及宣传,耕种家中十几亩田地的重担就落在妻子的肩上。

现在的王和新在非汛期会出去打打零工。但家庭的收入也需要为防溺水宣传让步。“有一次,熟人给我介绍了一份建筑工地的工作,年薪有五万块,但是时间和我的安排靠不上,所以我放弃了。”每年的5月到10月是黄河的汛期,这段时间内王和新没有办法外出打工。“阻泳是我一直以来都坚持的事情,我是不会放弃的。”

大学期间,儿子还组织过同学回老家支教,让同学为老家的留守儿童上课。王和新则为这些义务支教的大学生提供食宿。大学生们白天在黄河镇为五六十名留守儿童上课,傍晚他用车拉着他们在黄河边吹吹晚风,带着他们看看经常发生溺水事件的河段,这群年轻人带着心中种下的种子,回到各自的家乡,又将阻泳的风吹向全国各地。

2014年,在山东省、济南市和章丘区多级政协委员、章丘团区委、黄河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推动和支持下,章丘区黄河阻泳联盟正式成立,随后不断有村民、机关干部、学校老师等加入进来,如今阻泳联盟人数已超过300人。

从2017年开始,黄河镇政府从辖区十多个个村庄选调了24个贫困老人组成了专职阻泳人员,每人每天派发10元补贴,每天在河岸边巡逻。有些游泳的孩子生性顽皮,不理解老人们的工作,甚至对他们口出恶言。“我得出面教育他们,不能让他们骂老人啊。”

王和新作为阻泳团队的领导,也对团队中的老人们十分关爱。“这些孩子们其实最后都向我保证以后再也不去了。”每次听说到邻近的县市又有溺亡的案件发生,王和新总是在心中暗暗懊悔:“为什么我没有多跑几个地方?为什么没有宣传到那里去?”

因为阻泳宣传产生的良好影响越来越大,从2013年开始,他就被选为山东省政协的群众代表(至今已经连续9年列席旁听山东省政协会议)。2016年,王和新被吸纳为章丘区政协委员,连续四年在政协会议上提出议案。2020年底,他的最新议案里面还加上了冬季防溺水的提案。

因为疫情原因,许多学校提前放假,学生们都爱在冰面上玩耍,殊不知冬季冰面也是溺水的潜在危害之一。“不是亲眼所见,他们不会信的。”王和新说。他之所以还要坚持亲自下水示范给人看,是想通过真人实景直观还原水下(冰面)的实景,让大家深刻体会到水下(冰面)的危险。

这一次,还是为了阻泳,他再次在腰上绑好了绳索,穿上比夏季厚实得多的防护服 ,走向他无比熟悉的黄河……

实习生 冯仪 统筹/张彬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朱健勇
编辑/白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