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影 | 生命摆渡人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1-01-06 14:49

12月的北京,民众护理院三层安宁疗护病房里,冬日暖阳透过窗户照进屋内,安静而祥和。69岁的刘爷爷躺在床上微闭双目,营养剂正通过鼻饲缓缓导入老人的身体。

护理部副主任张泽青轻声步入房间,老人听见声音,缓缓动了动身子,朝门口看去。看见走进来的是张主任,他努力伸出消瘦的右手,嘴唇微张,打了个无声的招呼。

“今天感觉怎么样?”张泽青加快了几步走到床边,左手在半空中“接”住老人刚要抬起的手,右手则顺势摸到老人的额头,轻柔地问着。温热的双手将暖意传递给老人,老人显得踏实了许多。

刘爷爷是一位肺癌晚期患者,两个月前,家人将他送入民众护理院,选择用安宁疗护的方式陪伴老人走完人生的最后一程。以张泽青为首的安宁疗护团队,给予老人最体面的临终关怀。

每天早上8点半,与医护人员和养老护理员开完交班早会之后,张泽青就会去安宁疗护病房“串门儿”,意识清醒的老人们也好似摸到了规律,专门在这个点儿等着她。

“中午吃饺子好不好?”“今天外边儿挺暖和,您想出去走走吗?”张泽青和护士在为老人检查身体的时候,不管老人有没有回应,她们都会拉拉家常。彼此之间的信任,就是这样一天一天地建立起来的。

民众护理院是本市首个将养老院与医院合二为一的医养结合型护理院,十余名常驻医生、近30名护士组成全科医护团队,24小时为老人提供医疗保障;60多名医疗护理员组成养老团队,全天候为老人提供生活照料服务。

在传统的认知中,患者在生命垂危之时,常常会被送进重症监护室(ICU),身上插着各种管路,捆绑着各种生命体征监护仪,也就是有创抢救。但这些手段多数与痛苦相伴,还会带来创伤,病人也没什么尊严。安宁疗护则是运用医学与人文关怀的综合诊疗措施,减轻终末期疾病患者的疼痛与恐惧,让患者有尊严地离世,也帮助患者的家人坦然面对亲人的离去。

“临终”这个词是黑色的、冰冷的,但民众护理院的安宁疗护病房却是温馨的。房间是暖色调装修风格,墙上“福寿康宁”四个大字苍劲有力,让人有了沉静的力量。床边设置了暖色系沙发甚至床位,家属可以随时陪伴。

“对于危重、晚期的病人来说,安宁疗护并不是放弃治疗,而是想办法缓解疾病终末期或临终前生理、心理上的痛楚。”张泽青以癌症病人为例,“病人晚期身体会极度疼痛,甚至一个简单的翻身都会让他们的表情非常痛苦。”

此时,安宁疗护团队就是老人疼痛的缓解者,通过观察和询问摸清病人疼痛规律,提前干预和控制疼痛,让病人平静地度过最后的时光。

在照顾临终老人的过程中,张泽青发现,很多老人心中都有一些未了却的愿望。此时,安宁疗护团队就帮助他们与家属沟通,尽快实现老人的心愿。“很多老人临终前的心愿都与自己年轻时的经历相关。”有一位爷爷临终前曾告诉张泽青,自己想去年轻时住过的房子看看。她赶紧将老人的想法告诉了家属,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老人家属开着车带着老人出去转了一圈,虽然当年的房子已经拆迁,但可以明显看到,回到护理院后,老人的心情比之前平静了许多。

生老病死,是人生必然的经历。但对“死”,人们却讳莫如深。老人即将离去的时刻,也是家属最难接受的时刻。此时,安宁疗护团队又会变身家属的心灵安抚者。

“我们有一个‘四道’方法,即道谢、道歉、道爱、道别。”张泽青说,在老人生命的最后时光里,他们会主动引导家属走到老人的床边,向自己的长辈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在与老人共同相处的时光里,一辈子的经历总会有一些让老人不满意、不开心的事情发生。安宁疗护团队会引导家属去回忆那些过往,向老人主动表达歉意,并将内心的爱勇敢地向老人诉说。

每次看到这样的道别,张泽青总会在一旁默默地流泪,料理完老人的后事,她甚至很久不愿意回到老人原来的那个房间。从三甲医院神经外科出来,进入民众护理院工作两年多以来,张泽青所带领的安宁疗护团队已经为100多位老人提供了安宁疗护服务,“有人说我们是生命的‘摆渡人’,其实是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让病人和家属感受到医疗不是冷冰冰的,医疗也是有温度的,在陪伴生命尽头病人的过程中,我们也收获了内心的平静和成长。”张泽青说。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文/叶晓彦 

编辑/张迪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