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艺教师贾煜:从“玩泥巴”到陶艺 只为保留孩子们的“笑脸”
中国新闻网 2020-12-18 15:58

学生作品

今年48岁的贾煜是西宁市劳动路小学的一名陶艺教师,自2010年开始,他开始带着孩子们做手工彩陶陶艺作品。为了烧好学生的作品,他整日跟窑、加班加点研究制陶,陶艺教室的灯光常常会亮到午夜。

“刚开班的时候,陶艺课只能称为泥塑课,那时候我也是‘小白’,从学校附近山上挖一点本土的红胶泥,和孩子们一起‘玩泥巴’,后来将泥塑成型,让孩子们根据喜好捏出各种形状。”贾煜在回忆刚刚成立陶艺班的情形时说道。

学生作品

他发现孩子们对玩泥巴的兴趣远超自己的预料,但由于泥塑保留时间短,孩子们的作品不到一个月就干裂、破碎成渣。

看着孩子们失落的眼神,贾煜开始研究学习制陶烧窑方法,先后前往景德镇、广州等地进修。2016年,贾煜的“泥巴课”正式升级为陶艺课,电窑和练泥机等设备也陆续配齐。

“回想第一次烧制出孩子们的作品时,他们脸上的惊喜和笑容,我心里暖暖的。”贾煜说,“其实保留住孩子们的笑脸,也是陶艺课的意义。”

“研究儿童启蒙美术教育,也是我的一次成长” 。

“有一天,一个小小身影出现在教室门口,她探着脑袋看高年级学生做陶艺,问我能不能进来上课” 。这个曾经的小小身影是西宁市劳动路小学六年级学生都恩敬,二年级时她做了一件满身是鲜花的小女孩纹样的作品,起名《夏日里的小女孩》,虽然看起来歪歪扭扭,但不同样式的鲜花,小女孩头顶形态各异的小鸟等创意打动了贾煜。于是,他将这件作品烧制出来后送去了景德镇举办的全国少儿陶艺大赛,惊喜入选。

“孩子们的创意才是陶艺的关键。”都恩敬的入选,让贾煜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陶艺课堂

2016年,贾煜将泥塑课程与地方文化柳湾彩陶相结合,创建工作室,编写陶艺课程的校本教材,并与青海省柳湾国家彩陶博物馆合作,成立青少年教育实践基地。他希望可以从柳湾彩陶遗址出土文物的纹饰上,汲取河湟文化的特点。让千年传承下来的非遗文化,在校园里和学生们的奇思妙想碰撞后焕发新生。

今年,学校学生有10件作品入选第三届中国青少年雕塑大展,有很多学生都已初步掌握彩陶制作基础造型技巧。

目前,除了教学之外,贾煜把大部分的精力都放在了配釉室,他找来了青海本地出产的藏玉石、陨石、祁连墨玉等特色石料,把这些石头打成粉后,混在基础釉里面尝试烧制,希望未来能配出几款有青海特色的陶艺材料。

“未来,希望我能做出一款特别适合自己和学生的陶艺材料,填补青海省在陶艺材料研究方面的空白。”

文/作者 周瑞辰子 潘雨洁

编辑/王朝

相关阅读
别让孩子们只靠“小马卡”社交
新华每日电讯 2024-11-19
甘肃天水中院帮扶队“公益课堂”为孩子们打造“七彩暑假”
法治日报 2024-08-24
北京舞台为孩子们送上暑期盛宴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4-08-19
让孩子们在美好的歌声中成长(艺文观察)
人民日报 2024-06-27
视窗 | 觉山村孩子们的笑脸
新华社 2024-06-02
心理救援队在震区带孩子们做游戏随行医生:希望孩子们的笑脸能给人们带来力量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12-20
图记 | 九嶷山下 孩子们的乡村艺术节
新华社 2023-08-22
暑假,让孩子们动起来
人民日报 2023-07-06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