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首虽回家,文物追索仍在路上
北京青年报 2020-12-02 07:20

2bt1_b-22.jpg

12月1日,“圆明园马首铜像划拨入藏仪式”在圆明园正觉寺举行。国家文物局正式将圆明园马首铜像划拨北京市海淀区圆明园管理处收藏,成为第一件回归圆明园的流失海外重要文物。《百年梦圆——圆明园马首铜像回归展》同期开展。(相关报道见12月2日《北京青年报》05版)

圆明园马首铜像是清代圆明园长春园西洋楼建筑群海晏堂外十二生肖兽首喷泉主要构件之一,为宫廷画家郎世宁所设计。1860年英法联军侵入北京,圆明园惨遭劫掠焚毁,马首铜像与其他11尊兽首铜像一同流失海外。

马首虽回家,但龙首、蛇首、羊首、鸡首、狗首铜像依旧下落不明。对此,新华社强调,山再高,路再难,我们愿以十年、几十年之光阴一代、几代人之努力,找到它们,接它们回家!

文物是人类历史文化的共同记忆,但也是特定时期、特定族群和特定国家的历史承载。因此,追索文物让文物回归历史原乡和文化本源,是文物保护的第一原则。正因为如此,197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通过《关于禁止和防止非法进出口文化财产和非法转让其所有权的方法的公约》(1970年公约)。1989年中国加入该公约,中国文物追索工作日臻成熟。但是对于在国际公约生效前,历史上因战争劫掠、文化掠夺、非法贸易等原因流失的文物,如何开展追索返还,国际社会依然缺乏法律基础和普遍共识。

官方层面的文物追索,只能靠藏家的自愿奉送、爱国买家的购而捐赠等方式,让文物回归。圆明园马首,就是由爱国人士何鸿燊以6910万港元成功收回并捐赠给国家。尽管如此,马首回家也经历了漫长的13年时间。

中国是文明古国,也是文物流失大国。数据显示,鸦片战争以来,流失到海外的中国文物超过一千万件。其中国家一级、二级文物超过一百万件。这些文物中的大多数,现在都被某些西方国家的博物馆作为镇馆之宝“收藏”。从伦敦的大英博物馆到法国的卢浮宫再到美国的所谓七大中国流失文物收藏中心,皆是如此。从近代就开始侵略中国的日本,各大博物馆更是充斥中国文物,有些博物馆甚至将中国文物视为“国宝”。

向这些西方顶级博物馆追索中国文物,看上去似乎不可能,除非这些博物馆主动归还。但从埃及锲而不舍的全球追索经验看,让西方国家归还劫掠文物也可以做到。据悉,埃及成功追回了三万多件被盗文物,包括多具有三千余年历史的木乃伊。埃及的做法是,首先要证明这些文物是被西方通过各种不正常手段劫掠过去的,然后通过国际法予以追索。这给中国提供了追索流失文物的经验。

至于流失民间的文物,藏家和拍卖行沾染上资本贪婪的惯性,要么私藏在手,要么待价而沽。当文物变成理财的载体或者资本的依托,文物追索就要付出更多代价。

文物追索不应成为市场赎买之路,否则被资本异化的文物,就会变成某些藏家和拍卖行利用市场规则巧取豪夺的工具。在市场经济下,文物虽然也有商品属性,但这一属性必须进行溯源认证,即其来源不能充满“血和肮脏”的“原罪”。即使经过时间的沉淀和市场轮回的多次转手,也不能将这样的文物“洗白”。

文/张敬伟

漫画/陈彬

编辑/王涵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