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将于10月30日-11月1日在上海举行。包括61位诺贝尔奖得主在内,近140位诺贝尔奖、图灵奖、菲尔兹奖、沃尔夫奖、拉斯克奖等全球顶尖科学奖项得主出席。论坛期间将有130余场科学家独立演讲、70余场主题峰会,大部分活动将通过网络向公众直播。
在过往的两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上,人工智能是科学家绕不开话题。人工智能是通过机器来模拟人类认知能力的技术。人工智能的未来将走向何方?人工智能如何影响就业?无处不在的人工智能是否会让人类无处藏身?
澎湃新闻特此整理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往届参与者关于人工智能的讨论,希望能为读者呈现更多样的内容和角度,从而更好地理解人工智能与人类之间的关系。
人工智能挑战人类科研
从AlphaGo战胜人类顶级围棋选手,到人工智能系统以90%准确率诊断儿科疾病,近年来,人工智能已经在某些领域接近或超过人类智能。
“但从科学家的角度来说,AI能自己做出科学研究,提出科学发现吗?”2019年10月29日,在第二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期间,201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巴里·巴里什提出了掷地有声的疑问。
人工智能在科研领域有何应用?它可以独立进行科学研究吗?是否会取代科研工作者?在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上,这样的问题被频频提及。
经验告诉我们,只有少数人才能胜任科学研究。那么,看不见也摸不着的人工智能真的可以在科研领域大展身手吗?巴里·巴里什说,“关于这个问题,我无法回答,也不确定。”在他看来,人类做研究依循的是科学的实验步骤和方法,任何科学研究的发现都需要调查过程和证明过程,但AI得出结论的过程显然和人类不同。
2007年度图灵奖得主约瑟夫·斯发基斯亦对人工智能进行科学研究表示怀疑态度。他认为,人类与计算机差别很大,不同之处在于,“人类可以独自学习,想象各种场景,处理许多复杂的问题,甚至创造新的问题”,“但计算机离这个情况还很远”。
当同样的问题抛给英国数学家、1998年图灵奖得主威廉·蒂莫西·高尔斯时,得到的答案令人诧异。高尔斯说,“五十年后,如果还有人类数学家在努力寻找定理的证明,我会感到惊讶。”他认为,计算机可以证明数学公式和定理,甚至自成体系。如果机器一旦到了某种程度,也许以后证明数学公式只需要直接在计算机里面输入即可。
高尔斯的观点或许只能代表一部分数学家的看法。还有很多数学家认为,人工智能可以在数值计算上发挥作用,但对于数学的理论性突破,人工智能目前还不能直接产生影响。
未来的发展难以预期,但至少有一点可以确认——人工智能早已在科学研究的方方面面帮助科学家的工作。
人工智能帮助材料学家筛选新材料
日本诺贝尔化学奖得主野依良治谈到,化学领域的研究往往建立在经验和不断试错的基础上,因此在材料设计和有机合成领域,人工智能已经有了广泛的应用。
“AI是一个非常有用的工具。当下,它能帮助科学家进行科学设计,促进科学研究。”野依良治说。
野依良治于1938年9月出生于日本兵库县芦屋市,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野依良治开发出了性能更为优异的手性催化剂。这些催化剂用于氢化反应,能使反应过程更经济,同时大大减少产生的有害废弃物,有利于环境保护。
他的工作对手性氢化催化剂在工业上的应用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目前,很多化学制品、药物和新材料的制造,都得益于野依良治的研究。2001年,因其在手性催化氢化反应研究领域的不断创新,野依良治被授予诺贝尔化学奖。
人工智能帮助数学家进行大量计算
2018年菲尔兹奖得主、剑桥大学教授考切尔·比尔卡尔在论坛中分享了人工智能对他的帮助。他说,“2018年我想证明一个东西,做了四五个月也做不到,我就觉得里面是否有什么东西做错了。所以我人生当中第一次用计算机做了一些计算”。
考切尔·比尔卡尔给计算机举了一些例子,检查计算结果后,他意识到自己想证明的东西是错误的。比尔卡尔说,这为他节省一些时间,否则他可能还要再花一年时间验证一个错误的东西。
考切尔·比尔卡尔是一位来自伊朗的数学家,主要研究双有理几何。2018年,因证明了Fano簇的有限性以及对极小模型纲领有所贡献,他被授予菲尔兹奖。
人工智能帮助化学家对抗耐药性
一直以来,耐药性问题一直困扰着科学家,如何让未来研发的新药能有效抗击耐药性?
2013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亚利耶·瓦谢尔试图提出一个解决的方案。
他寄希望于计算机。“结合人工智能和基本的计算机模拟,对已知的药物,我们可以利用机器学习来获得99%的预测成功率,但对于未知的新药目前预测能力还很差。”
瓦谢尔认为,其中一个方向是对致病体的生命活力进行计算。“有很多的工作可以去做,在未来的30年里,计算机可以给出各种各样的建议。”
亚利耶·瓦谢尔出生于1940年,是以色列籍生物化学家。他为复杂化学系统建立了多尺度模型,建立了结合量子力学和经典力学的计算化学方法,他本人因此获得2013年诺贝尔化学奖。
文/澎湃新闻记者 张唯 王心馨
编辑/范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