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提出义务教育“项目化学习”
中国青年报 2020-10-20 08:39

上海市和田路小学学生进行生活小调查探究学习(学校供图)

上海市卢湾中学项目化学习现场(学校供图)

如果学校上课的黑板有弹幕,课堂将会发生什么变化?外星球高级文明想要把地球改造成立方体星球,你能评估和预测这将对地球生命产生怎样的影响吗?如何将苍蝇的一生描述得荡气回肠?如何改造矿泉水瓶,让手部残疾人群可以轻松拧开盖子?

这些刁钻而又有趣的话题,如果不出意外的话,将会在未来3年里成为上海100所中小学校课堂上需要学生完成的“项目”。

根据上海市教委日前出台的《义务教育项目化学习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一种以创造性问题解决能力为导向,以项目化学习的实践和研究为着力点,以活动项目、学科项目、跨学科项目为载体的全新教学方式变革,将在100所向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主动申请的中小学校里开展。

“消灭小偷的,是数字支付;让自行车修理工变少的,是共享单车。”上海市教委副主任贾炜告诉记者,在这个崇尚创新、不断发生颠覆变革的新时代,以培养学生解决真实问题能力为主要目的的“项目化学习”将会成为教育的“新常态”。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注意到,上海是全国首个在省级层面提出全面推进义务教育阶段“项目化”学习的城市。

花6周时间“设计大山”值不值

项目化学习,近来已经成为一个“全球热词”。此前,芬兰赫尔辛基教育局下发通知称,要在2020年正式“废除”小学和中学阶段的课程式教育,转而采取项目化教学法,以生活中的实际场景为主题进行教学。

芬兰教育部长Marjo Kyllonen这样解释这场变革——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地理、历史这样的分科教育系统已经使用了快200年,我们现在需要更加适合21世纪的教育。

记者注意到,这种全新的教育模式和理念上海也有。教育学者和校长们从2016年开始已经默默探索起了项目化教学。

上海市卢湾中学,是一所面临着中考压力但仍能挤出每周1个集中课时、1个分散课时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初级中学。这里的八年级学生,历经6周时间,完成了一项“设计大山”的任务。这一过程中,学生们要掌握生命科学领域的生物与非生物环境关系、珍稀植物基本特征、动植物种群分布、人体激素分泌等知识点,还要掌握地理科学领域的植物分布区自然地理特征、分布地区的地理位置和环境特点、城市进化推进、气温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等。

该校校长张怡告诉记者,这种指向“创造力”的学习受到学生们的欢迎,项目结束时,还开展了师生共同参与的课程评价会,“减少一些学科类的、记忆性的刷题,腾出时间让学生做项目、多思考”。

上海市教科院普教所研究员夏雪梅长期从事“指向创造性问题解决的项目化学习”研究。她说,创造性问题不是为了“怪”而“怪”,其背后有逻辑和知识能力的综合深化内涵。对这类问题的探究,能对学生知识学习成就、知识深度、知识获取速度、知识留存度等都带来极大的好处,“项目化学习对知识获取的贡献度非常高。”

你没见过的“神奇”小学课堂

小学阶段,被众多教育学者认为是最适合引入项目化教学的课堂。这个年龄段,是孩子们的教学启蒙阶段,知识吸收快、学生好奇心强。上海市委书记李强曾多次在公开场合强调,上海要培养具有红色基因、国际视野、创新意识的孩子。而小学正是介入创新教育的最佳阶段。

在“项目化学习”驱动下,上海的小学课堂呈现出一番“神奇”景象。不仅是理工科教学,就连语文教学,也一样可以具备“创造力”。

上海浦东新区浦师附小是一所以语文作文教学出名的小学。前不久,学校语文老师给三年级的孩子们列出一个“项目”——自己办一个出版社,出一份学生爱看的报纸。孩子们组成了不同的出版小组,他们自制问卷,抽样调查全校学生喜欢什么。又根据调查结果,分工协作,做出了一份份A3纸大小的报纸。

在这一过程中,他们要经受问卷设计、问卷发放、报纸内容设计、版式设计、成本核算、定价策略、报纸销售、数字化收款等种种考验。一份报纸做下来,孩子们的综合能力得到显著提升。最近的消息是,孩子们经过讨论,准备把卖报所得捐给上海市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值得一提的是,这一过程几乎没有占用多余的课时,全都利用语文课程教学节约出来的时间进行。

在另一头,上海市静安区和田路小学校园里,600多个孩子组成了101个项目小组,孩子们自己设计的项目包括“最美的手”“快递怎样送到我们手中”“不同职业为什么有不同的帽子”等。有一个项目小组,专门探究了不同类型水龙头在不同情况下的节水功效,还就此给学校出具了一份改造水龙头的建议报告。

“过去,我们是一个学生有想法,多个老师来帮忙实现。但这种做法不可持续。”上海市和田路小学校长张军瑾告诉记者,这所学校的学生曾经拿过全国发明创造大奖,但这只是“个例”,“新时代了,我们要培养有创造力的孩子,不是说培养一个两个,而是应该有一个普遍性的教育模式。”

记者注意到,这样“神奇”的小学课堂,如今正如雨后春笋般在上海各所小学里崛起。上海市徐汇区的高安路一小,最早开始鼓励学生在课堂上提问、质疑,现在又开设了跨学科课程;康健外国语小学,采取了“4+1”教学法,每周4天上学科课程,1天全天进行综合主题式活动课。

“我们的老师,要跳出舒适圈,来适应学生、学校的新变化。”徐汇区教育局副局长钱佩红说。

教学颠覆,教师受得了吗

师资力量,是“项目化学习”政策制定者和实施者目前最关心的一个问题。谁都知道项目化学习有效、有益,但一个项目往往涉及多个学科的交叉,老师们受得了这样的颠覆吗?

“最需要改变的,是老师,而不是学生。低年级学生天生就是好奇驱动,关键看老师会不会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张军瑾告诉记者,项目化学习要求教师本身进行3个方面的“大变革”——一是提问能力,教师本身就应该是一个爱提问、会提问的人,“老师过去拿本书照着往下教,这样不行了”;二是教研形式变革,教师历来是“师傅带徒弟”式培训,一些教师比较“短视”,只看到眼前每节课的知识点,却并未注意如何培养人;三是整合学科教学的能力,教师未来可能不是只能教一门学科的老师,而应成为一个具备多项交叉学科能力的人。

这种对教师的要求,堪称“史上最难”,但也绝非“不可实现”。

上海浦东,浦师附小的老师们,就利用暑假4周的时间,集中学习了“如何进行项目化学习”。16名以90后为主的老师在网课平台上组成一个学习小组,由2名老师领读、1名专家点评,他们重点学习了《项目化学习设计:学习素养视角下的国际与本土实践》一书。

每个章节,16名来自语文、数学、英语、自然、音乐、美术等全部学科的青年教师都要发表观点,并设计话题和教案。最终,教师们要各自完成一份与自己学科相关的项目作业。而这项作业,在开学后,则成为校园里的16个项目化学习课堂实践。

“交叉学科的项目,最终需要把老师们聚集在一起做课件、做方案,费时费力。但这是必经之路。”该校副校长孙静全程主持了这次学习,“老师们也都意识到,要改变了”。

上海市教委副主任贾炜介绍,针对项目化学习,上海市级、区级教育科学院都组织专门的在职在岗教师培训,今后会推出“种子教师”“种子学校”。此外,他也鼓励学校纳入专家、家长、校外机构等力量,让“教师队伍”来自各行各业。

在评价方面,贾炜说,今后上海义务教育阶段的评价改革也会把项目化学习纳入考量。比如,在中考综合评价、高中自主录取等环节中,适当增加“项目化学习”的考量;在小学生成长手册中,也适当体现“项目化学习”。

文/记者 王烨捷

编辑/谭卫平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