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粤语讲古“非遗曲艺说书场”在广州市越秀区博物馆(五仙观)正式挂牌。粤语讲古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颜志图、老艺术家姚焕然以及第四代、第五代传人都来到活动现场。
据悉,粤语讲古“非遗曲艺说书场”落地五仙观后,除了每周日继续在五仙观广场为广州市民上演定期的讲演活动,以及在南粤先贤馆粤语讲古展区开设的南粤先贤故事点播外,还将在五仙观内开展青少年传承人培育活动、粤语讲古艺术史展览、广府文化雅集等活动。
探索广府曲艺粤语说书传承发展新态势
此次活动由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主办,越秀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协办。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广州五仙古观的粤语讲古氛围浓厚,群众基础扎实,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南粤先贤馆的正式开放,社区文化活动变得更丰富多彩。选定这里挂牌设立粤语讲古“非遗曲艺说书场”,可以更好地探索广府曲艺粤语说书传承发展的新态势。
广府曲艺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追溯到西汉时期,粤语说书在岭南已经有四百多年的历史。如今,粤语说书以“粤语讲古”之名,列入广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其传承谱系自近代粤语说书表演艺术家、爱国说书艺人陈干臣先生以来,已传承到第五代。
五仙古观,被誉为“广州的祖庙”,是广州五羊传说的实体承载。五仙古观中的坡山古渡,也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见证。而五仙观位处的越秀区,则是整个广府文化群落的核心地域。2005年,五仙观广场的越秀古坛作为第一个重开的粤语说书场,邀请当时被称为“最后一位说书人”的颜志图登台讲古,一度中止10年的粤语说书活动得以恢复,式微的粤语说书队伍逐渐发展壮大。
如今,随着南粤先贤馆的正式开放,越秀古坛有了一个更亮眼的名字“南粤讲古坛”,颜志图弟子、粤语讲古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彭嘉志和第五代弟子,每个周日都会在广场为市民讲演长篇说书以及南粤先贤的故事。
为积极响应2019年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印发的《曲艺传承发展计划》,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通过深入调研,制定实施计划,加快推进试点实践工作,助力广府曲艺传承发展,以粤语讲古为重点,提高传统说书和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等表演艺术类非遗项目的实践频次、展演水平和传承教学力度;并将在剧场、书场、茶楼等固定演出场所常年开展驻场演出的表演团体纳入扶持范围。该项工作写进了《广州市发展振兴非物质文化遗产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
越秀区将开辟新的粤语讲古项目传习所
当天活动现场,由上一届粤港澳大湾区中小学生故事大会一等奖获得者、粤语讲古第五代弟子邹游曦作为主持。来自广州朝天小学民乐团的同学,为市民表演了广东音乐五架头。越秀区讲古大赛新晋冠军、来自广州东山培正小学黄炫衡为市民讲演了一段发生在越秀的红色故事《张太雷与广州起义》。
越秀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局长杨卫国向记者介绍,越秀区的粤语讲古进校园、传承人培育课程、青少年讲古赛事等已常态化开展,而且规模、影响力不断扩大。近三年来,粤语讲古课程进入的高校及中小学,平均每年达20多所,教授学生人数达3000多人;传承人培育课程的开展,平均每年60多场,服务青少年100余人;青少年讲古赛事,参与的青少年人数累计有4000多人,赛事覆盖过百万的人群。在今年,越秀区还将协助粤语讲古项目的保护单位,开辟一个2000平方米左右的室内场馆,作为新的传习所。
目前,越秀区每年向省内输送大量曲艺人才,来自越秀区的小讲古家曾连续三年获得广东省青少年曲艺最高奖项“小牡丹奖”。
颜志图表示,粤语说书最鼎盛的年代,全广州有接近60位艺人,在低潮的时候,仅余一人留守古坛。但随着近年来非遗保护工作的不断推进,目前第五代弟子已有30人,十年来超过10万名青少年接触到粤语讲古的非遗讲学。
记者/陈川
通讯员/穗文广旅宣
来源/信息时报
编辑/乔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