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预防自杀日丨疫情期间三成人落心病 “想不开”您打这个电话试试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0-09-10 17:10

2020年9月10日是第十八届世界预防自杀日。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报告,在全球范围内,每年有超过80万人死于自杀。今年世界预防自杀日的主题是“共同努力,预防自杀”,这个主题已连续使用三年。

今年,在新冠疫情的影响下,心理问题更受社会关注。北京回龙观医院、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世界卫生组织心理危机预防研究与培训合作中心今天发布了《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下心理健康促进倡议书》及《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心理健康促进》专题报告。

我国自杀人数处于中下水平 女性高于男性

世界卫生组织的有关资料指出,在全球范围内,每年有超过80万人死于自杀,相当于每40秒就有一个人死于“想不开”。自杀已成为全球15-29岁年龄组人群的第二大死亡原因。每一例自杀约引起135人居丧反应或深受影响,即自杀行为每年会波及约1亿800万人。自杀行为既包括自杀死亡,也包括自杀意念和自杀未遂。每一例自杀事件背后约有25例自杀未遂。

中国科学院陆林院士在今天的活动中发表讲话介绍,我国的自杀人数在世界上处于中等偏下水平,最近几年自杀率为十万分之十八左右,明显低于日本、韩国等亚洲相邻国家的十万分之四十左右。

但我国的情况与全球明显的区别在于,全球自杀人数中男性明显高于女性,大约为女性自杀的两倍。但我国的情况正好相反,女性自杀是男性自杀的两倍到四倍,尤其是农村妇女自杀比例较高。不过,经过这些年国家和有关部门的努力,农村妇女的自杀率明显下降。

疫情期间3成人落了“心病” 影响或持续数年 

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公共卫生带来影响的同时,也对民众心理形成考验。

调查发现,在疫情期间,我国人群精神心理问题的发生率约为30%-35%左右,其中焦虑的发生率最高。一项针对医务人员心理健康的调查研究显示,近1/6的医务人员存在心理压力,16%的医护人员出现焦虑症状,34.6%的医护人员出现抑郁症状,医护人员心理问题值得关注。

陆林院士在活动中介绍,今年,与疫情相关的自杀事件明显增多。根据世卫组织的评定,新冠疫情发生后,与疫情有关的心理影响可能会长达十年以上,为此世卫组织计划拿出一部分经费专门研究和解决相关问题。

心理援助热线高危案例提升 超七成干预有效

据了解,北京回龙观医院作为北京市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同时是世界卫生组织心理危机预防研究与培训合作中心,疫情期间开展心理疏导和干预工作。与中国心理学会等机构合作,为400余人开展了网络培训。同时,派出心理援助医疗队伍援助市定点医院,组织专家团队进行免费线上心理援助。

此外,中心还专门增设疫情专线010-62712471,从疫情发生以来,共计接听来电19000余人次,其中与疫情相关有效来电1800余例。

活动中发布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心理健康促进》专题报告中指出,经调查研究,新冠肺炎疫情给人们带来的心理变化主要包括:恐慌、焦虑、抑郁和睡眠障碍,以及社会居家隔离和就医受到影响带来的心理冲击。

今年上半年,心理援助热线接听量为16931次,其中有自杀高危风险的案例1218例,两周内有自杀未遂行为的有785人,两项数字均高于此前同期。经过心理援助热线专业人员的干预后,74%来访者在一次电话干预后降为非高危。

在今天的活动中,北京市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还针对疫情发布了《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下心理健康促进倡议书》,提出在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下,要加强心理康复,促进心理健康,增强心理免疫力,预防自杀,守护生命。

《倡议书》:

学会自我接纳,拥有阳光心态;理性看待问题,有效管理情绪;调动积极情绪,提升适应能力;做到规律运动,健身同时健心;增强防控意识,筑牢心理防线;不忘科学防疫,加强心理免疫;共同携手努力,时刻守护生命。

倡议解读:

1、学习客观评价自己、接受自己,才能在遇到压力时保持积极阳光的心态;

2、养成用理性方式思考,客观反映事实,避免思维偏差,才能管理好情绪;

3、学会调动自己积极绪,控制自己消极情绪,才能增加个体适应环境的能力;

4、养成规律运动的习惯,不仅强身健体,还可以改善情绪,增加个体自信心;

5、日常生活中要强化疫情防控意识,提高心理健康素养,增强心理抗挫能力;

6、调整适应性生活方式,做好科学防控,对外界影响积极调整,加强心理免疫力;

7、在危机面前,需共同携手,努力维护心理健康,预防心理危机,做到为生命护航。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张子渊
编辑/白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