逝者|“合唱爷爷”杨鸿年:音乐中的神,美育中的爱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0-08-15 13:00

“两个北京家长聊天,一个说‘我们孩子在杨鸿年合唱团’,另一个准惊讶得半天说不出话来。”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张丽达教授这样描述。三十七年来,全北京参加了杨鸿年合唱团的孩子大约五六千人,于是有人说:“在北京,看一场人艺的话剧容易,听一场杨鸿年合唱团的演出难;北京孩子上重点容易,进杨鸿年的合唱团难!”

遗憾的是,这个誉满京城又誉满世界的“合唱爷爷”——杨鸿年7月26日去世了。7月30日,是“合唱爷爷”的86岁生日,孩子们聚集在一起,唱起《感恩的心》《我们的歌》《飞来的花瓣》《老师妈妈》《春天来到我们的战场》《送别》《大海啊,故乡》。杨鸿年的女儿、上海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教授杨燕宜写道:“这些歌犹如一首首挽歌,为你送行……我们边哭边唱,边唱边哭,我们不信、我们无奈、我们不舍!你在充满鲜花的舞台上最后一次谢幕。你的一生精彩而圆满!”

标志性卷发,或与有黎族血统的母亲有关

聚光灯下,有的指挥家长发飘飘,有的指挥家光头铮亮。而一头卷发,成了杨鸿年大师的鲜明标志。“杨鸿年先生的卷发有什么故事吗?”笔者问杨先生的儿子——子承父业的指挥家杨力,杨力说:“没有什么故事,而且从四十岁开始越来越卷。”

杨鸿年的祖上定居于被誉为“南京北大门”的江苏省六合县,古传“京畿之屏障、冀鲁之通道、军事之要地、江北之巨镇”就是指的六合县。这里出产“雨花石”,还诞生了经典民歌《茉莉花》。

杨家最早居住在六合县瓜埠镇,后来到了县城,再后来到了南京。杨鸿年的父亲杨建林大约生于1900年,在南京邮局工作。杨鸿年的母亲赵春华有黎族血统。杨建林、赵春华夫妇生了三个孩子,第一个是女儿叫杨群,后来是位小学教员。第二个是男孩,叫杨鸿年,生于1934年7月30日,成了著名指挥家及作曲系、指挥系教授。第三个孩子也是男孩,叫杨鸿寿,生于1936年。离开岗位前是南京电信仪器厂党委书记,2003年因结肠癌病逝。在弟弟生病的几年中,杨鸿年夫妇尽自己所能买药品帮助弟弟康复。弟弟去世后,他们第一时间赶回南京……

赵春华一直生活在南京,杨鸿寿的女儿杨蓉和奶奶一起生活的时间较长,她记得:“奶奶就是卷发。”1967年已经在北京工作的伯父杨鸿年家喜添儿子杨力,奶奶北上帮助伯父、伯母料理家务。正是“文革”期间,奶奶从北京回到南京,已经剪成了短发,在孙女杨蓉眼里,奶奶非常要求进步,在“向阳院”组织大家搞活动。1973年,才60多岁的奶奶就去世了。

在这个家族中,母亲卷发,杨鸿年卷发,杨群的女儿刘抗美卷发。而有一定黎族血统的母亲,唱《摇篮曲》给儿子,启发了杨鸿年最早的关于音乐的记忆:“摇摇咧侬咧,摇让侬好睡;摇摇咧侬咧,睡让妈下田……”

穷孩子学音乐,包恩珠既是恩师又是“干妈”

杨鸿年在中央电视台接受采访时说:“我家境比较贫寒,在解放前学音乐很困难。我人生当中碰到了第一个钢琴老师,她叫包恩珠,是中央大学钢琴教授,她家经常开家庭音乐会,也请我去听。包老师发现我这方面比较敏锐,就主动教我钢琴,甚至供养我读完大学。她是一个有爱心的人,也会创作,所以我在人生早期碰到包老师是不幸中的万幸。”

包恩珠是谁呢?她是绍兴籍旅居杭州的著名西医包金琳家的大小姐,在两个妈妈的十二个子女中排行老大,因其个性开朗、透明,被弟弟妹妹们称为“大哥”。包恩珠生于1902年,在金陵女子大学读书时因祖母病逝回家奔丧而中断学业未取得文凭。金陵女子大学1915年在南京李鸿章花园旧址上正式开学,是美国基督教会在中国创办的第一所女子大学。其校训是“厚生”,即厚待更多的生命。

包家在杭州有大宅院,而且从父亲包金琳起,到女儿包恩珠再到儿子们,都是高挺的鼻梁、大大的眼睛。包恩珠年轻时漂亮,时髦,才貌双全,还敢出风头。一次参加“全国基督教青年代表大会”,被山东益都县来的代表、率性青年吴广治疯狂追求。吴广治曾留学美国,攻读市政学和化学。因为看上美丽大方的包恩珠便在杭州找了份学校的教职,学生中有几个是包恩珠的弟弟。弟弟们都喜欢吴广治老师,最后,包恩珠嫁给了吴广治。

杨鸿年恩师包恩珠

包恩珠生了四个女儿、两个儿子。其中长子吴立生于1933年,比杨鸿年大一岁。包恩珠被聘请到南京师范学院教育系任教,吴立和杨鸿年成了同学,而且都爱吹口琴。家中孩子多,包恩珠是钢琴高手,所以在家中孩子们将锅碗瓢盆敲打起来,一起快乐地玩儿是经常的事情。这就是杨鸿年所谓“家庭音乐会”。

杨鸿年音乐天赋很高,包恩珠以教育家的慧眼和“厚生”的情怀,将杨鸿年认了“干儿子”,义务教杨鸿年弹钢琴。包恩珠的女儿吴元记得,杨鸿年经常会在家里吃饭,和家里成员一样。当大家知道杨鸿年给舅舅写信没钱买邮票,就给了杨鸿年一枚邮票。

很多年后,在中央音乐学院碰上了,杨鸿年拉过吴元给大家介绍:“我的干妹妹!”

开设十几门课程,还会做竖琴、打制沙发

1951年秋,17岁的杨鸿年进上海华东师大音乐系读书,师从杨嘉仁及德国指挥家希兹曼学习指挥。杨鸿年实在太聪明,又勤奋好学,所以1953年19岁还在学校读书的杨鸿年就开始在学校教书了。20岁出头,杨鸿年恋爱了,对象是在学校读书的上海女生唐重庆。

1956年,在北京师范大学艺术系的基础上组建“北京艺术学院”,杨鸿年、唐重庆随校一部分师生并入这所新学校,校址在恭王府。几年后他们结婚了,1960年生下女儿杨燕宜。1964年在周恩来主导下,在北京艺术学院音乐系的基础上创建中国音乐学院,杨鸿年是这个学校的第一代教师。1973年,中国音乐学院和中央音乐学院合并成立“中央五七艺术大学音乐学院”。“文革”后,恢复为中央音乐学院,杨鸿年就成了这里的一员。

杨鸿年全家福(2015年,意大利)

在1953年到1973年的20年教学生涯中,杨鸿年开设了和声学、和声分析法、复调写作、配器分析、曲式与作品分析、歌剧分析、作曲主科、西方音乐史、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合唱课、钢琴副科、合唱写作、单弦牌子曲分析等十三门课程。

中央音乐学院时期,杨鸿年开设的课程有:指挥法主课、乐队训练学、合唱训练学、总谱分析等四门专业课,以及合唱必修课、室内乐团及青年合唱团等共同课,还有和声分析、合唱精品选读、合唱与指挥、合唱配器法等选修课。林林总总,他的课有十门之多。

说到父亲,杨力说:“我不仅仅是从一个儿子的角度看待他,客观地说,他非常聪明,是个音乐天才,还是综合型、复合型人才。”杨力惊叹爸爸的动手能力,更惊讶爸爸的动脑能力。杨鸿年不仅能为女儿杨燕宜制作一架竖琴,还能有兴趣为家里打制沙发。

杨鸿年与儿子杨力

动脑的事儿,全国乐迷们就都知道了,杨鸿年出版了不少教材、专著。比如《中国民歌手风琴曲集》《手风琴伴奏编配法》《二部歌曲写作基础》《乐队训练学》《童声合唱训练学》《合唱训练学》等,创作艺术歌曲《红日照在草原上》、钢琴曲《皖北主题变奏曲》《跃进花鼓》和《第一钢琴协奏曲》、琵琶曲《渡江之战》以及近百首儿童歌曲。

杨鸿年为什么会有如此高的成就?用杨鸿年自己的话说:“我自己永远处于一个缺水的状态,特别渴望有水。我们中国古老的文化给了我营养,这是真正的圣水;还有我老师给了我具体的艺术上的营养。”

吴元说:“杨鸿年比我天赋高,对事业很执著。就是不会爱惜身体。每天都是工作中,超负荷状态。他的合唱学生后来做了我的钢琴学生,大家都爱他!”

中央乐团合唱队老队员、中国合唱协会副秘书长冯婉珍88岁了,她接受弓宇杰电话采访时说:“70年代之前我就认识杨鸿年,中央乐团在和平西街,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的部分教授在东北二环附近住,杨鸿年就住在那边,有时候能碰上。我们都会以朋友的感觉去接触、去沟通,甚至我觉得比一般的朋友,我们感情更深一些。”

张丽达1977年考入中央音乐学院就成了学校合唱团的成员,得到了杨鸿年教授的辅导。她回忆说:“我曾是杨老师大学生合唱团的女高音声部一员,唱歌的感觉太好了,我在合唱队里的时候,面对杨老师不少次的排练,知道杨老师的音乐魔力!”

办少年合唱团,三年成为世界一流

1983年7月,中国儿童少年活动中心要创建少年合唱团,他们就去找中央乐团著名指挥李德伦。李德伦告诉他们:“你们如果要办国际水平的、高水平的合唱团,我建议你们去找杨鸿年,他热爱这个专业,在音乐学院当老师,是专业的!”于是,人家就来找杨鸿年,杨鸿年从此开始了少儿合唱事业。

当时被组织起来的只有32个孩子,在北京西城区中华路小学。杨鸿年接受央视采访时回忆说:“当时我给自己定了目标,做了一个规划。一年要达到北京市最高水平,第二年要接近国内的最高水平,第三年应该接近国际水平了。为了这个目标,我接手了这个团。”

没有节假日,没有双休日,他用课外时间去做一件大事。钢琴伴奏,杨鸿年先拉上自己的女儿,女儿出国留学了,又拉上自己的妻子、首都师范大学音乐系教授唐重庆。不是一个人,是一家人在做一个事情。杨鸿年说:“我还要家访,每个孩子生病了,他家什么困难,我都骑车到每家去。因为艺术教育是心灵教育,你不知道他的过去,也不知道他心里缺什么,怎么教育?我给合唱团立了宗旨:爱和奉献。老师把这爱和奉献精神用来培养学生,学生配合老师,把这爱和奉献的精神推向全社会。”

冯婉珍说:“杨老师一手弄起来的合唱团一直在中央乐团排练厅排练。他排练的时候,我只要有时间,都去听。他对艺术是非常严谨的,对每一个作品,对音乐表达,他考虑得非常周到。他指挥时手一出来,音乐表现就不同。”冯婉珍记得,杨鸿年排练《乌苏里船歌》不是让队员用四个声部合唱出来就行,而是对每一段音乐的声音、音色的处理都有不同要求。有的音色要求非常抒情,有的又要求力量上突出点,有的飘渺一点。合唱团每一个人的声音唱出来,还要非常纯净、和谐。另外,在吐字上他也要求非常严格,每一个语句和音乐应该如何联系,头尾怎么衔接,他要求每个地方都必须交代清楚。

冯婉珍说:“我觉得这一点上不是所有合唱指挥都能要求到的,他能够让孩子们在演唱上很好地忠实于作者的思想。因为成人和小孩对合唱的理解是不一样的,少年合唱团员对发声、对吐字、对艺术作品理解等方面都需要去认真启发,孩子们做得都比较准确。杨老师有非常年轻、可爱的童声的音色,所以合唱团做得很好。对我们有很多帮助,也有很多启发。”

后来定名为“中国交响乐团少年及女子合唱团”的杨鸿年合唱团,在国内外重大活动、公益活动中频频亮相并获奖无数,在很多重要的场合唱响和平之歌而举世瞩目。

2008年之前的申奥活动中,杨鸿年的夫人唐重庆带着12个孩子在蒙特卡洛马路上表演,给不同国家的评委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杨鸿年合唱团的孩子们演唱了奥运会会歌《奥林匹克颂》。不论换多少个孩子,他们的演唱水平始终保持在世界第一的位置。

“中国交响乐团少年及女子合唱团”25周年团庆

他的伟大在于把合唱艺术指挥活了

著名教育家蔡元培说“美育代宗教”,但100余年的时间里,鲜有人做到,而杨鸿年用扎实的行动做到了。他说:“任何一个学音乐的孩子,没有参加过乐队,没有参加过合唱,他是不全面的。艺术要求个性化,而合唱艺术要求共性。合唱当中只有我们,没有我。或者说我包含在我们当中。每个合唱队员只有投入到集体里面去,才能产生更好的心灵上的共鸣。心灵上的共鸣发出的声音才是有灵魂的声音。”杨鸿年相信,只有这种声音能把人带入更高的境界。

冯婉珍说:“杨老师的伟大在于他把合唱艺术指挥活了。他不是按照音乐节拍走,他把音乐处理了,启发大家用心灵来表达。”赵越胜在《净土在我们心中》一文中写道:“杨老师创建童声合唱团,还另有一使命,只是他从不张扬。他只用一句话道出他心中所思,‘唱歌的孩子不学坏’。这平平常常一句话,蕴藏着他崇高的使命感,暗含着以音乐教育服务于创造美好生活的使命。”

张丽达在《杨鸿年:音乐就是生命》一文中说:“指挥家杨鸿年在音乐中是神,他在音乐中的形象太鲜明,没有第二个人像他那样。”张丽达认为,杨鸿年合唱团的孩子们给人最深的印象就是“有教养”。杨鸿年对观众说:“如果你的孩子爱音乐,一定让他们从小就开始学音乐。”

而今,杨鸿年走了,他带着歌声走的,同时也把歌声留给了世界。笔者采访时,著名中国奥尔夫奶奶李妲娜在成都正准备上课,她说:“杨鸿年最大的贡献是促进了中国中小学和社会合唱事业,仅仅在广州就有七千个合唱队,大家都用的是杨鸿年的教材,不少合唱队的指挥是杨鸿年培养的。这个‘美育’的力量多大啊!”笔者问:“我们怎么纪念杨鸿年?”李妲娜说:“我把音乐教育课上好,就是对杨先生最好的纪念。”著名指挥家陈燮阳说:“杨鸿年先生才是我国真正的指挥大师。”而著名作曲家谭盾说:“伟大的恩师、伟大的指挥、伟大的人——杨鸿年教授的音乐感和合唱艺术,超凡脱俗,世界一流。这位让我崇敬和膜拜了一辈子的人,将永存音乐里和我们的心中。”

文/刘红庆(感谢邓川对本文采访的大力支持,部分采访由弓宇杰完成)

供图/徐志远、吴飞雄、韩军、孙楠、杨力

编辑/韩世容

相关阅读
北京青年艺术团青年合唱团专场音乐会在首都师范大学举办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11-25
视点 | 波兰肖邦音乐大学合唱团开启中国巡演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11-24
一生创作融入一部剧,《聂耳的歌》沉浸式展现音乐人生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10-15
视点|“西城好声音·歌声颂祖国”西城区各界群众庆祝国庆75周年合唱展演举办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9-27
“在北京,听世界的歌声”国际高水平合唱专场音乐会落幕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7-20
“唱支山歌给党听”经典合唱作品音乐会亮相国家大剧院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7-01
“青春之歌,唱给你听” 北京市第一六六中学合唱专场音乐会举办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5-22
观演|第一六六中学举办“青春之歌,唱给你听”合唱专场音乐会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5-22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