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95后女生翼装飞行意外身亡引发热议 全球极限运动玩的绝不是心跳
北京青年报 2020-06-17 11:00

源起于西方的极限运动究竟是有钱人的游戏,还是在规则和经验之下展现对生命价值的追寻,也许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答案。

高山滑雪、跳伞、翼装飞行、岩洞潜水、徒手攀岩,这些听起来酷炫又热血的项目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极限运动,它们大多从欧洲兴起,数百年间引来无数勇士发起向极限的挑战。有的运动家明知风险,但不愿放弃心中所爱;也有的登山“老鸟”把每次攀登都当做人生的“悟道”,理性应对风险使他们成为幸存者。然而,美国攀岩选手被迫截肢、28岁女生跳伞撞上卡车、法国滑雪运动员在训练中身亡的悲剧也在不断上演,提醒人们不要忽视极限运动背后的致命风险。无论是专业运动员还是想体验一把刺激的普通人,都要恪守极限运动的安全规范,认真做好行前准备。

同时,极限运动不等于极限耍酷,爬上高楼拍照的极限自拍和在楼顶腾空跳跃的高空跑酷,就曾在俄罗斯上演悲剧,夺去花季少年的生命。任何炫耀式、跟风式、逞强式的运动行为,不仅是对自身生命的不负责,更违背了极限运动的初衷。

速度与激情背后的致命风险

极限运动从兴起到蔚然成风,经历了漫长的年代。在北极圈生活的挪威人最先开始享受高山滑雪的乐趣——相传早在公元前3000年,当地人就已经利用滑雪技术在山林中打猎了。之后这项充斥着速度与激情的运动风靡北欧、俄罗斯乃至美国,直至1936年才在德国成为冬奥会比赛项目之一。

现代高山滑雪的比赛细分成曲道赛、大曲道、超级大曲道、落山赛以及混合式滑雪赛等多个小项,以落山赛为例,男子运动员途经的赛道,起终点海拔落差800-1000米,还要不断穿越密集分布的旗门,其中的难度与挑战不言而喻。

《纽约时报》就曾在2018年平昌冬奥会期间,针对这项充满挑战的运动发表专栏文章,向读者介绍“下坡中的死亡与危险”。作者用法国滑雪运动员戴维·泊松在加拿大训练时不幸身亡的案例,与读者进行高山滑雪的风险探讨。时年35岁的泊松早已是沙场老手,曾获得世锦赛铜牌,当时他正在阿尔伯塔省的度假胜地进行世界杯赛前的密集训练。一次滑行中,他意外地撞上了一棵树,接着又冲破两层安全网,在现场不幸身亡。

国际滑雪联合会在慰问书中称,泊松自2004年亮相以来就成绩斐然。相继表示哀悼的还有许多滑雪界前辈,前法国高山滑雪运动员卢克·阿尔潘德接受媒体采访时悲伤地表示,完全消除滑雪下坡时的风险是不可能的。

“平时,我们通常不会谈论这种危险,”参加平昌冬奥会的美国运动员布莱斯·本内特说,“因为它无济于事,如果您过多地谈论风险,它将更可能变成现实。”加拿大运动员马努埃尔·帕拉迪思则在一次奥运备战训练后坦言:“在戴维死后的头几次训练中,我承认这个事故确实动摇了我的信心。”

跳伞同样兴起于欧洲,早在1797年10月法国青年安德烈·雅克·加纳林就已经借助热气球升至1000米的高空,在巴黎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的首次跳伞。到了1951年8月,跳伞成为风靡世界的比赛运动,首次锦标赛在南斯拉夫举办。跳伞可以分为低空跳伞、特技跳伞和水上跳伞几种类型,危险指数相当高。

关于跳伞事故的新闻报道也层出不穷,《华盛顿邮报》就介绍了发生在2019年9月的一起跳伞命案:七名跳伞者从飞机上跳下来,开始向北加州的地面降落,当时一阵大风破坏了一名28岁女子对降落伞的控制。有目击者说,当风将跳伞者从SkydiveLodi降落伞中心的安全着陆区带走时,她一直在挣扎。最终在加利福尼亚州的99号高速公路上,女子与一辆驶来的大卡车相撞,当场殒命。

幸存者心声:了解风险,但仍要勇往直前

高海拔登山、岩洞潜水、高空跳伞、蹦极、徒手攀岩,每一样听起来都足够让人胆战心惊,但一群天生富有冒险精神的运动家们,还是不断向危险发起挑战,留下一段段传奇。

葛瑞·查尔德在《攀登》杂志上撰文,介绍了高海拔登山挑战者道格·史考特的故事,并称他为极限运动中伟大的幸存者。作者和史考特一起攀登印度喜马拉雅山区的Shivling峰,爬到第12天时,天气恶化、弹尽粮绝,两人只能瑟缩在两万英尺高的岩缝里,那里不仅能遮蔽强风,也可以挡住上面攀登者踢落的冰块。

早在1975年,史考特就已经成功登上了珠穆朗玛峰,他喜爱组成小队,轻便快捷地攀登高山,依靠队员们的本能、体能与毅力取胜。查尔德说,史考特人生中经历了25次以上的远征,这个英国人不仅是当代最活跃的登山者之一,也是他那个时代少数的登山幸存者,毕竟许多同一时代的人早已葬身高山。

两人一起攀登Shivling峰时,作者被饥寒折磨得嘀嘀咕咕,而史考特却安慰他“不经空腹,无从悟道”,并带领作者蹂身而上继续向前。但是,在真正的危险到来时,史考特也不会盲目地挑战极限,而是懂得适时收手。“如果登山者唯一的目标只有登顶的话,他可能会丧失直觉,那就很容易让自己无法回头。”史考特与查尔德分享自己悟出的道:要学会调动体内理性的阴性特质,在面对危险时,与好胜的阳性特质作斗争。查尔德觉得,淡定心态与求生的本能,是史考特这位“地狱来的天使”能活下来最有力的武器。

比起登雪山,攀岩也是对体能挑战极大的高风险运动,有网友专门梳理出了几十年来惊悚的攀岩幸存者故事。艾伦·拉尔斯顿的经历是圈内奇谈,还被拍成电影《127小时》并入围奥斯卡影展。事情发生在2003年4月26日,拉尔斯顿在犹他州的一个峡谷中完成自己的攀岩挑战,忽然间一枚800磅(约360公斤)的巨石滚落并压碎他的右手,他被困住了。他试图移动绳索、用钝器凿开岩石,所有自救手段都以失败告终。到了第四天,他仍被困在峡谷里,并且弹尽粮绝。几经纠结,他最终选择为自己截肢以挽救生命。后来这段经历被他写成自传,他说:“我很高兴可以采取行动并活下来,这是我面对痛苦时的处理方式,我能幸存是源于家人和朋友的爱。”

挪威运动员阿克塞尔·隆德·斯文达尔是高山滑雪名宿,追溯其个人职业生涯,用幸存者来形容他并不过分。斯文达尔曾在奥运会和世锦赛上获得六枚金牌,但他也在2007年时因为从赛道下坡时翻筋斗受了重伤。然而,退役后接受采访时他仍表示,“我们了解风险,而且一直就了解,但我们会把这种了解收起来,因为我们必须继续做钟情的事情。”

极限运动≠极限耍酷

极限运动风靡世界的几十年中,人们向着更快、更高、更强的运动精神发起冲击,然而在年轻人的圈子里,对极限的挑战逐渐蔓延到运动之外——由极限运动衍生而来的“极限耍酷”成为令人忧心不已的新潮流。

极限自拍是当下年轻人中流行的新玩法,登高拍照挑战了人们的体能、专注力和心理承受能力,但它本质上却不算是运动,只是高空极限运动发展而来的危险衍生品。早在2014年,韩国女摄影师AhnJun的一组名为“自画像”的摄影作品就风靡世界。她或站或坐,在各个高楼的边缘处拍下自己的照片,想以孤独的视角鸟瞰在钢筋混凝土中生活的都市人。

没想到艺术行为带火了一波运动潮流,年轻人争相效仿,在高楼顶端挑战高难度自拍,来释放体内蓬勃的荷尔蒙。俄罗斯少女安吉拉·尼古拉为了极限自拍,专门造访许多国家的高楼大厦,为了展现出极致的美感,她甚至在高楼边展示儿时练习的芭蕾动作。绰号“野马”的俄罗斯少年,找来两名同伴帮忙,在高楼边缘踩木板,拍下玩高空站立跷跷板的惊悚照片。随着网上大量的点赞和转发,这些极限自拍达人受到追捧,但是完成高难度拍摄并非易事,民众绝不可效仿,稍有不慎就会酿成惨剧。

高空跑酷也是一项深受青年人追捧的高空运动,它并未获得官方赛事的认可,致死的案例却在世界范围内屡见不鲜。在俄罗斯圣彼得堡,一对姐妹跟着四个男孩学跑酷,到17层的高楼顶上进行户外教学。男生们都是老手,成功飞越了屋顶上的空隙。他们转头朝着对面的姐妹呼唤,姐姐因太危险而拒绝,帅气的腾空一跃却让妹妹心动不已,她选择接受挑战。然而复制了帅气腾空的妹妹,却没能稳稳落地,在双脚够到对面屋檐前,她从空中坠落不幸身亡,事发时她只有24岁。

类似的案例还在重复上演,2013年7月,圣彼得堡的帕维尔·卡申坠落在人行道上,因为他试图在16层楼高的建筑物上进行后空翻。当时他站在宽约三英尺高的楼顶水泥台上,请朋友全程拍摄,记录自己表演特技的酷炫时刻,没想到等来的却是一段离世前最后的影像。这位专职跑酷艺术家的死亡让大家唏嘘不已,被他创造出来的诸多突破性跑酷特技,也只能被尘封在粉丝们的记忆中。

脸书上,有网友说这是“勇敢的跳跃”,并通过跑酷团体献上哀思。但卡申的父母却并不这么想,他们在悲痛之余允许拍摄者将儿子的照片放到网上,除了接受悼念,更希望引起年轻人的警醒,别让悲剧再发生。

法国人大卫·贝尔创立跑酷运动时有着美好的初衷,他希望人们调动自身的第六感,通过运动来增强身心对紧急状况的应变能力,过程中人们可以更加专注,突破恐惧,并战胜自己。大师吕克·贝松担任编剧的电影《暴力街区》上映后才真正掀起跑酷的热潮,引来年轻人争相模仿,不过大概他们也没想到这项极限挑战会带走这么多年轻的生命。

极限运动的本质仍在于通过运动舒缓压力,促进身心健康,但一味地玩命寻求刺激,则会适得其反,以极限运动为名的高空挑战并不值得盲目模仿。

专业培训和资质认证保平安

近年来极限运动导致了许多悲惨的伤亡,各国的统计数据提醒着人们去关注速度与激情背后的致命风险。

瑞士国家新闻广播的报道称,在瑞士每年有约184人死于危险的体育运动,受伤人数高达40万,而这些危险的活动大多发生在山区。2018年,徒步导致了46名瑞士人丧生,29人在攀岩中遇难,水中运动也造成了29人殒命。对临海国家新西兰来说,潜水是危险高发运动,新西兰水上安全局最新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全年新西兰共有10人死于潜水事故,其中自由潜水4人,水肺潜水5人,浮潜1人。

为了应对风险,联合国早在1988年就制定了《潜水作业规范》,告知人们在不同环境和条件下潜水的操作规范。这份守则提供了有关管理实践、保险、雇佣条款、医疗标准、培训标准、探险计划、潜水计划以及呼吸气体和呼吸系统安全等多个方向的指导建议。

即使是在极限运动开展多年的美国,对于运动员的跳伞资质也制定了严格的规范:想要长期从事这项运动,需要考下美国跳伞协会颁发的不同等级的资格证书;学习危险性高、难度大的翼装飞行前,除了必须完成200次以上的高空跳伞,还需要通过安全课程和理论考试。

想要给自己的滑雪水平一个认证,成为拥有执照的运动员,在世界各国也有着不同的流程与标准。美国滑雪指导员协会拥有60年的历史和约3万名滑雪指导员,对各式滑雪都可以进行认证,并根据不同人群细分出9门考试,包括双板、单板、有障碍人士双板、有障碍人士单板、越野滑雪、屈膝旋转式滑雪、儿童专家、成人专家、自由式专家,任何想要取得资质的人都可以参加考试。加拿大的认证方式则有些不同,它们的职业指导员滑雪联盟将滑雪者资质划分为1-4级,针对的人群既包含一级的零基础客人,也有想拥有四级培训师资格的专业人士。

可见无论在哪个国家,参加何种项目的极限运动,都必须通过专业培训和资质认证来保证专业水准;同时,认真遵守运动规范条例,也有助于规避风险。

为了应对极限运动可能带来的伤亡,保险产业应运而生。针对专业运动员,国家队大多会为他们集体投保,例如美国奥委会和残奥委员会为所有符合资格的国家队运动员及其家属设立了专门的意外保险计划,不仅涵盖比赛和训练中的意外,也能保证受伤的运动员可以获得最佳护理。

但对于个人来说,则需要在行前自己投保,比如为滑雪项目设立的专业保险不在少数,价格和保险范围也有所不同。然而并非所有极限运动都像滑雪一样具备可供选择的保险,跑酷由于风险性高,通常就不被包含在意外伤害保险范围之内。

做足功课、行前计划是关键

对专业运动员来说,极限运动的风险不容小觑;而普通人想体验极限运动,更需要做足功课,提高安全意识,了解极限运动公司的行业资质,尽可能规避风险。

潜水是高危运动之一,在出发前掌握理论知识,对初学者尤为重要。面向全球潜水爱好者的线上杂志《ScubaPage》开设专栏,为潜水爱好者们科普潜水事故是如何发生的以及该如何避免:快速上升是潜水致死的原因之一,很可能造成减压病和空气栓塞,约有36%的悲剧是由于人们产生恐慌反应并迅速上升造成的。除此之外,浮力控制和了解标记浮标都是必备的潜水知识。前期扎实的培训,能帮助人们在水下临危不乱,增加生存可能。

下水前,几个潜水小贴士也要牢记在心,比如密切关注仪表和同行好友,随时关注自己的体能与承受极限;在开阔水域中了解浮标部署;没经过培训,一定别进入沉船或洞穴;如长时间没有下水,在下潜前需复习一遍基本技能等等。

同时,在报名体验极限运动前,考察好公司的资质也十分重要。上文提到的28岁女生跳伞撞上卡车事件中的SkydiveLodi降落伞中心,就在业界名声欠佳。2016年8月,一名首次体验降落伞的18岁男孩,死于教练对降落伞部署不当。从1999年到2018年,这家降落伞中心发生的跳伞丧生案件多达16起。这也引起了当局的注意,2016年事故发生后,联邦监管机构透露,导致18岁男孩身亡的跳伞教练并没有执照。而由于安全故障和伤亡事故,联邦航空管理局对该公司做出了将近100万美元的罚款。可见,在报名体验极限运动前考察公司过往历史,了解教练资质和设备状况,是为了保障自身生命安全而必须要做的事。

攀登雪山也绝不是说走就走,一家名为RMI的登山向导协会的官网上,就给想组团挑战登山的驴友们提供了大量前期准备的建议。他们建议攀登经验不丰富的体验者在出发前想好:攀登需要几天?会遇到什么地形?行李包有多大?爬升海拔是多少?自身的健康状况如何?在思考好这些问题后,就可以为登山初体验设计训练日程表了,例如有氧运动和力量训练有助于心血管健康,是保障长时间攀爬的基础。除此之外,必要的伸展训练、平衡与敏捷训练、耐力训练,也都被安排在时间表中,登山者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制定自己的行前准备计划。

无论是运动家还是普通人,在极限运动开始前都需要做好周密的行前准备计划,不能盲目追求刺激,因一时大意而酿成无法挽回的悲剧。

文/武冰聪

编辑/韩世容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