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外丨“建外红”,有你们真好!
建外街道 2020-06-04 18:05

在长安街沿线,一把把红色的志愿服务伞连成了建外街道的保障线。红伞下,身着特色“建外红”的志愿者值守在建外的大街小巷,路面巡逻、整治社区环境、给过往行人指路……“建外红”志愿者们积极投入到“两会”服务保障工作中,身穿红马甲,佩戴红袖标,在主要路口站岗执勤,他们准时准点、尽职尽责,认真开展巡逻工作,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坚守在治安执勤的岗位上,确保“两会”期间安全稳定。

“建外红”的“主力军”是街道、社区工作人员和在建外居住了几十年的老街坊们,但对建外人来说,“建外红”不光是一支守护地区的志愿服务队伍,更是一种代代传承的奉献精神!“新鲜血液”紧跟前人的脚步加入进来,从“双报到”党员到地区白领,有需要的地方就有“建外红”!

“两会”护航:建外红在行动

自全国“两会”召开以来,建外街道高度重视、周密部署,在严格落实常态化疫情防控的同时,细致做好服务保障工作,各社区,职能部门,各司其职、团结奋战,为全国“两会”营造良好环境

安监

为保障“两会”辖区安全,安监科全员在岗在位,对地区重点区域开展全方位、全覆盖、不间断的监管和防控,加大对安全隐患重点区域的检查力度,共检查各类经营场所1064家次,排查并消除隐患538处,组织夜间巡查5次,完成驻地周边200米、行车沿线200米范围内企业两轮次全覆盖检查。

城管

街道城管执法队全队动员,按照分片区,分点位、分路线。加大对辖区主要道路及重要商业圈周边管控力度。增加巡查频次,加大检查力度,城管队每天与市城管局、区城管局密切配合,对占道经营违法行为进行重点查处,夜间设置专人专岗,做到全天不间断坚守岗位,同时做好辖区安全巡查及突发事件处置工作。

综治

街道充分发挥综合指挥中心平台作用,推进“两会”期间治安防控工作,在地区主要道路、社区主要园区、重要点位实施24小时监控全覆盖;巡逻队深入街巷、居民生活区,开展全方位24小时不间断巡查。

食药

街道食药所对辖区商铺内的卫生管理档案是否达标、食品制作过程是否符合卫生标准、疫情防控措施是否到位等情况进行了摸排检查,并督促整改。

面对“两会”和“疫情”的双重考验,他们将责任扛在肩上,坚守岗位,全力护航,用行动传递着“放心、安心、信心”,展现了建外人的强烈服务情怀和社会责任担当!

城建

为保障“两会”期间环境卫生安全,城市管理办公室工作人员加强辖区环境管理,保证道路清扫、垃圾清运等各项环卫作业质量。加强对作业车辆、环卫设施进行全面检查,增加清扫和清运频次;开展辖区堆物堆料清理工作,加大对居民楼院、公共场所、垃圾桶站等点位的消杀工作,为“两会”安全卫生方面进行保驾护航。

李金明:站好最后一班岗

全国“两会”圆满闭幕的第二天,对北郎东社区安监科的“建外红”安全协管员李金明来说是个特殊的日子。在当日下午,伴随着“两会”服务保障工作的结束,他正式退休!

当记者联系到李金明时,他已经在下班回家的路上了,没有听到想象中的下班后的放松语气,反而是一股浓浓的失落感。李金明解释说,他早就得知自己将于今日正式退休,昨天领导跟退休年龄段的各位同事谈话对接后,他的失落感更重了。“昨晚有半宿没睡着觉!”李金明感慨道,要不是有明确的退休规定年龄,他真的还想再干上七年。

李金明介绍,他在社区的日常工作就是负责“六小门店”的消防安全工作检查,确保门店工作安全有序进行,消除安全隐患。在完成本职工作之余,同时服从社区的“两会”服务保障执勤安排,每天完成1.5小时至2小时的值班工作。他的工作地点在国贸桥东侧,是燕郊进京的重要中转站之一。执勤期间,他经常碰见有过来问路的人,工作内容大多是给路人指道路方向和地铁站口,同时也得保持警惕,对进京可疑人员进行排查。

在值守期间,社区工作人员们很难保证正常的午休时间,李金明早已习惯不能准点吃上一口热乎饭。包括中午的最后一班岗,早就到了下班时间的他,看见街上有两位路人发生了口角纠纷,于是上前与同事们一起对其进行调解。直到圆满化解纠纷,才算是交上了最后的一份满意的“答卷”,正式下班!

李金明今年60岁整,在社区工作已经是第九个年头了,他还清楚的报出了自己的入职时间——2011年3月25日,他说社区对他已经不只是一个工作地点,更有一种家的归属感。即便是退休后,他也还是会回到街道,找共处多年的同事叙上一叙,在街道路口再站上一站,进行义务巡勤。

守护平安,我们是认真的

今年87岁的杨秀英又一次作为全国“两会”服务保障志愿者站在了长安街上,身上穿的是她最熟悉的“建外红”。

杨秀英是建外街道光华里小区的老居民,在建外走过了数十年的风风雨雨,也是最早的一批“建外红”志愿者之一。退休后,她的身影一直活跃在社区志愿服务中,“两会”服务保障、防疫执勤工作、垃圾分类宣传等等,只要是力所能及范围内的活动,杨阿姨绝不缺席。在今年的“两会”服务保障工作中,杨秀英再一次成为了志愿者队伍的小组长,总是早早地就站在她的服务点位上,确保值守时人员全部到岗到位。光华里社区社工田昀霖说到杨秀英总是很感慨,“杨阿姨的志愿服务年数比我们有些社工的年纪都要大,工作当中她可一点都不输年轻人!”

在秀水社区居民的眼中,70岁的退休党员马德萍也是社区志愿服务的佼佼者,大家眼看着她身上的“建外红”,从羽绒服变成夹克,再换成夏日里的短袖,变得是着装,不变的是她的“服务日常”。

商务楼宇中,也不乏夺目的“建外红”。汤少兴、姜耀玲、王美荣、张延珍这四位老人总是一起出现在永安里东社区的服务点位上,红色的棒球帽下,压着的是银色的发丝。他们当中,年龄最大的是79岁的张延珍,而最年轻的汤少兴也已经有69岁了,他们总说:“我们的家在建外,理应为建外的长治久安出一份力。”

“建外红”的故事,正是从这些“7080”开始的。

守好候车文明一米线

“大家伙儿注意看车,公交车进站了!”“您坐多少路公交?在这儿候车。”8:30,早高峰,建外街道公共文明引导员上线,他们身着黄色上衣,头戴黄色鸭舌帽,手举小红旗,被建外的居民们亲切的称为“柠檬黄”。

每天上午7:00-9:00,下午5:00-7:00,“柠檬黄”和“建外红”一起,在长安街沿线14个公交及地铁站台值守,成为建外街道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维持站台秩序、提醒乘客带好口罩、引导乘客之间保持一米距离,这是“柠檬黄”的日常。“喜欢这份工作,身体也允许,那我们就来了!这也是一份公益事业。”今年58岁的王阿姨说。她的执勤点位是在国贸桥下大北窑西公交站,这里虽然乘客较少,但是往来行人众多。5分钟不到,已经有三四个行人向王阿姨问路。问路人走远了,她的眼神却还粘着对方的背影,生怕他们走错了方向。“柠檬黄”们在做好自身工作的同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量为行人提供帮助,与“建外红”相互配合,织起一道密实的“保障网”。

“现在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阶段,‘一米线’的文明乘车习惯,需要所有乘客的理解和参与,也需要社会各界的配合和努力。”街道相关负责人陈冠娟说。(文/北青社区报记者 李婷 北青社区报实习记者 李敏  部分供稿/建外街道)

编辑/谢麒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