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心协力啃下少数民族脱贫“硬骨头”
央视网 2020-05-22 08:15

主要聚居在广西的毛南族,在近日自治区政府批准环江毛南族自治县退出贫困县序列后,实现了整族脱贫。今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脱贫攻坚无疑是今年两会上备受关注的话题之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其中“全面”,指的就是惠及全体人民,不分地域、不分群体、不分层级、不分民族,不让一个人掉队。

坚定信心,打赢脱贫攻坚战。当前,脱贫攻坚已经到了决战决胜的关键时刻。确保如期啃下“硬骨头”,确保各族群众如期实现全面小康是使命,更是责任。近年来,多个少数民族先后实现整族脱贫,创造了中国乃至全人类历史中减贫事业的奇迹。而每一个奇迹的背后,都离不开政策上精准扶贫举措的有效推进,一个个“倾斜”“优先”政策供给,提供了“在发展道路上要发挥好制度优势”的强大动力。“深度贫困并不可怕,只要高度重视,思路对头,措施得力,工作扎实,深度贫困是完全可以战胜的。”奇迹的创造当然离不开各族干部群众百折不挠的意志和行动。

转观念,挖潜能,有效推进产业。扶贫不是慈善,不是给予,而是建立市场经济的生存方式。站在2020年这个特殊历史坐标,立足于打基础、谋长远,坚持脱贫标准,帮助民族地区告别绝对贫困,要目光长远,着眼当地特色产业,去促进当地产业经济协调发展。譬如,对拥有传统手艺的贫困地区实现脱贫,更应该建立市场经济的生存观念,让他们的生产工艺接受市场化检验。从“自己绣花自己穿”到“依靠绣花赚钱,过上好日子”的过程中,适应市场需求,深挖市场潜力,拓展市场空间,一步一个脚印扎实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快推动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改变认知,打破传统格局,注入标准化生产概念。少数民族脱贫,有着一定的难度。从客观条件来说,一方面人口较少民族,大多居住在深度贫困地区,贫困程度深、扶贫成本高、脱贫难度大。而另一方面,这些少数民族往往有着自己的传统工艺,由于地域或观念没有被市场化,只能“锦衣夜行”了。有道是,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艺术没有国界。对于这样的传统工艺,如果能加入国际化、时尚化元素,对传统工艺进行重新解构,接受“老手艺在被时代裹挟前进的时候,唯有接受改良、孕育出新的生命,才能被更好地保护”这一理念,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那么对于这样的贫困地区,“脱贫只是第一步,更好的日子还在后头”。

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脱贫攻坚越往后,难度越大。在通向全面小康的路上,我们只要坚定信心和决心,同心协力,不管有多少困难,让地处偏远、相对闭塞的民族同其他兄弟民族一起过上幸福生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这个目标一定能如期实现。

文/央视网评论员 刘波

编辑/王涵

相关阅读
中国的少数民族没有实质自治权?中央统战部回应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1-12-04
全国政协委员韦震玲:我国人口较少的28个民族全部告别绝对贫困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1-03-07
脱贫攻坚战胜利是一场伟大的社会变革
北京青年报 2021-02-26
脱贫攻坚中国故事彰显百年大党使命担当
北京青年报 2021-02-25
山东14275名建档立卡少数民族贫困人口已全部脱贫
新华网 2020-11-15
脱贫攻坚,奔向全面小康
人民日报 2020-11-13
为脱贫攻坚“画像” 为时代变迁记录
新华网 2020-10-29
全力打好脱贫攻坚收官之战——写在第七个国家扶贫日
新华社 2020-10-18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