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湖北省博物馆教你如何防疫
国家文物局 2020-03-30 21:00

从庚子鼠年春节开始,湖北省博物馆“礼乐学堂”,依托馆藏文物资源,结合当前疫情防控阻击战,通过“互联网+”方式为公众打造融文物知识、生肖文化、民俗知识、临展赏析及科学防控疫情等知识的系列微课堂,利用丰富多彩的线上文化大餐以飨公众,让人们足不出户即能了解文物知识和优秀文化。

湖北省博物馆“礼乐学堂”结合疫情防控特别推出相关的课程内容,让我们学习传统礼乐文化的同时,还能从中汲取知识和力量。

秦代如何防疫?

1975年出土于湖北的云梦睡虎地秦简中,已经记载了秦代人民的防疫方法。面对麻风病这种传染病,秦代的应对措施主要分为三大步骤:第一步,发现;第二步,确认;第三步,隔离。可见,“早发现,早隔离”这种处理方法是充分汲取了古人应对疫情的智慧。传统文化中的防疫方法为我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教训,所以立足传统、古为今用,再结合今天更为先进的防疫手段,我们定能战胜疫情!

武士甲胄带我们了解医用防护服

甲胄是冷兵器时代极其重要的防护兵器,相当于现代战争中的“防弹服”。对甲胄没有概念的小伙伴可以参照湖北省博物馆《曾侯乙》展厅里的这套“武士甲胄”。在战场上,甲胄是保护作战将士的一道重要防线,那么面对新冠肺炎疫情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医用防护服形成了对病毒的一道重要防线,保卫着一线医护人员的健康。甲胄制作起来复杂考究,医用防护服的制作也要遵循严格的工艺。让我们从战场到战“疫”一线,认识古今防护服。

古人如何洗手?

根据典籍中的记载,古人有一套繁复的洗手礼:举行祭祀仪式前,诸侯要在侍从的侍奉下浇水洗手;接待贵客时,主人要为客人浇水洗手。要想了解古人是如何洗手的,我们可以从表示浇水洗手的“盥”字入手。甲骨文中的“盥”,上半部分是手的象形,下半部分是一个盛水器皿,二者结合在一起,形象生动地展现了古人洗手的状态。金文中“盥”有了一些变化,下半部分依然是一个盛水用的器皿,而上半部分变成两只手的象形加上浇淋双手的流水。

甲骨文中“盥”

金文中“盥”

通过一个“盥”字我们就能发现,古人很早就懂得用流水洗手最干净的道理。疫情期间,我们在学习古人如何洗手的同时,要学会做好自身防护——一定要勤洗手!

2000多年前的先民饮食

2000多年前,荆楚大地的先民就非常注重饮食搭配。屈原在《楚辞》中就提到了“饭”“膳”“羞”“饮”几类饮食,分别代表主食、荤食菜肴、点心、饮品,吃的喝的俱全,而且有荤有素。除了食材搭配均衡,楚人还擅长调味,麻辣鲜香的口味偏好可以说是源远流长了。此外,楚人盛放美食的器具也很讲究,盛肉用鼎,煮粥用鬲(lì),盛米用甗(yǎn),簋(guǐ)和簠(fǔ)用来盛饭,尊用来盛酒,就连盛调味品都有专门的器具豆。

先民饮食文化中对营养和美味的追求至今不变,正值抗击疫情的关键时期,我们也要懂得合理搭配饮食,吃得健康!

崇阳铜鼓教会我们一鼓作气

出土于湖北省崇阳县的崇阳铜鼓,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是商代晚期遗存下来的战鼓。鼓在我国起源很早,在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中都占有重要地位,特别是在战争中,鼓的作用不可或缺。历史上曹刿论战的著名故事,通过“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道理,以弱胜强。今天,在抗击疫情的战场上,我们同样要做到一鼓作气,争取早日取得抗“疫”胜利!

荆楚文物带我们齐心战疫

“联禁铜壶”寓意社会各界积极行动,联合抗击疫情

“人骑骆驼铜灯”寓意即使“负重前行”也会为人们点亮前行的光

“大铜尊缶”盛满美酒,等待奋战一线的英雄们平安凯旋

“鹿角立鹤”饱含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期待“鹿鹤同春”

“虎座凤架鼓”寄托了人们凤舞九天、福满人间的心愿

“人物车马出行图”代表了人们马到成功、战胜疫情的决心

……

就让我们学习文物蕴藏的美好寓意

坚定战“疫”的必胜决心!

来源:国家文物局

编辑/韩世容

相关阅读
视窗 | 湖北省博物馆新馆开馆
新华社 2021-12-21
湖北省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揭晓 崇阳铜鼓等6件瑰宝新晋入选
中国新闻网 2020-12-14
山东省博物馆联盟成立 打造博物馆行业“齐鲁文化共同体”
中国新闻网 2020-09-11
防疫都知道:去博物馆参观要这样防护!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0-07-26
“古物影——黄宾虹书法收藏展”亮相浙江省博物馆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0-07-26
意大利:部分博物馆、景点重新开放
新华社 2020-06-03
北京自然博物馆恢复开放
新华社 2020-06-03
湖北省博物馆馆长方勤住在博物馆的80天和他的“馆长日记”
中国青年报 2020-05-28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