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垃圾强制分类还要哪些准备?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0-01-08 08:40

南锣鼓巷红宝鼎餐厅已经进行垃圾分类并在明显位置贴出垃圾分类标识

阿苏卫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厂的“厨余垃圾”经过堆肥处理后产出肥料

走势图

如果问你,2020年,生态环境改善方面,你每天随手能做的一件“小事”是什么?答案无疑是垃圾分类。往小里说,这是一种生活习惯的改变;往大里说,随着新版《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的实施,对垃圾进行分类从而促进垃圾资源减量化将不再是尽义务,而是变为法规层面的强制,以严肃执法唤醒文明义务,不仅是出于对客观规律的准确把握,更是和首都战略定位密切相关。北京因“都”而立,因“都”而兴,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每一步上,没有理由不走在前列。

于是问题来了,既然法律环境成熟了,社会氛围预热了,各方共识也达成了,那么还有4个月即将正式实施的垃圾分类,从全市的硬件设施到居民的“软件”认知,正在或者还需要做的准备都有哪些?北京青年报近日派出多路记者进行了走访调查。

各区争建宣讲团全市印发宣传册

北青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北京市城市管理委作为推行生活垃圾强制分类的主责部门,正在编制规范、标准的垃圾分类宣传培训材料,包括知识读本、挂图、折页、海报、电脑演示幻灯片、短视频等,目前已进入最后冲刺阶段。2020年,宣传动员不仅要走进每一个居民社区,还要深入家庭,与居民“面对面”交流,让大家听得懂、能理解、见行动。

据了解,宣传动员工作依托北京即将组建的“垃圾分类宣讲团”,同时还要发动街道、社区共同参与。在这方面,朝阳区已率先尝试,组建了全市首支由在职教师组成的垃圾分类宣讲团,目前已赴八里庄街道、昌平回天地区、延庆和平谷农村地区,先后宣讲达数十场。活动发起人、区教育研究中心科研员刘洁表示,宣讲方式很生动,不仅把垃圾分类知识编成顺口溜、拍手歌,还自编自演主题情景剧。“眼看新版《条例》实施迫近,社区需求越来越多。宣讲团最初只有20多人,如今已增至50多人。以后可能还会再加人。”刘洁说。此外,西城区垃圾分类宣讲团也已组建完成,共32人。近期将开展培训,随后深入基层。

市城市管理委相关负责人介绍,2020年,宣传动员工作将覆盖全部居民社区,并对入户率进行考核,确保居民的垃圾分类知晓率、参与率、正确投放率要不断提升。

各社区纷推硬招实招促“分类”

北青报记者在采访中还了解到,各社区还纷纷推出硬招实招促进垃圾分类,就目前的措施而言,大致分为如下4种形式——

第一类是激励型。今年东城区东花市街道将每月推出“垃圾分类我能行,比比谁最行”楼宇竞赛活动,设置“最棒垃圾分类奖”“最快垃圾分类进步奖”,获奖居民可在第三方平台上为公交一卡通充值,或兑换再生产品。这无疑将大大提升市民的获得感、参与感。随着2020年宣传动员的深入开展,垃圾分类楼宇竞赛将成为东花市街道的一大亮点。

东城区建国门街道副主任高海雁透露,2020年准备把垃圾分类与居民计时停车结合起来,在部分胡同推行,“可以是优惠停车时长的方式,优惠费用考虑由政府进行补贴。”

在门头沟区,垃圾分类与居民年底分红挂钩,已在王平镇东马各庄村做试点。村委会建立“德马行储蓄所”,为每个村民设“信用账户”,结合村规民约进行加分、扣分,垃圾分类也在考核之列。村民最终通过积分换取年底分红。

北青报记者了解到,目前本市正考虑以家庭为单位的垃圾分类“信用账户”激励机制向全市推广,将社会公共资源向信用好的市民倾斜,正向激励市民参与垃圾分类,改变随意投放习惯。

第二类是督导型。在通州区,“垃圾分类”手机小程序即将上线,居民如看到垃圾分类不规范行为,可以写文字、拍照片、录视频并上传举报。“把正面引导与相互督促相结合,这样的设计有助于增强居民参与垃圾分类的主人翁意识,提升分类效果。”通州区城管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2020年,门头沟区准备把“垃圾分类”内容纳入各村的村规民约当中,东马各庄村已率先尝试,在村规民约中作出明确约定。

石景山区将尝试“人盯桶”的方式确保垃圾分类效果。“以前指导员关注的是‘桶里的垃圾’,今后指导员关注的是‘投垃圾的人’,站在桶旁盯着居民正确投放。”石景山区城管委工作人员侯淼说。为此,今年石景山区垃圾分类指导员整体数量将增加约30%,人员构成也将有所调整。

第三类是“贴牌”型。石景山区城管委接受北青报记者采访时介绍,石景山区正在给所有居民区里的分类垃圾桶上粘贴“分类提示牌”,让人一目了然,减少居民混投、误投现象。例如,厨余垃圾桶上的提示牌标明:请您将菜帮菜叶、剩菜剩饭、瓜果皮核及废弃食物等易腐烂垃圾投入本容器,不要投放其他类型垃圾。相关负责人表示,“贴牌”工作已经启动,2020年将查漏补缺,对遗漏的社区进行补贴。

东城区的重点商圈也行动起来了,准备给商户“贴牌”。在南锣鼓巷,每家餐饮企业都在店铺的明显位置悬挂垃圾分类指示牌。东城区城管委相关负责人透露,“贴牌”举措2020年准备在王府井、簋街、前门大街等重点商圈推广。

第四类是“美化”型。石景山区鲁谷街道19个社区2020年的重点工作之一就是为垃圾桶建一个小屋,让垃圾“回家”。目前设计图已经绘就,准备开建。4个分类垃圾桶将“住”在一个古香古色的长方形小亭子里,棕色“双坡式”屋顶颇有“皇家庭院”气息,与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建设一脉相承。

2020年,怀柔区庙城镇也计划在全镇推广带有农村地区特点的垃圾小屋。目前,在李两河村试点建设的三座青灰色垃圾小屋已成为当地一道亮丽景观。村党支部书记朱国文说,“自从建起垃圾小屋,这里不再臭烘烘了,村庄环境更加宜居了。”朱国文介绍,开春以后,还准备在周围种上花草,打造花园式垃圾小屋。

厨余垃圾处理工艺将做提升

北青报记者在走访中发现,“前端分类好,后端垃圾少”固然颇有道理,但分类垃圾处理的决定性因素着实很多,除了前端人为的分好类外,其实后端最重要的就是设施和工艺。目前,北京市共有44座在运行的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实行强制分类后,这些垃圾处理设施能否有充足的应对能力?市城市管理委设施处相关负责人透露,目前全市垃圾处理能力较为充足,可满足一段时期内厨余垃圾处理需求。但因设计之初厨余垃圾处理厂大都处理混合垃圾分选后有机质含量比较高的部分,随着全市垃圾分类工作全面推进,厨余垃圾占比增加,部分厨余垃圾处理厂还需适时进行工艺调整或改造,以保证取得更好的厨余垃圾处理效果。

据了解,目前的厨余垃圾处理厂有两部分来源。一是居民家中分拣出的、商户食堂产生的“厨余垃圾”,占比不足三成;二是来自生活垃圾转运站的混合垃圾“筛下物”(指未经分类的混合垃圾被送往转运站,通过滚筒筛,筛下直径小于80毫米的垃圾),筛下物有机质含量较高。

昌平区阿苏卫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厂每天都要处理大约1500吨“厨余垃圾”与“筛下物”的混合物。前者含水率较高;后者因混杂其他垃圾,含水率较低。实行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后,“厨余垃圾”所占比例增加,致使有机料含水率增加,预计将达75%以上。

“面对这一变化,要对现有处理工艺进行改造提升。”阿苏卫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厂技术人员介绍,目前有机料中混有其他垃圾,这些杂质可以起到支撑作用,让湿漉漉、黏糊糊的厨余垃圾保持一定孔隙,保证发酵堆体有效的通风供氧。今后,随着厨余垃圾纯度变高,含水率将增大,将不利于发酵堆体的通风供氧。“我们正准备在厨余垃圾中适度增加其他有机物辅料进行水分调节,同时起到空隙疏松的作用。”

随着垃圾分类工作的推进,本市厨余垃圾处理厂经过技改可提升厨余垃圾处理效能,堆肥产品的品质也将得到进一步提升,厨余垃圾变废为宝,应用前景也更加广阔。

朝阳区自创“垃圾分类拍手歌”

你拍一,我拍一,垃圾分类再丢弃;

你拍二,我拍二,随身携带环保袋;

你拍三,我拍三,厨余垃圾要沥干;

你拍四,我拍四,其他有害必分离;

你拍五,我拍五,可回收物数一数;

你拍六,我拍六,纸类塑料衣服旧;

你拍七,我拍七,资源送到回收机;

你拍八,我拍八,垃圾分类靠大家;

你拍九,我拍九,扔少扔对不出丑;

你拍十,我拍十,绿水青山靠坚持。

观察

2020,北京生态建设

蕴含的“大”与“小”

2020年,北京生态文明建设将越来越精细化,这从“大”与“小”的辩证对比中就可见一斑。

“大”到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最大城市“绿肺”。除东城区和西城区外,北京14个区都要“创森”,平谷区、延庆区已率先达标。翠树衬桃红,绿水绕妫川,北京绿色空间体系的“四梁八柱”正逐步搭建。在朝阳、顺义、昌平三区交界处,温榆河公园已初具雏形,这是北京目前规划建设的最大城市“绿肺”,一期起步区将于今年“五一”开园。大尺度公园绿地为市民提供了开阔的休闲空间,也为北京构建了重要的生态走廊。

而“小”的方面呢,不仅仅是举手投足间的垃圾分类,还有大批的小微绿地、口袋公园都要纷纷投建。它们都出现在寸土寸金的闹市区、街头巷尾的边角地、高楼林立的楼宇间。哪怕只有100平方米,也要“见缝插绿”,这为市民就近休闲增添了新选择。不放弃每一块微小的土地,造就了全市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提高至83%的好成绩。这一指标意味着,北京八成以上居住区,市民出门走500米即可进公园绿地。2020年的北京,正在大步迈向“出门见绿,起步闻香”美好生态愿景。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李天际 李泽伟 蒲长廷 蒋若静 刘婧 武文娟 王斌
摄影/北京青年报记者 郭谦
编辑/彭小菲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