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的中国汽车市场,深陷于价格战的硝烟、内卷加剧的焦灼与新能源转型的阵痛之中。当众多品牌在“卷配置、卷价格、卷流量”的同质化红海中苦苦挣扎时,作为“中国越野车发明者”的北京越野,却凭借对细分市场的深刻洞察和战略定力,划出了一道逆势上扬的独特增长曲线。其上半年销量的稳健增长,不仅是一份亮眼的成绩单,更成为观察中国汽车品牌如何通过“品类创新”实现价值突围的一个经典商业案例。
高速增长的“基本面”
从财务基本面来看,北京越野展现出令人瞩目的持续增长动能。最具说服力的当数“今年4-7月连续4个月销量破万”的里程碑表现,这一数据超越了单月爆发的偶然性,标志着北京越野的销量已步入一个稳定的增长平台,形成了健康的市场供需节奏和强劲的品牌势头。
纵观上半年,北京越野销量同比增长103%,显著跑赢了大盘的平均增速。这种“超额增长”直接带来了市场份额的提升。其核心原因在于,北京越野成功强化了其在“越野SUV”这一利基市场中的主导权。拥有60余年积淀的“越野世家”,正在从中国越野车“发明者”到新时代越野技术与潮流“引领者”的身份转变。这意味着品牌在消费者心智中占据了不可替代的位置,构筑了深厚的护城河。
BJ30旅行家预售的战略与意图
最新推出的BJ30旅行家更是北京越野战略布局的精彩手笔。这款在成都车展启动预售的“10万级混动方盒子”,并非一款简单的改款车型,而是北京越野一套深思熟虑的战略组合拳。
首先,“旅行家”的命名直指用户生活方式,其战略意图是精准切入“轻越野”这片最大的增量市场。它旨在吸引那些向往户外、追求个性但又被传统硬派越野的高门槛(油耗、价格、舒适性)劝退的都市年轻群体,实现用户圈层的破圈。这说明BJ30的任务核心不是与自家兄弟车型内部分食,而是利用“混动方盒子”的独特产品力,开辟全新的用户池。它将品牌的越野影响力转化为面向更广大人群的销量增量,是做大蛋糕的关键之举。
从财经视角看,这款车型承担着三大战略使命:一是通过混动方盒子的独特定位开拓新用户群体,将品牌影响力转化为实实在在的销量增量;二是将硬派越野的成熟技术下放至平民市场,形成对同价位竞品的“降维打击”;三是其预售数据将成为资本市场评估产品成功与否的关键风向标。
“越野平权”如何重塑竞争格局
北京越野的突围路径,为中国汽车品牌提供了一个跳出内卷的范本。首先,企业要有战略定力。当行业在轿车和普通SUV市场血拼时,北京越野聚焦“越野”与“轻越野”赛道,展示了非凡的战略定力。这种聚焦避免了资源的无效耗散,使其能够集中兵力在优势领域建立绝对领先地位。
对于资本市场而言,北京越野的故事不应再被看作一个传统的汽车制造商。一个能持续打造爆款、占据细分市场绝对龙头、并拥有庞大且高忠诚度用户群体的公司,其估值逻辑正在发生变化。它更接近于一家具有强大品牌号召力和生态潜力的“品牌+生态”型公司。与北京卫视《熊猫奇遇记》的深度绑定、联合小红书发起的改装创作征集,都是在构建用户生态和品牌文化,这类业务的想象空间和估值溢价远高于传统制造。
北京越野的成功,为中国品牌指明了一条道路:与其在相同的赛道里进行代价高昂的同质化竞争,不如通过深度挖掘自身优势,开创一个属于自己的新品类,并成为这个品类的代名词。“越野平权”的战略,正是这种品类创新的成功实践。
北京越野上半年的逆势增长,绝非偶然。它源于清晰的“越野平权”战略、精准到位的产品落地以及深厚的品牌底蕴三者形成的强大合力。在汽车产业的百年变局中,北京越野凭借对自身优势的深度挖掘和对市场需求的敏捷响应,成功地将品牌历史资产转化为市场竞争优势。它不仅赢得了销量的增长,更通过打开新的增长极和重构估值逻辑,正在赢得资本的重新审视和价值的重估。其发展路径证明,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清晰的战略定位和差异化的品类创新,才是实现品牌向上和价值突破的关键所在。
编辑/任小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