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量庞大的电动自行车,给市民出行带来便利,但越来越多的违法违规及不文明骑行也给城市治理带来了巨大挑战。对于电动自行车注册登记量年均增长100万辆左右的北京来说,如何在方便市民出行与维护公共安全之间寻求平衡,如何在服务市民需求与规范城市秩序之间实现共赢,是对城市治理能力的一次考验。从这个意义上说,电动自行车管理是城市精细化治理的一面镜子,我们从中可以看到一座超大城市主动治理、常态治理的决心与耐心。
因经济实惠、灵活便捷,电动自行车逐渐成为北京市民主要的短途出行方式。据统计,北京市非机动车保有量超过700万辆,违法违规及不文明骑行带来突出安全隐患。北京市政府日前召开常务会议,研究电动自行车交通安全管理工作。
这不是北京市政府常务会议第一次聚焦电动自行车了。去年5月,市政府常务会议在研究电动自行车安全隐患全链条整治行动实施方案时提出,要有效消除群众身边的安全隐患,维护首都安全稳定。会议要求紧盯关键症结、突出重点环节,全力拧紧电动自行车安全监管链条。去年6月,市政府常务会议研究首都环境建设管理和非机动车停放秩序治理等事项时提出,要全面开展轨道交通站点、医院、商圈等重点场所周边非机动车停放秩序治理,抓好电动自行车火灾防范全链条整治,完善停放、充电等配套基础设施,便利群众停放和充电。
去年7月,市政府常务会议在研究疏整促专项行动时提出,深入开展电动自行车全链条整治,全面开展重点场所周边停放秩序治理,完善充电、停放等配套基础设施,巩固违规电动三四轮车治理成效。
日前召开的这次北京市政府常务会议明确要求,要立足确保交通安全、方便群众出行、维护城市秩序,持续加强电动自行车交通安全管理,打造安全畅通、文明有序的道路交通环境,切实提高城市精细化治理能力和水平。会议特别提到,要以《北京市非机动车管理条例》修订为契机,进一步提高非机动车规范管理水平。
数量庞大的电动自行车,给市民出行带来便利,但越来越多的违法违规及不文明骑行也给城市治理带来了巨大挑战。从销售网点、维修店铺和电商平台销售不合规车辆、“解限速”,到电动自行车和电池“进楼入户”充电,再到逆行、闯红灯、驶入机动车道和人行便道,规范化程度参差不齐的销售渠道、尚待完善的基础设施、庞大的使用人群、种种不文明行为给电动自行车增加了管理难度。
对于电动自行车注册登记量年均增长100万辆左右的北京来说,如何在方便市民出行与维护公共安全之间寻求平衡,在服务市民需求与规范城市秩序之间实现共赢,是对城市治理能力的一次考验。从这个意义上说,电动自行车管理是城市精细化治理的一面镜子,我们从中可以看到一座超大城市主动治理、常态治理的决心与耐心。
一流城市要有一流治理,只有注重在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上下功夫,既善于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实现智能化,又要通过绣花般的细心、耐心、巧心提高精细化水平,绣出城市的品质品牌。交通综合治理是现代化城市治理的重要课题,直接关乎城市运行效率和市民生活质量。而电动自行车管理是交通综合治理的重要一环。北京一方面加力阻断问题车型销售渠道,斩断违法改装车辆流通链条,一方面用好数字技术,优化完善车辆登记、注销等制度措施;一手抓补齐停放、充电等配套基础设施,一手抓即时配送等重点行业监管。与此同时,试点电动自行车违法行为非现场执法,依托智能摄像头、AI识别等技术,解决了传统执法中“人力不足、取证难”的痛点,有效震慑了不文明骑行行为。
北京对电动自行车乱象的综合施治启示我们,城市的精细化治理要有系统思维,仅仅注意到问题的一个侧面,即便下再大力气也只会事倍功半。精细化治理需要有服务意识,真正换位思考市民诉求,就能让市民自觉参与治理进程,进而朝着“自适应、自驱动、自规范”的目标迈进。以智能化助力城市治理的绣花功夫,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城市治理顽症难题,将极大提升城市治理效能。
推动电动自行车安全管理取得更多实效不可能一蹴而就,常态化治理需要耐心。在经济学上有个著名理论叫“飞轮效应”,犹如齿轮的咬合结构在初步启动时会有较大的阻力,但一旦运转起来就会产生越来越明显的“加速度”。相信北京对电动自行车精准治理带来的“飞轮效应”,不仅将为确保市民安全顺畅出行提供更有力保障,更将为超大城市精细化治理提供更多经验。
(特约评论员)
编辑/汪浩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