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畅谈|让城市安全运行更加强韧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7-31 07:15

7月30日,随着天气放晴,北京全力搜救失联和被困人员的速度正在加快,修复水毁桥梁、主要道路,打通山区“生命通道”的进度正在提升,村庄供水设施及输配水系统检修清污,配电站、电信基站等受损设施修复正加紧推进。争分夺秒、全力以赴,以更有力的举措抓实抓细防汛抢险救灾各项工作,确保城市运行安全,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确保首都安全,是北京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北京连日来发生极端强降雨天气,延庆、怀柔、密云、平谷等山区遭遇特大暴雨,局部地区出现不同程度设施水毁和人员伤亡,防汛形势十分严峻。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加剧,高温热浪、暴雨洪涝等极端天气现象频繁出现,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频率与强度、时空分布、发生机理、潜在风险、复合型灾害损失构成等诸多方面都发生显著变化,在此背景下,我国极端天气呈现出发生数量多、影响区域广、极端性增强、无前兆突发性事件增多的趋势。

极端天气风险系数越高,造成的负面影响越大,对城市运行保障和综合治理也就提出了更严峻的挑战。作为一个人口超2100万、总面积16410平方公里,郊区面积约占全市总面积的90%以上,山区面积占全市总面积60%以上的超大城市,北京面临的灾害种类多样且复杂。当极端天气等风险发生时,如何能够有效预测、承受冲击,快速应对、恢复以及保持城市功能正常运行,怎样通过合理调配资源,将各类风险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并通过自我调节来更好地应对即将发生的灾害风险,是北京需要持续破解的重要课题。

为此,北京先后出台《关于加快推进韧性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北京市韧性城市空间专项规划(2022年—2035年)》等政策文件,从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谋划提升城市整体韧性,把构建安全可靠、灵活转换、快速恢复、有机组织、适应未来的首都韧性城市空间治理体系作为发展目标,提出到2035年全面形成兼具维持力和恢复力的韧性城市空间格局,具有互保互济的城市韧性生命线系统,城市安全薄弱地区基本消除。

为预防应对极端强降雨过程,从气象、水务、规自等部门的雨情汛情态势研判、预警发布,到对水库闸坝、山洪沟道、地质灾害易发区、主要干道沿线等重点设施和部位的巡守,从及时科学调整密云水库泄流方案,到运用现代化装备与科技手段提高救援效率,从把当前抢修工作与恢复重建工作有机统一起来,一体谋划、一体推进,恢复受灾地区正常生产生活秩序,到坚持问题导向开展全面复盘,进一步落实落细各项防汛措施……为了让城市运行更加强韧,北京做了大量细致繁复的工作,付出了具体艰辛的努力。

同时也必须看到,韧性城市建设并非一日之功。在提升城市基础设施防范水平基础上整合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的力量和资源,提高集成化防范准备和一体化联合作战能力,促进各项城市安全管控朝着实、深、细、快、久方向推进,还需要不断加强和完善。以应对极端强降雨来说,重点部位风险隐患排查更严一些,城区内涝风险点位整治更快一些,预警“叫应”机制更细一些,基层自救互救能力更强一些,城市韧性也就更高一些。只有牢牢把握树牢底线思维、极限思维的要求,我们才能在极端天气来临前具备更强的监测预报能力,在风险来临时增强应急响应能力,在风险过后拥有较为快速的复原能力,更好地变被动为主动。

韧性城市建设,凝聚着对“无惧风雨”的向往。着力建设安全可靠的韧性城市,既要深扎系统部署、科学谋划的精密根系,也要培育全民防灾的文化枝叶,方能培植出高水平韧性城市建设的大树,不断开拓现代化城市发展治理新局面。

文/于琛

编辑/李涛

相关阅读
焦点畅谈 | 应对极端大风天气需要更多底线思维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4-11
数字赋能提升城市韧性
经济日报 2025-01-05
提升韧性是对城市治理能力的系统性考验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12-07
做足安全冗余提升城市应对恶劣天气韧性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11-25
应对汛期,绸缪越周全城市越安全
北京日报 2024-08-02
以数字化智能化助力城市安全有序运行
人民日报 2024-06-14
石景山区编制完成全市首个区级韧性城市专项规划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4-29
充分认识韧性城市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3-26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