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7月26日,暴雨突袭,4天来,北京发布今年首个全市范围暴雨红色预警,密云水库遭遇历史最大洪峰,北部山区损失严重……
7月29日中午,暴雨初歇。北京广播电视台派往怀柔、密云、平谷、延庆等地的记者在经历了3昼夜的鏖战后,也得以喘息休整,回望这一阶段的报道工作。记者在不同的点位,记录下了人员转移、水库泄流、道路抢通、物资投送等各方面工作,也感动于消防官兵的风雨驰援、十六岁少年的勇敢担当,一篇篇纪实报道将带我们了解北京防汛救灾工作的全貌以及那些闪耀在危及时刻的责任与担当。
一场突破“孤岛”的人员转移
7月26日晚,怀柔部分地区遭遇暴雨袭击,琉璃庙镇多个村庄断电、断路、断通信,琉璃庙镇西部的碾子湾村受灾严重,百余名游客滞留当地。
27日全天,由于通讯中断,琉璃庙镇的消防救援情况迟迟没有音讯。28日早5点,记者跟随怀柔消防支队驱车前往琉璃庙镇,跟随消防队员徒步11公里,突入碾子湾村,见证了一场突破“孤岛”的人员转移。
碾子湾村是琉璃庙镇偏西的一个村子,虽距离镇政府不远,但地理位置十分特殊,一旦通往碾子湾村的路桥被毁,很容易形成孤立无援的状态。同时,由于天气多变,持续降雨,能见度较差,无人机空投的条件受限。
28日早8点半,记者与救援队伍从位于琉璃庙镇政府的临时指挥部出发,肩扛物资徒步经老公营村、偏道子村,前往碾子湾村。必经之路上,原有三座大桥——老公营大桥、偏道子村大桥与碾子湾村大桥。然而,三处桥梁都被洪水冲毁,特别是救援线上最关键的碾子湾村大桥在洪水的冲击下已经荡然无存。
实际上,27日晚,救援人员已经驻扎进碾子湾村附近,等待水文条件合适后,搭建救援通道。28日早,消防人员联合当地村民,利用洪水冲下的断木,搭建起了简易桥。中午11时左右,记者目睹了简易桥的第四根断木合拢,救援线上最关键环节终于贯通。前方突击队员开始转运首批被困群众。
1个小时后,两位伤员从碾子湾村被辗转抬至偏道子桥,完成了救援线上最关键的转运。他们一名是当地男性村民,由于腰部有疾病只能水平转运,另一名伤员则令人揪心,是一位妈妈,大雨来临,她托举着孩子站到了盥洗盆上,生怕孩子被水淹没,却不慎踩碎了瓷盆,被厚厚的瓷片划伤后背至大腿。随后,救援人员帮助被困群众横渡琉璃河,130多名群众脱困,大部分是在当地民宿住宿的游客。
据了解,28日全天,消防部门共向琉璃庙镇派出救援人员269人,出动49车次,成功转运206人。
只要人都安全,啥都值!
暴雨如注,浊流漫过街道,吞噬着家园。当北京市消防救援总队携大兴、丰台、开发区消防救援力量及特勤支队星夜驰援,来到密云区太师屯镇,支援密云区消防救援支队,对被困群众展开救援,那抹橙色身影便成了洪水中最坚定的希望坐标。
水深已至两米的居民楼顶,孙女士一家紧紧攥着彼此的手。冰冷的洪水不断上涨,每一秒都是煎熬。当冲锋舟破开浪涛靠近,消防员探出的手臂如磐石般稳固时,孙女士泪水混着雨水滚落:"谢谢你们,真的谢谢……"简单的话语里,是绝境逢生的滚烫情感。
这样的感动,在救援现场处处涌动。由于部分路段积水较深,大型铲车化身"生命摆渡车",消防员站在铲斗边缘,一次次将被困者从水中抱上安全平台。浑浊的水花溅在他们脸上,分不清是雨水还是汗水,唯有沙哑的"慢点,抓好"穿透雨幕,成为最安心的指令。
记者采访时,丰台区消防救援支队支队长张伟已经与战友们连续作战10小时,救生衣磨破了肩膀也浑然不觉。当最后一位老人被背到安置点,他瘫坐在泥水里,望着远处渐亮的天色,嘴角扬起疲惫却满足的笑。"只要人都安全,啥都值。"这句朴实的话,道出了所有救援人员的心声。
洪水流淌不息,爱与勇气亦在传递。当铲车的轰鸣声与群众的道谢声交织,当橙色身影在浊流中筑起人墙,我们看见的不仅是一场救援,更是危难面前,永不褪色的守望相助。
追水而行——密云水库泄流纪实
7月27日,密云水库水位超限,即将开展大规模泄流工作。身为水务记者,我必须立刻动身前往密云水库。
“开启第三溢洪道3孔和4孔闸门,开度35厘米,流量80立方米/秒,开闸!”7月27日15时,随着工作人员下达命令,密云水库第三溢洪道开启闸门,水流顷刻间奔涌而出。
在拍摄完溢洪道从开放两闸、四闸,再到全部开放的每一个变动后,我们随即动身前往城区“追水头”。所谓“追水头”,就是工作人员得在水头前抵达位置,记录水头抵达的时间、测算水流速度,估算水流的流速,为泄流提供信息数据,为后期决策提供支撑。
28日一大早,我们再次来到密云水库管理处。由于昨天整夜下雨,密云水库水位仍居高不下。随着泄流工作的推进,滚滚流水汹涌而下,我决定拍摄河道沿线及巡查情况,泄流期间,河道周围有风险,应该通过现场的画面直观地提醒市民远离河道。
29日午后雨势渐弱,各类预警逐渐降级,我也终于可以松口气。几天来,我已数不清自己拍摄了多少内容,两天三夜的报道,只睡了6个小时,其余时间,几乎全部都在拍摄和去拍摄的路上。我突然想起了今天是自己的生日,不过此时比蛋糕更重要的是,我用手中的话筒完成了防汛报道的一环,这就足够了。
截至29日14时,密云水库水位155.52米,蓄水量36.17亿立方米,超过汛限水位3.52米。自27日15时启动泄流,至29日14时,累计下泄水量1.37亿立方米。
路通了,心里也有底了
怀柔区受灾最严重的琉璃庙镇,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一条隧道——分水岭隧道:隧道南口绿树连绵、云遮雾绕,驶出隧道,迎面就是强降雨后的断壁残垣。
在隧道的出口,很多武警官兵、消防员、抢修队伍在这里翘首以盼,他们在行驶而来的车里,寻找自己的队友,然后集结、出发,开启不眠不休的抢险之战。
在这些队伍里,抢修道路的队伍无疑是压力最大的。在经历了26日的强降雨后,这条国道千疮百孔。27日早晨,我们抵达的第一个断路点,就在分水岭隧道出口后的2公里处。湍急的山洪和巨大的落石夹击,让这里的路面完全损毁,信号塔也砸在河道里,与外界的通讯也切断了。
已经在这里接续抢险将近15个小时的郭旭告诉我,在专业的料车到来之前,他们只能将河道里的石头不断堆起来。当我问他有没有能和他换班的时候,他抹了一把雨水说:“前面还有五个这么大的断路点呢!我们一个多余的人都没了,大伙都撑着呗。”
琉璃庙镇的龙泉峪村,只有一条通往镇里的道路:龙泉峪路。在这次大雨中,这条道路也几乎消失殆尽。在这里,我见到了北京建工市政路桥的抢修队伍。刚见到杨智文的时候,他穿着拖鞋,因为两只脚的脚后跟、脚脖子都磨破了。
他告诉我们,26号他们就从旁边绕道抵达琉璃庙镇开展清淤泥的工作,随后又去往喇叭沟门修复道路,然后就是龙泉峪村。专业的料车进不来,他们也要用石头垒。
在他们抢通的时候,还能看到有村民慢慢地沿着他们刚修好的道路朝琉璃庙镇行走,也有村民还在耐心地等着剩余的五到六公里的路抢通后再撤离。龙泉峪村的村民告诉我,早上看到工程队来了,就踏实了。路通了,哪怕再简陋,心里也有底了。
也是得益于111国道的打通,我们跟随来自市应急管理局的驰援队伍,挺进了还在“失联”的琉璃庙镇,在这里救援人员用无人机向受灾村庄投放了大量急需的物资。
路通了!人可以出来,物资可以进去,我们也得以继续向更深的山区挺进。
一个16岁少年的勇敢逆行
受强降雨影响,7月28号早,平谷区镇罗营镇关上村村口西桥整村被困。救援力量争分夺秒,历经3小时紧急抢通生命线,下午开始北部村庄启动3000余人的整村转移。在繁忙的救援现场,一个年轻的身影引起了记者的注意。
起初,记者看他身穿迷彩服,还以是武警战士,没想到他是一名16岁的学生。他叫李梓辉,是平谷区镇罗营镇关上村村民,当时他的5位家人已被安全转移。想着村里还有很多人需要帮忙,自己对村里的地形和每家每户都熟悉。在征得父母同意后,李梓辉主动留下参与救援。在他的帮助下,救援人员顺利找到了需要转移的村民,确保一个都不落下。
从清晨到傍晚,李梓辉只喝了一瓶水,疲惫却坚守。汗水混着雨水在李梓辉脸上流淌,当被问及为何如此勇敢逆行进村时,李梓辉告诉记者,他也有个军人梦。
他告诉记者,即便是没当成兵,因为他学习的是铁路专业,同样也能为人民服务。心怀军人梦,所以选择了在风雨中逆行!这个16 岁少年用青涩却坚定的行动,写下了属于自己的青春担当。
早到一分钟是一分钟
凌晨四点,手机信息声像被暴雨砸响的铁皮,“延庆,暴雨,速回电”——几个字砸过来时,我的大脑还没有苏醒,下意识就开始联系摄像,六点半,我们出发了。
走到一半,刚进山,雨刷器在挡风玻璃上疯了似的左右甩,雨幕里的树影歪歪扭扭,像被揉皱的画。
受强降雨和山洪影响,延庆区受灾最严重的珍珠泉乡13个行政村:庙梁、八亩地、水泉子、上水沟、下水沟、下花楼、双金草、转山子、小川、小铺、南天门、桃条沟、仓米道出现断电情况,涉及1000余户村民。
我们首先来到了珍珠泉乡水泉子村的断路处,沥青路面像被巨手撕开的布条,露着底下翻卷的黄土,几截断裂的电线杆泡在积水里,电线垂在水面上滋滋冒小泡。手机屏幕只剩“无服务”三个字。
我们踩着没过脚踝的泥水拍画面,镜头里的村庄在雨雾里只剩个模糊的轮廓,回传素材时得跑到三公里外,信号时断时续,我举着4G包蹲在石头上,身后的摄像正拧着湿透的衣脚,水顺着他的下巴往地上滴。
“桃条沟村还没消息。”当地同志眉头拧成疙瘩,“路太险,绕过去得一百公里山路。”摄像大哥,在泥水洼里一跺脚:“走!”
方向盘在手里发飘,车轮碾过碎石路时咯噔作响,100公里山路,我们顺着路边被冲垮的护墙走,51岁的摄像手背上青筋鼓着,问他累不累,他只盯着前方:“早到一分钟是一分钟。”
进村时已近下午三点,裤脚灌满泥浆,每一步都像拖着铅块。往里走了一个多小时,终于见到了一群往山外挪的村民,有人背着老母亲,有人怀里揣着裹在塑料袋里的户口本。秦守正大爷走在最前头,他手里攥着半截湿透的衣袖,指节发白。我们赶紧随他们加紧步伐,到了安置点,帮他们拿了盒饭。
秦大爷看见我们举着摄像机,突然就红了眼:“家没了……三间房全塌了……”眼泪混着脸上的泥水流进嘴角,他却突然挺了挺背,“但党和政府不会不管我们,我们有希望。”
我伸手擦他的眼泪,才发现自己的指尖早被雨水泡得发皱,喉咙像被堵住,只重复着“会好的”。这泪水好像落在他花白的头发上,也落在我滚烫的眼眶里。去每一个现场,每一次分秒必争,也在此刻有了更清晰的意义,我们肩负的不仅是信息的传递,也是是信心的激励,请相信,会好的!
据气象部门预测,下一场较为明显的降雨预计将会发生在8月3号左右。
策划 张庆 樊煜 梁雪松
文 邓力 王潇 杨洁 孙烁 贾曾远 武奕 郑雪婧 张虎 张阳 李昂 艾军 张鹏雷
编辑/李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