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媒体调查发现,市场上有人打着“银发经济”的幌子,专做坑老骗老的勾当。这种骗局隐蔽性极强,消费者想取证举报困难重重。据李先生介绍,他父母从“私域”直播间买来的产品,除了羊奶粉、土蜂蜜、银耳、板栗、红枣、鱼罐头等食品,也有锅具、首饰等产品,这些产品在主流电商平台上不但搜索不到,实际价格也远远高出同类产品。
揭开“免费领鸡蛋”的幌子,暴露出的不是温情关怀,而是一场精心设计、专坑老人的围猎。从磁悬浮鞋垫到假五常大米,从虚假诊疗到精准诈骗,这些藏匿于“私域”直播间的罪恶之手,编织了一张吞噬老年人毕生积蓄的黑色网络。媒体曝光的“香山真选”“御弗堂”等骗局,犹如一面照妖镜,照见了老龄化社会中令人触目惊心的伦理困境。
“私域”直播如同披着数字外衣的传销网络,他们以“非请勿进”的联络方式,让拥有200余名老年人的微信群,成为一个个封闭的诈骗现场,既能有效躲避监管,又可面向更多消费者精准推销各类产品。纵观香山真选直播间,磁悬浮鞋垫的虚假专利证书、五常大米的伪造溯源码,无不挑战着《广告法》底线;链接失效、无回放记录等技术手段,更让直播间如同幽灵般存在,让监管部门陷入取证困境。一些从业者声称,“只要避开3·15,就可放心大胆地捞钱。”侥幸心理背后,折射出监管制度与新兴业态之间的脱节。
透过居喜惠品牌10个月开出30家门店的扩张神话,康在百年单店17天狂揽31万元的暴利奇迹,我们可以看到不法企业严重扭曲的价值认知。他们把“银发经济”异化为“坑老经济”,口里喊着“关爱老人”“公益科普”的漂亮口号,实则是将老年群体视为待宰的羔羊。御弗堂公司精准获取患者信息的操作,更是将大数据异化为精准诈骗的工具。这些行为不仅践踏商业道德,挑战法治精神,更会动摇社会信任根基,负面危害不容小觑。
破解困局需织密立体防护网,构筑全民防诈共同体。现行的《广告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难以覆盖“私域流量”消费场景,亟需出台针对性监管法规,补齐直播取证、电子证据认定、跨平台追责等方面短板。此外,应考虑增设针对老年群体的特别保护条款,建立“举证倒置”制度,让平台承担主体责任。
除了补上法律漏洞,还需升级科技之网。运用大数据监测异常交易,建立保健品“负面清单”数据库;构筑“三位一体”监测体系,以AI算法实时扫描直播画面中的夸大宣传行为,用NFT溯源技术确保商品信息不可篡改,以声纹识别系统预警异常话术模式。
除此之外,社区层面要建立“防诈驿站”,开展常态化防诈培训;家庭层面开展“数字反哺”计划,让子女的陪伴成为老年人最好的防骗疫苗;市场层面要培育专业助老服务品牌。只有全社会形成关爱老人大环境,骗子才无生存土壤。
期待法律刚性约束、科技智能防控、社会人文关怀同频共振,编织出健康安全的银发经济生态。
文/郑桂灵
编辑/李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