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近日,知乎图书携手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倾情打造了熊猫主题少儿绘本《熊猫花花》系列绘本共四册,分别为《一起来认识我吧》《家族秘密大公开》《我的家乡超好玩》《加入救援小分队》,拥有48个趣味问题、200多个知识点,内容涵盖大熊猫的生活习性、家族演化、成都生态保护及野生动物救援等主题。
书中以“花花”的第一视角展开叙述,语言活泼易懂,配以精美插画,让孩子们在轻松阅读中学习科学知识,培养环保意识。例如:“为什么花花吃饭总是慢悠悠的?”——揭秘大熊猫的进食习惯和消化特点。“大熊猫的祖先长什么样?”——探索大熊猫的演化历程。
《熊猫花花》系列绘本适合3岁至12岁儿童阅读,家长可以陪伴孩子一起探索书中的知识,增进亲子互动。书中还设计了趣味问答环节,鼓励孩子们动手动脑,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2020年7月4日,在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的月亮产房里,一只体重仅200克的雌性大熊猫幼崽睁开了眼睛。这只早产的幼崽最初连吮吸奶瓶的力气都没有,保育员用滴管每两小时喂一次特制奶粉,恒温箱上贴着的“1237”谱系号成了她最初的名字。当双胞胎弟弟和叶已能踉跄爬行时,花花仍在保温箱里安静沉睡,直到出生第25天才第一次靠自己的力量翻过身来。她就是后来被千万网友称为“花花”的和花。而今,和花在大众的喜爱中成为熊猫界当之无愧的“顶流”,当全球粉丝通过网络直播为她庆祝五周岁生日时,这只圆滚滚的“三角饭团”已成为大熊猫中独特的象征。
和花独特的纯白色毛发、倒水滴形黑眼圈和标志性的“坐墩”体态,以及面对食物被抢时伸出小短手护食的憨态,在社交媒体上掀起阵阵“萌旋风”。她的饲养员谭爷爷一声带着四川方言的“果赖”(过来),总能让她慢悠悠踱步而来,这份充满关爱的互动,也让人们在熊猫的身后感受到饲养员的呵护与努力。
和花的走红并非偶然,而是全球“熊猫热”的集中爆发。作为中国的“动物外交官”,大熊猫早已超越物种意义。当法国博瓦勒动物园因大熊猫“欢欢”“圆仔”入住,年游客量从60万跃升至200万时;当日本上野动物园因熊猫香香入园人数突破500万人次时;当韩国民众冒雨送别熊猫“福宝”时,人们见证着这种黑白生物的神奇魅力。
这只被称为“熊猫顶流”的和花,背后承载着一段传奇家世。她的母亲“成功”是基地著名的“洁癖公主”,父亲“美兰”则是从美国亚特兰大归来的海归美男子,曾因幼年被误判性别闹出相亲趣闻。美兰和成功是大熊猫双胞胎家族的高产者,分别诞下和琪和美、和风和雨、和兴和盛、和花和叶四对双胞胎。这个家族的血脉可追溯至奠定基地种群基础的外婆“成成”和外公“科比”,每一代都在书写保护生物学的新篇章。
熊猫家族代代传承的背后,是中国科研人员数十年如一日的技术攻坚。在成都基地,幼崽存活率已从1990年前的34%飞跃至98%,曾成功养育体重仅51克的全球最轻幼崽“五一”。冷冻精液技术的成熟让人工授精产崽率达到近50%,2016年更创下单年繁育27只成活幼崽的纪录。2025年的科研前线,基因编辑技术正被探索用于预防熊猫常见病,野化放归评估体系也在持续优化。正是这些突破支撑着野外种群的复苏——野生大熊猫数量从20世纪80年代的1100只增至近1900只,栖息地面积从139万公顷扩展到258万公顷。
如今,大熊猫保护已成为全球协作的典范。中国与19个国家22家动物园建立的科研网络中,64只旅外大熊猫成为文化使者,累计繁育成活海外幼崽65只。2016年,当IUCN将大熊猫从“濒危”降级为“易危”时,世界看到了希望。但挑战并未终结:未来100年内,仍有18个大熊猫种群的灭绝风险高于50%、15个大熊猫种群的灭绝风险高于90%,如果种群年龄结构趋于老龄化,灭绝风险还会进一步升高。当和花坐在木架上慢条斯理咀嚼竹叶时,她圆润的背影仿佛在提醒人类:这份可爱、自在的背后,承载着一代代人对于熊猫保护的用心,每一只熊猫的成长都承载着生态文明的重量。
截至2025年,全球圈养的728只大熊猫中,90%以上生活在中国保护区。从成都基地的保温箱到坐落在全国各地的大熊猫的保护与研究,这条保护之路如同熊猫黑白色的皮毛一样,挑战与成就互相交织,也是相互依存的自然与人文。
(夏安)
编辑/汪浩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