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万次俯身,只为一次破土的答案(序与跋)
人民日报 2025-07-11 19:54

《他们仨》:刘黎琼著;译林出版社出版。

作为一名植物分类学家,我有时会被问到植物分类学研究有什么用。在我看来,答案不言自明:每一个植物物种都是地球故事的讲述者,而分类学家就是那个忠实的记录者。

多年来,我在山川湖泽间穿梭,探寻植物的奥秘。当我翻开这本《他们仨》,看到故事里的菌物学家(“外公”)痴迷于菌物研究、四方奔走的一生,仿佛又回到了那些充满挑战与惊喜的野外科考岁月,不由感慨万千。野外科考时,我们常戏称自己是“野人”,我们也常怀“野心”,希望探尽物种的奥秘。这本《他们仨》就将我们的这点痴心和执念,以及这种为穷究科学奥秘忘我钻研的劲头展现给读者。

科学研究的道路漫长而崎岖,充满了无数的艰辛和挑战,同时也充满了无尽的乐趣和惊喜。科学考察不是浪漫的探险小说,而是需要一群人用生命去书写的严谨契约,但我们无怨无悔,乐在其中。科技突破常如晨曦般炫目耀眼,让世人为之激动,但突破前暗夜里一次次的尝试鲜为人知。我们科研人员深有体会,只有耐得住千万遍重复的寂寞,经得起一次次从头再来的考验,才能收获成功的喜悦。或许这也就是科学精神的真谛——既要有仰望星空的好奇,也要有俯身泥土的耐心,更要在千万次重复观察后依然有求索未知的勇气。

合上这本书,《他们仨》中三位科学家的人生经历在眼前一一闪现,我深为感动,科学家精神竟能在儿童文学的世界里以如此鲜活的姿态得以描述、展现和传承。在科研之余,我也积极投身于科普工作,常感慨于孩子们的奇思妙想,他们有那么饱满的热情、那么新奇的想象、那么热切的渴望。我坚信,热爱和好奇是开启世界奥秘最重要的钥匙。希望孩子们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真切地感受到科学家的精神力量,领会到科学的真谛,在心中埋下科学的种子。未来的某一天,这颗种子定会生根发芽,成长壮大。

孙航  中国科学院院士、生物分类学家。此文为《他们仨》一书序言,本版有删节。)

编辑/张丽

相关阅读
黑龙江呼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现2种中国新记录植物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8-02
序与跋|掌握信息时代成长主动权
人民日报 2025-08-01
序与跋 | 走进四大名著的“天文厅”
人民日报 2025-04-13
秋天的红叶有哪些种类?
人民日报 2024-10-29
中国科学家在南海发现“吸血鬼乌贼”相近新物种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4-07-10
国家动物博物馆开启一百场昆虫分类学讲座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3-06
90后小伙潜心研究7年与同伴推出天蛾科图鉴
扬子晚报 2024-01-03
2023年北京榜样年榜人物王强:在世界之巅守护“雪域精灵”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12-3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