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委书记尹力日前在全市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大力加强人才培养和使用,有的放矢培养国家战略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探索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模式,推进产学研协同育人,促进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发挥青年科技人才生力军作用,让他们在重大科技任务中挑大梁、当主角。
教育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之基,人才是城市的未来和活力之源。首都教育是加强“四个中心”功能建设、提高“四个服务”水平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是推动科技创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引擎,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方面。当今世界,以跨界融合为特征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深刻重塑世界产业链,前沿科技加速演进,经济社会正发生链式变革。在这个崭新的智能时代,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面临全新机遇和挑战。
北京拥有丰富的科教资源,汇集了90多所高校、1000多家科研院所、100多个国家重点实验室,顶尖高校占全国超1/5,在京“高被引科学家”人数已超美国硅谷。这些独特的优势,使得北京在人才吸引、培养和集聚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有的放矢培养国家战略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有助于北京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优化人才结构,提升人才质量,激发人才创新活力,为北京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和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数字经济发展以及京津冀协同发展等提供强大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有助于进一步提升北京的城市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
北京作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正处于产业结构深度调整与升级的关键阶段。随着北京加快培育和发展人工智能、生物医药、集成电路、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领域的专业人才需求急剧增长。然而,目前这些新兴产业都面临着一定程度的人才短缺问题。比如,去年服贸会上北京市发改委发布的升级版产业地图显示,新一代信息技术、集成电路、医药健康等13个产业大类的60个核心领域中,量子信息技术研发、芯片设计等16个领域综合紧缺程度最高;68个职业(工种)中,数字化解决方案设计师、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员等20个职业(工种)非常急需紧缺。
人才供需不匹配的问题不仅体现在新兴产业领域,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也有所反映。随着北京推动传统制造业向智能制造、绿色制造转型,对掌握先进制造技术、数字化技术的人才需求大幅增加。同时,一些传统制造业企业也不同程度面临着人才结构不合理问题。
因此,有的放矢培养国家战略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不仅是北京发挥首都资源优势,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取得新突破的必然要求,也是努力抢占未来产业新赛道的现实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有各项事业发展的广阔舞台,完全能够源源不断培养造就大批优秀人才,完全能够培养出大师。我们要有这样的决心、这样的自信。”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着力培养造就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着力培养造就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提高各类人才素质。”未来一段时期,北京既要把培养急需人才的落脚点放在学科专业布局调整和人才培养模式更新上,把关键点放在青年科技人才的培养和使用上,也要把突破点放在教育科技人才评价机制改革上。既要以国家战略和首都建设需求为牵引,超常布局急需学科专业,也要健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更多大国工匠、能工巧匠和高素质技能人才。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硬实力、软实力,归根到底要靠人才实力。聚焦人才支撑战略,北京将全力以赴发展具有首都特点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全面建成教育强国首善之区,在人才竞争中赢得主动,夯实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人才之基。
文/本报特约评论员
编辑/刘忠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