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知|有了博物馆 就有了根有了家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11-25 09:00

博物馆前厅

步入保利美高梅博物馆的展览空间,就像是沉浸在一片深蓝色的海域之中,天花板上繁星点点,仿佛在低语着宇宙的广阔与深邃。漫步在“蓝色飘带”之间,仿佛穿越了时空。这条蓝色的飘带是生动的,它因文化的多样性而活跃,因古今的交融而充满生命力;这条蓝色的飘带也是永恒的,因为海面上的季风永生,海面下的洋流永在。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暨澳门特别行政区成立25周年之际,保利美高梅博物馆于11月15日在澳门举办开馆仪式,首展“蓝色飘带——探索神秘海域邂逅丝路遗珍”随之向公众免费开放。美高梅中国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及执行董事何超琼表示,有了一个博物馆,就有了一个根,有了一个家,“家里载满的都是跟中国历史、文化、非遗、艺术有关系的藏品,那么这个博物馆的生命力就会很强大。为什么说要建立一个世界级的文旅地标?意义就在这里。”

保利美高梅博物馆由保利文化与美高梅携手打造,空间面积近2000平方米,按照国家一级文物展陈的标准建造,首展“蓝色飘带——探索神秘海域邂逅丝路遗珍”以“海上丝绸之路”为主题,展出共184组、228件珍贵文物馆藏及国内外著名当代艺术珍品,包括圆明园四兽首铜像等近30件国家一级文物。

云锦《丝路华章》卷轴

即便没有展览 这座博物馆本身也是艺术品

何超琼介绍,保利美高梅博物馆从筹划、建成,到举办首展,只用了不到两年时间,“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但即便困难,我们也要挑战。”博物馆策展团队代表骄傲地告诉记者:“即便没有展览,这座博物馆本身也是艺术品。”博物馆的设计可谓处处精心,中国非遗工艺与现代艺术语言相结合,创造出了一个中西合璧、古今交融的艺术时空。

展厅斗拱

博物馆前厅的巨型穹顶艺术装置在光影交织之间,隐喻着“日月同辉”的设计理念,象征着永恒与变迁的共存。展厅廊柱以斗拱为顶,并饰以精致的景泰蓝铜胎掐丝珐琅,由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景泰蓝非遗技艺传承人制作。

博物馆空间不再是静止的容器,而是流动的艺术载体,通过藻井轨道顶结构、可移动LED屏和活动展板,博物馆的展览布局,具备了高度灵活性,能够满足不同展览的需求。

元 青花凤穿花卉纹玉壶春瓶

走进展厅的核心地带,安放文物宝贝的展柜也都兼具“科技+时尚”,配备了抗弯低反射玻璃的“时尚外衣”,确保文物展示的安全性与可见性。每个展柜都像是拥有私人气候的小岛,底部隐藏着一个智能的恒温恒湿系统,这个系统就像是个细心的管家,确保每一件展品都在最适宜的环境中“呼吸”,满足顶级文物的展示标准。

更酷的是,博物馆里的展柜和展板都是灵活的,可以在展厅里自由滑动,这种模块化的布局设计,让博物馆的边界变得模糊,每一次展览都能像变魔术一样,创造出一个全新的多维艺术空间。

澳门曾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关键节点,也一直是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视窗。海上丝路的开辟,使澳门与许多国家和地区建立联系,澳门也因此沉淀出融汇中西、贯通古今的独特城市气质。也因此,保利美高梅博物馆首展以“海上丝绸之路”为主题。

为了配合这个展览,策展方动了不少脑筋,博物馆策展团队代表介绍,就连博物馆地板上,也镶嵌了12个来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传统文化图腾纹饰,呈现丝绸之路在全球地图上的文化路径。展厅设计中还融合了来自世界各地的珍稀石材,如阿富汗的白冰玉、法国的红丝绸大理石和巴西亚马逊绿石材等,这些元素象征着不同国家的文化精髓。在这个空间中,石材不仅作为建筑材料存在,更化身为文化的具象化语言。

19世纪晚期指南针日晷仪

通过现代科技,巧妙地将传统与现代连接

随着科技的发展,博物馆不再仅仅是静态的展览场所,而是变成了一个活生生的文化体验中心。博物馆正在将历史和艺术带入生活,让参观者以全新的方式与展品互动。保利美高梅博物馆从筹备之初,就确定以艺术与科技的创新突破视觉的局限,“动态化”地让知识与故事流动起来,让历史与现代交融,为公众提供一个更加丰富和立体的文化空间。

具体到这次的展览,策展代表介绍,他们邀请艺术家打造了一系列互动艺术装置,“比如,参观者可以将自己的肖像融入艺术之中。借助AI的魔力,将得到一个妈祖庇佑的吉祥图像,每个形象都是独一无二的——不同的服饰、各异的海洋背景,既有趣又充满个性,吸引了众多年轻人的目光。让年轻人在互动中重新发现传统文化的魅力,形成穿越时空的对话,感受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博物馆内放置文物的“时间典藏·多功能文保全息展柜”则有尖端科技加持,策展代表告诉记者:“我们在布展的时候,很多内地博物馆的专家们专程来此,宁愿多付两天澳门的房费,就是想好好看一下展柜。”

这种展柜让文物变得“可触摸”“动起来”“能说话”。这次陈列在全息展柜中的文物有元青花凤穿花卉纹玉壶春瓶、清广彩开光阿拉伯文人物花卉纹盘、清龙船图通草画、明清西蒙型铜鼓。这些文物在高透明度OLED显示屏的映衬下,呈现出栩栩如生的3D高清形态。

其中,元青花凤穿花卉纹玉壶春瓶颇受关注。玉壶春瓶是由唐代的净水瓶演变而来,瓶上青花纹饰繁多,构图饱满,层次分明,上下呼应,瓶腹部的两面,都绘有展翅飞翔的凤凰穿梭在花卉中,寓意吉庆祥瑞。元代青花瓷特有的艺术风格改变了自唐宋以来陶瓷装饰主要依赖刻、划、印花装饰技法为主的格局,开创了之后明清两代陶瓷装饰以彩绘为主的新局面,标志着中国的制瓷业进入了新的时代。

观众只需轻轻一触展柜,即可控制元青花凤穿花卉纹玉壶春瓶的移动、缩放和翻转,从各个角度欣赏文物的精美细节,像是亲手拿着文物360度欣赏,甚至可以“擦”去瓶身上附着的珊瑚,使其重现釉色和花纹。

观众在看清文物的同时,还可以“听见”文物,很多参观者就通过触碰展柜上配置的定向音响系统,咚咚地“敲”响了明清西蒙型铜鼓。西蒙型铜鼓为中国古代铜鼓八大类型之一,八世纪至清末,西蒙型铜鼓流行于云南省西南地区,它以云南西蒙佤族地区仍在流传使用的铜鼓为代表而得名。这种铜鼓,铸造精巧,纹饰丰富,鼓身轻薄,音响效果好。特别的是,鼓面常铸有立体的蛙类,它们等距离分为四组,这是古人对蛙的崇拜,因为蛙能感知天时的变化,拥有预知天气的神秘能力,所以被看作是神圣之物。

另外,铜鼓是远古时期中国与东南亚文化交流最有说服力的证据之一,就目前所知,越南、泰国、老挝、缅甸、柬埔寨、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都曾经铸造或使用过铜鼓。专家研究表明,东南亚铜鼓产生的年代约是东南亚原始社会后期,其铜鼓上的太阳纹、鸟纹、羽人纹等主要纹饰与中国南方铜鼓的纹饰都十分相似或相同,这说明在新石器时期,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民族就已经有了交流和往来。

圆明园四兽首铜像

每一件展品都是一个故事,欣赏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文脉

“蓝色飘带——探索神秘海域邂逅丝路遗珍”展览分为季风、文脉、交织、联结四个主题空间,熔铸古今、汇通中外,文物展品所涵盖的时代,跨越唐代至清末民初,包括瓷器、钱币、陶俑、铜镜和金银器等不同类型的展品,其中更有15组为难得一见的国家一级文物。

这些文物,如同沉睡的史书,静静地诉说着过往,让人们时时感受着古人的智慧。例如,这次展出的清末铜胎珐琅指南针日晷仪,据藏家描述,为十九世纪末中国制造的可计时日晷仪,大约1890年生产,用于航海和天文研究。这件日晷仪保存完好,它的晷盘为圆弧形,圆弧中间放置水平管。晷盘一端为指南针,另一端立一铜架,架上悬挂铅垂线,借助水平管和铅垂线可以调节日晷水平。在晷盘一端和直立铜架之间连有一斜线,为晷针。调准日晷方向和水平后,斜线在指时盘上的投影即为当时时刻。

文物中还可见古人的匠心独运,对美的追求和表达。此次展出的宋青釉贴塑枕为出水文物,贴塑是陶瓷装饰工艺之一,指模具翻制出成型的陶瓷饰件,粘贴在坯体表面,然后统一施釉,入窑烧制,形成浮雕效果的装饰工艺。这件展品分为上中下三部分,上部枕面前低后高,作祥云形,两端翘起,弧度流畅;中部雕塑首尾相继三只瑞兽,头部向前伸探,尾部下垂,举止轻捷矫健,绕柱蹑足而行,刻画细致,形象生动;下部底座为圆形,边缘呈波浪状翘起,为防止烧造时变形,底部还留有气孔。宋青釉贴塑枕的珍贵之处在于,它是在南海出水文物中非常少见的,体现了宋代丰富多样的瓷器贸易与海上丝绸之路的繁盛。

在“交织”单元,有幅云锦《丝路华章》卷轴,这是由南京云锦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中国织锦工艺大师周双喜设计创作的。锦在古代是代表最高水平的丝织物,云锦是对锦的美称,是因为锦的色泽华丽富贵,美如天上云霞而得名。云锦《丝路华章》卷轴用一幅展开的画卷为纽带,以古丝绸之路的陆上出发地西安为起点,途经敦煌,经过中亚、西亚,最后到达欧洲。

《丝路华章》的中心图案,自右至左,横列篆体文字“五星出东方利中国”,寓意大吉之象降临当今的中国,祈愿“五星出东方”带来家、国的安宁与守护。一只九色鹿身缠五色丝带奔跑而来,将祥瑞带给人间。十只和平鸽翱翔空中,体现出华夏儿女爱好和平的心愿。十只仙鹤翩翩起舞,寓意十全十美,健康长寿。雍容华贵的牡丹花和娇艳欲滴的并蒂莲竞相开放,郑和号行驶在碧波之上,仙家八宝在大海中护佑自由航行的拼搏之人,也蕴含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下,各国优势互补,共融共通,共享繁华的美好愿景。

漂流瓶

每一件展品都是一个故事,让人们在欣赏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文化的脉动。唐铜鎏金香盒用于盛放香料或香熏,它是由两个半球体结合而成的球形香炉,以鎏金铜材质雕饰开放式图案,描绘了两只鹤与两只凤凰在花卉间飞舞,周围环绕着铜质叶片与藤蔓。香炉内精巧的陀螺仪装置,使得香料始终保持在内部容器中,无论整个香炉如何放置,都能保持直立不倒。这件一千多年前的香盒,其装置原理与近代用于航海航空的陀螺仪原理相同,设计之科学巧妙,体现了古代中国发达的科技与工艺水平。

展品南宋龙泉窑青釉小贯耳瓷瓶则非常精巧,让人一看就心生喜爱。它的瓶口部直挺,瓶颈修长,瓶颈上部附有一对管状贯耳,瓶腹部圆鼓饱满,底部为圈足设计,略带斜度。瓶子通体施粉青釉,釉色略泛青黄,釉面光洁滋润。

贯耳瓶是南宋龙泉窑的经典器型,贯耳是指器物的耳朵,呈贯通的管状,竖向黏附于瓷瓶颈部的两侧。这类贯耳瓶的用途,主要为陈设用瓷,流行于宋代,造型来源于汉代贵族宴乐所用的投壶。

龙泉窑是中国六大窑系之一,以烧制历史悠久、制作精良、窑系庞大闻名。龙泉窑青瓷自南宋开始大量外销,足迹遍至东亚、东南亚、南亚、欧洲以及非洲,其所代表的中华文化逐渐被世界认识和认可。

展厅一角

“顶流”兽首铜像,展现铸造艺术的极致

猴首、牛首、虎首、猪首四尊圆明园兽首铜像文物原件,堪称本次展览的“顶流”。观众有机会走近它们,仔细观察,会发现铜像的脑后带着当年英法联军破坏时留下的枪托痕迹。

这些兽首铜像展现了铸造艺术的极致,兽首上的眼、耳、口、鼻、绒毛和褶皱等细微之处,都清晰可见,细腻逼真。铸造兽首所选用的材料为当时清廷精炼的红铜,外表色泽深沉、内蕴精光,历经百年而不锈蚀,堪称清代铜器制作之最高工艺水平。

十二生肖兽首铜像兽首人身,头部为铜质,身躯为石质,中空连接喷水管。每昼夜十二个时辰,由十二生肖依次轮流喷水。在设计十二生肖兽首铜像喷泉的最初,郎世宁等人的设计稿中并没有十二生肖,而是具有西方特色的裸体女性雕塑,乾隆皇帝觉得这有悖中国的伦理道德,勒令他们重新设计。于是,郎世宁等人考虑到中国的民俗文化,遂以十二生肖取代了西方喷泉设计中常用的人体雕塑。

这些铜像既有我国传统审美情趣,又有西方造型艺术特点,例如虎首,更像西方的狮子,因为西方人认为狮子是百兽之王。圆明园猪首铜像与中国实际生活中的猪有所不同。它有獠牙,这种设计,使得猪首铜像在视觉上更加突出,增加了其艺术表现力和观赏性。

在博物馆的静谧展厅中,每一件文物都是一扇通往过去的窗口。观众的目光穿越了时间的尘埃,观看着那些雕刻精细的文物,心灵似乎与古代工匠的巧手相通。何超琼希望10年后,保利美高梅博物馆成为“湾区明珠”,她表示,今年是双庆之年,是国家发展的最佳时代,也是澳门发展更加成熟、在大湾区更好扮演自己角色的重要时间节点。这座博物馆承载着澳门文化出海的希望,为迎来新阶段的国际市场做好铺垫。

博物馆的出口附近有件别出心裁的装置艺术,是一个大漂流瓶,里面的5000封信来自世界各地,书写着人们对未来一百年的美好期许。这些信件将在一百年后被打开,策展代表说:“我们在展览的最后部分提出了共生的概念,会继续向外界收信,请大家分享对未来一百年的美好愿景。我们满怀期待,希望在未来的日子里,能够共同创造一个和谐美好的世界,美美与共。”

供图/阿木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张嘉
编辑/王静

相关阅读
博物馆的门开大了
中国青年报 2025-01-08
看展 | 保利美高梅博物馆在澳门开馆
新华社 2024-11-18
“赃物博物馆”还装什么糊涂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4-11-17
“保利美高梅博物馆” 开幕 深化大湾区人文交流 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11-16
博物馆展览不能唱“空城计”
北京晚报 2024-10-12
广西民族博物馆成游客热门“打卡地”
新华社 2024-08-28
珍贵海外回流文物圆明园兽首亮相江苏徐州博物馆
中国新闻网 2024-07-21
让博物馆的力量烛照未来
新华社 2024-05-18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