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青快评|学生个人信息岂能成为任人分割的“奶酪”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0-06-11 17:27

6月10日,郑州西亚斯学院就学生个人信息泄露事件发布《致歉声明》。该校称,由于工作人员缺乏保密意识,造成部分学生的个人信息泄露,已对直接责任人予以解除劳动合同,对相关部门负责人及两名主管校领导予以记过处分。

50余万条京沪两地中学生的个人信息被交换、倒卖,致使学生、家长的个人信息安全遭严重侵害,而这一切竟是三名教育培训机构人员所为。此前,上海虹口区检察院提起的两起教育培训行业从业人员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案件,在虹口法院开庭审理并当庭获判,判决支持检察机关提出的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赔偿在内的全部诉讼请求。

在网络互联时代,学生和家长的个人信息被记录在系统里,而这些被记录的个人信息真的就是在安全的港湾里吗?如今许多大中小学生,时常会收到陌生电话和短信,电话另一端的“诈骗者”甚至对他们个人信息如此了解,让许多人防不胜防,网络信息发达丰富了人们生活的同时,也有不法分子乘虚而入,做起了“贩卖个人信息”的违法行为。

近年来,学生信息泄露的事件屡见不鲜。原因就在于,一些掌握学生信息的机构和组织对个人信息保护不够重视,学生也缺乏个人信息的保护意识,尤其是学生在参加社团活动和社会实习实践时,不经意间留下的个人信息可能被他人利用。就拿今年疫情期间,许多学生“宅家”学习,线上教育需求量大增,教育培训机构纷纷“转战”线上,这无疑增加权益受损的风险,比如学生个人信息泄露的风险大大增加,让一些诈骗分子有机可剩。

现代学生大多处于社会环境与校园生活的缓冲地带,拥有比过去更为开放的个人身份信息流动环境,强化对学生个人信息的保护,一方面,需要监管部门加强对教育机构的监管,督促学校和培训机构完善管理制度,保护好学生个人信息,对存在泄露学生个人信息风险的教育和培训机构,要责令整改,同时,学生和家长要增强防范意识、维权意识;另一方面,需要加大对买卖学生个人信息违法犯罪的打击力度,增加不法分子的犯罪成本,才能让他们有所忌惮,不敢轻举妄动。

网络技术的发展,让身份信息的获取和复制变得极为便捷。在这个过程中,如何保护学生信息,看顾学生隐私,维护学生权益,不能只靠学生后知后觉的报告,必须提前做好预防。针对侵权盗取学生个人信息的行为,应该给予互联网企业更多压力,让它们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同时,培养全民保护信息的意识,对侵犯信息权、隐私权的行为“零容忍”。如此,才能切实保护青少年学生的合法权益,打赢这场学生个人信息的“保卫战”。

文/吴学安

编辑/王涵

相关阅读
北青快评 | 机构电话“炸”学生家长,保护学生信息要从源头抓起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1-27
北青快评|遏制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要打防并举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11-16
北青快评|毕业生求职简历岂能成为“生意”?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8-13
北青快评 | 期待合规审计护航个人信息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8-03
学生信息泄露不只在人大,网上最低1元就能买到200条
澎湃新闻 2023-07-07
民事公益诉讼 行政公益诉讼 社会治理检察建议 多策并用铸就保护个人信息法治盾牌
检察日报 2022-11-16
北青快评 | 用“法律之盾”打赢个人信息“保卫战”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2-11-13
信息时代,如何保护个人信息安全?
法治日报 2022-09-16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