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处乱停的机动车不见了,各家门口的牌楼变得更有味道了……5月15日,经过修缮的东四九条胡同亮相。住总集团住六公司的城市“修复师“,使用老料,对胡同的老墙进行包砌灌浆,浸水打磨,让胡同”修旧如旧“重新焕发了生机。
乱停的车不见了 胡同变得宽敞了
2018年10月,一项名为“东四环境提升工程”的胡同整治修缮项目稳步展开,北京住总集团住六公司的城市“修复师”走进这片历史街区,用匠人的细致与执着,使东四九条等十余条街巷以精品胡同的面貌得以再生。
5月15日,北京青年报记者在现场探访发现,经过修缮的胡同已经焕然一新。以往家里有车的人们经常将车停在胡同内的家门口,随着车辆逐步增多,乱停的车辆让胡同逼仄不堪,秩序混乱。如今,在胡同口,一处停车场投入使用,居民可以将车停放在停车场内。胡同里完成没有机动车的影子,原来“停车位“也被树木、绿植替代,绿莹莹的树叶耸立在胡同上方,给人带来舒适和凉意。
“我在这住了35年了,一直没有太大的变化,直到去年,这里有了明显的改观。”提起2019年胡同环境整治提升工程完工时的事情,家住38号院的张大爷依然津津乐道,“您看这房瓦、墙面都整饬了,门楼也修缮了,但都保留了原来的样子。胡同两边不再是满满当当的停着车,而是栽上了绿植,这就是我心里的古都风韵”。
“修旧如旧”重现古韵
以往的胡同整饬,追求的是整齐划一、修旧如新。免不得粉刷涂料、粘贴仿古砖皮......给本已粗粝不堪的历史建筑又罩上了厚厚的油彩。而东四环境提升工程在整治修缮过程中则强调的是严格按照古建的规制,以原工艺、原形制、原材料、原结构古法细作,为胡同“护肤美颜”,重现古韵。
过去老北京的房子,不管是大富之家还是寻常百姓,往往是是“外整里碎”,外表是整砖,里面尽是碎“核桃砖”,老百姓也叫“半头砖”。连当时有些大户也是重在“捯饬”外表,至今虽然外观尚可,其实内里已经“酥”烂。为此,工人师傅们不再是简单地贴上新的墙片完事,而是首先把老青砖编号拆除,然后修复内里老墙,再尽最大可能利用老料,包砌灌浆,浸水打磨,“蹭”出原本的古朴原貌。
查阅史料 制定一户一策修缮方案
住总集团住六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为了修缮工作稳妥得当,项目负责人几乎天天都要与设计单位联系沟通,然后共同实地踏勘,“一院一策、一户一策、一门一策”的制定修缮方案。项目部还请来古建大师刘大可、马炳坚按照史料典籍为修缮出谋划策,对做法现场指导。
例如,通过查阅清乾隆全图,初步确认“二等昭信伯”李侍尧的居所就在九条38号附近。修缮完毕后,38号院的门楼重新亮相,人们一抬头就能看到门楼上精美的清代砖雕。
据统计,在近一年的时间里,项目部一共修复了70个门楼,2000平方米的机制瓦全部更换为旧式合瓦;1500米的弱电线路统一入盒;门道重新铺设了方砖;大门重做青白石台阶;为住户更换断桥铝门窗200多樘、重做木门70多樘。通过一户一策方案,最终修缮完毕的胡同显出了整齐、统一的古朴风格。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刘洋
摄影/北京青年报记者 黄亮
编辑/彭小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