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ing 听丨揭秘年龄最大的转阴病人隔离点:在照顾与被照顾间感动着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0-03-19 20:31

欣悦医院是武汉的一家民营妇科二级医院,如今是武汉新冠肺炎病人治疗转阴后的一个隔离点,与其他隔离点不同的是,这里的隔离者平均年龄超过80岁,其中还有很多失能或失智的老人。

3月3日接收隔离病人时,这里只有两名医生、两名护士和两名护工,在开始的一周内,仅有的几位医护人员24小时连轴转,照顾着几十位老人的生活起居。

image.png

隔离的日子,面对这些从生死线回来、又失能失智的老人,这些医护人员付出的不仅仅是专业医疗技术,还有发自内心的爱与责任,而同时,他们也感受到自己的收获,感受到这些老人对自己心灵的洗礼。

3月18日,第一批入住隔离点的老人将安全出院,但因为武汉的养老机构还没有完全复工,很多老人还要继续在欣悦医院住上几天。不过,医护人员还是为他们准备了鲜花,让这些老人感受到春天的气息。 

1.jpg

仅五天 娘子军带队把医院改成了隔离点

1月25日,武汉实施管控的第三天,陈菊就回医院上班了。之前的几天,她和在超市工作的父母吵了一架,因为老两口非要去上班,陈菊担心父母,死活不让二老去。最后父母算是妥协了,但是陈菊自己却偷偷地收拾好行李离开了家。

作为欣悦医院的一名行政人员,陈菊回来的工作主要是协调物资,将医院里库存的防护和消毒用品支援到治疗新冠肺炎的一线医院去。随后,医院开始接收捐赠物资,陈菊又要把这些物资送到抗疫一线医院或者社区。当时武汉的交通都处于管制状态,为了让物资更快送到一线,陈菊和同事干脆自己开车运送。

接收物资的工作忙了近一个月,2月25日,欣悦医院接到通知,将作为新冠肺炎转阴病人的隔离场所,要按照隔离场所的要求对医院进行改造,陈菊和同事们就又投入到新任务中。当时尚在武汉的该医院员工都回来了,他们还聘请了建造雷神山、火神山医院的工人,将部分办公室改成了病房,还自筹资金购买了电视、空调、热水器等服务设备。

从早上7点到晚上12点,大家每天工作17个小时,但只用了五天就完成了医院的改造,连施工工人都说,从来没有这么快干完这些活。

院长鲁龙梅平时就对粉尘过敏,在装修改造的过程中,她还要亲自把关,每天楼上楼下要走几万步,只能靠着多层口罩和VC片坚持。“之前在家自我隔离每天走不上一百步,这一下走得太猛,脚都肿了。”鲁院长回忆说,因为睡眠太少、压力太大,加上过敏源比较多,她脱发严重,头发一掉一大把,连澡都不敢洗。

由于欣悦医院是一家民营妇科医院,员工以女同志居多,新购入设备和物资的搬运对于她们来说就是个大难题。“90后”陈菊是年龄最小的员工之一,但她说,在装修改造的过程中,同事们不分年龄,不分性别,谁也不会少干一点。

已年过四旬的护士长易亚妮身材瘦小,复工前,她看到很多同行在抗疫一线冒着生命危险救死扶伤,觉得心里很愧疚,在家待着时觉得有劲使不上,心里干着急。听说医院要改造成隔离点,她二话没说就回到了医院,搞装修,搬设备,同事们都没想到这个瘦小的身体里蕴藏着这么多能量。“我们是学医的,这时候不能在前线救死扶伤,总觉得很愧疚,这是这个行业人都有的责任感。”易亚妮说。

就六人 她们撑起了武汉最高龄隔离点

提前两天完成改造任务并通过了验收,下一步即将迎来新冠肺炎转阴病人,医院的员工们以为,未来的工作会轻松很多。

“方舱医院患者还有看书的、跳舞的,我们这里作为转阴病人隔离点,可能也就是量量体温,注意观察症状和管理病人就行了,肯定不会比方舱医院更苦更累了。”鲁龙梅院长说。

但3月3日,当第一批四个病人被送到医院时,所有人都傻眼了。这些病人都是80岁以上的老人,有的坐着轮椅,有的躺在担架上,有的老人倒是能走路,但办理交接手续的医生转告,这个老人患有“阿尔茨海默症”,还有的老人不会吃饭需要喂,还有的老人大小便失禁要有人陪床……

image.png

这样的场景,似乎跟员工们预想的不太一样。直到这时她们才知道,欣悦医院这个隔离点,是作为武汉市内高龄、失能的转阴患者隔离点。

送来隔离的老人每天都有,从最初的四个到十几个再到几十个。而当时医院的大部分医护都在武汉以外无法回来,在隔离的前几天,院里只有两名医生、两名护士和两名护工。

6个人照顾几十位高龄、失能老人,最初的那段日子是怎么过来的?“熬啊,就是一天一天地熬着,等待支援,还能怎么过?我们一点心理准备都没有。”鲁龙梅院长苦笑道。

“我们是妇科医院,平时接待的病人都是青壮年,就算是做手术也是有人陪护的,所以几乎没有照顾老人的经验。”易亚妮护士长说,当天傍晚她就体会到了眼前工作的不易,有位老人刚进医院意识还是很清醒,大家都以为她有自理能力,没想到晚查房时就发现老人小便把裤子和床尿湿了。易亚妮和护士一起帮老人换洗了被褥和衣服,还擦洗了身体,发现老人下身已经长了湿疹,便又给老人擦了润肤霜。从那以后,易亚妮才意识到,很多老人看似神志清醒,其实头脑是糊涂的。

image.png

在前期,医院的物资有限,医护人员也是尽可能地节省防护设备,防护服一穿就是一整天,十几个小时不吃不喝。武汉的天气又慢慢热了起来,早晚温差很大,早上穿防护服里面还要穿毛衣,但到了中午就是一身汗。

接收病人当晚,欣悦医院股东之一的胡潇华女士从外地回来,马上就赶往医院投入到工作中。她看到易亚妮时,易亚妮正穿着防护服,瘫靠在病床旁休息,护目镜上全是雾气。胡潇华说,那一刻她特别心疼,她为每一位同事感到骄傲,也很想对她们说一声感谢。

有坚守 为照顾老人医护睡在手术室

那段时间易亚妮护士长为首的员工们,晚上就睡在手术室的折叠床上。可是,易亚妮根本睡不着,自从回到医院上班,她的失眠问题更严重了。这些高龄老人的基础疾病很多,而基础病发作大多在后半夜,易亚妮经常被需要帮助的年轻护士叫醒。

压力太大,过于疲劳,易亚妮坚持不住了,有一刻,她不再羡慕那些在抗疫一线的同行,借着一次给爱人打电话的机会,哭了出来。家里人很紧张的让她赶快回家,不过放下电话她又被同事叫走,自此就再也没有哭过。

鲁龙梅院长说,面对这些需要护理的老人,医护人员初期一度很迷茫:这是我们应该做的工作吗?可是每个人的工作都没有停下过,过了几天,没有人再提起这方面的问题。

区里和医院的领导也多次来给大家打气,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鲁龙梅说:我就告诉员工们,久病床前无孝子,但现在不是让我们照顾这些老人太长的时间,只需要14天,这些老人就可以回家或回到福利院去,这么几天的工作我们还做不好吗?

最初的一周在人手紧缺的情况下员工们实行两班倒,每人工作12个小时再换下一班,加上交接班的时间,平均每人的工作时长都在13、4个小时左右。有的老人需要喂饭,医护人员就要一口一口的喂;有的老人没有自理能力,医护人员就要为他们擦洗身体端屎端尿;有的老人瘫痪在床,医护人员还要定期给他们洗澡翻身。而对于那些头脑不清楚的老人,就更离不开人了,医院会为这样的老人安排一个身体和精神状况相对好的病友同房,同时24小时在病房和楼道里巡视。

image.png

欣悦医院目前共接待隔离新冠肺炎转阴病患六十多人,其中年龄最小的69岁,年龄最大的超过百岁,大部分都是90岁上下的老人。在最初的一个星期,包括护工在内只有6名医护人员,这时候院长鲁龙梅、行政人员陈菊,以及其他内勤、保安等都投入到病房的工作中去。现在欣悦医院有5名医生9名护士和12名护工,人手比前期充裕了,但病人也增加了许多。

经过几天磨合,医护人员渐渐摸索了一些技巧,易亚妮发现老人就跟孩子一样,有时需要哄,有时候陪,一些护理工作经过几次以后也变得顺手了,心理的障碍也随着技巧的增加而慢慢减少。

 “我画红圈的是糖尿病的老人,要注意血糖。二楼有个老人是癫痫患者,药一定每天都送过去,必须亲眼看着他吃下去。四楼有两个智障老人,不能让他们到处乱跑。一楼还有三个需要特殊护理的,二楼还有一个卧床的……”易亚妮在接受北青报记者采访时,像说自己家里的事情一样,她已经可以将四层楼六十多个病人的情况倒背如流。

现在,医院的医护人员可以保证八小时一个班次,强度下降了一些,但休息时间并没有多。以易亚妮为例,除了护理病人外,其他时间还包括培训新人、管理护工,以及增加巡视工作。每天吃完饭,易亚妮都会挨个病房转,询问老人们的需求,这个饭硬不硬,口咸不咸,晚上睡得好不好。

鲁龙梅院长说,欣悦医院隔离的流程要求,医生要早中晚查房三次,测量患者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每天至少两次测量血糖。对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医护人员要每两个小时给换一次尿布,每两个小时要翻一次身,定期洗头洗澡按摩。“有些老人不会动,会动的也不会按监护铃。”鲁龙梅院长说,为此医院要求医护必须有人在楼道和病房来回巡视,要保证任何老人有需求时都能找到医护人员。

除此之外,医护人员们还要尽最大努力给老人们带来一些心理的安慰。他们教老人用手机,教老人播电视。有一天,医护人员还从院子里摘了一把野花,送给老人们,让老人感受到春天的气息。

image.png

那一幕 90后小女生被老人感动到哭

在人手稀缺时,陈菊也要进入病房工作,对于这个90后女生来说,她根本就没有医学专业知识,更没有护理老人的经验。她没照顾过失能病人,还一度很担心自己被传染。但是,看见同事那么忙,谁都没有怨言,又看到那么多老人躺在病床期盼照料的眼神,陈菊觉得没有办法去思考到底该不该做,她只能伸手做下去。

陈菊的爷爷奶奶很早就过世了,在照顾这些老人时,她感觉好像就是在照顾自己的爷爷奶奶。

有一次,陈菊在病房楼道里巡视,她看到一位93岁的老奶奶,腿脚很不方便,但又不想麻烦医护人员,便自己起来上厕所,结果摔倒了,趴在地上也没有喊人,又想抓着床栏杆爬起来。陈菊赶快把老人扶了起来,帮她解手后又进行了清洗,最后给她倒了一杯热水。

老人一边喝水一边叹气说,“哎,你说我都这个年纪了,怎么还不死呢,真是太麻烦别人了。”

这句话,让陈菊哭了出来。她说,经过那一次,她就觉得每帮助这些老人一次,就好像是在帮助自己的爷爷奶奶一次。

后来,医护人手稍稍有所补充,陈菊的工作除了帮助巡房护理之外,还要负责和老人家属沟通对接。在这期间,她的手机每天都响个不停,要回答家属的问题,协调家属的要求,有时候还要面临家属的刁难。差不多每天都要回复到凌晨,几天下来,陈菊的嗓子,累哑了。

由于疫情来得突然,前方的治疗工作进行得紧锣密鼓,很多老人病情转阴后还没来得及跟家人沟通,就被转到欣悦医院来隔离,家人找不到老人非常着急,有时候会把这股火发到陈菊身上。

按防疫指挥部要求,隔离病房是两人一间,有位八十多岁的老奶奶,不愿跟别人共用一个病房,就跟同屋的奶奶吵了起来,医院只能给她换了单间。但这个奶奶给家里打电话还总是念叨别的老人欺负她,还说自己头疼心疼浑身疼。结果家属就找了过来,五个家属轮番给陈菊打电话、发微信投诉。

陈菊开始觉得很委屈,明明问题不是出在自己身上,却成了家属发泄的对象。后来她了解到,原来老奶奶的老伴和女儿都在这次疫情中去世,老人心理受了很大打击,有时候神志不太清楚,对外界过分敏感。而她的家人也因此承担了很大的心理压力。她开始理解这位老人,理解这个家庭,于是她尽可能多的陪老人聊天,拍下老人隔离的视频发给家属看,再耐心做一些解释工作。慢慢地,家属也都理解了。

在医护人员的照料下,欣悦医院隔离点的这些新冠肺炎转阴老人,除一人因医院没有可以满足治疗的鼻饲设备和一人因复阳转院外,其余老人在医院中都安全、健康地接受着隔离。

有感悟 受到心灵洗礼收获了亲情

鲁龙梅院长在给陈菊等员工打气时说,“这些老人身体都不好,能够从新冠肺炎的鬼门关里活着回来,他们是有福气的,照顾好他们,对我们也是一种人生的洗礼。”

鲁龙梅说,有一位91岁的老人,退休前是大学教授,学问很高,但有时头脑会不清楚。这位老人为感谢医护人员的照料,管医护人员要来一个记号笔,在她们的防护服上写着:你是最美女护士,你是最美大姑娘。他还把家人寄来的水果拿给医护人员分享,表达对他们的感谢。

image.png

还有的家属跟鲁院长说,以前觉得媒体报道说,病人住院住得舒服不想走,都觉得是假新闻,前几天她家老人真的说了同样的话。

“久病床前无孝子”,鲁龙梅院长劝老人说,短短的14天,医护人员肯定会尽力照顾好他们,这对于他们来说是工作,不会像家人那样随意,儿女们要照顾老人直至送终,肯定有做的不如意的地方,不能这么类比。

易亚妮也发现,医院里这些80岁以上的老人,很多老人的生活质量不高,本身就有基础疾病,而且在隔离期间他们远离家人,远离社会,在陌生环境里,缺少可以陪伴和倾诉的对象。

有一天,一位93岁的老太太特意到护士站找到易亚妮,她说一定要当面跟护士长表扬一个护工,老人拉着易亚妮的手,从1927年的事情讲起,足足讲了40多分钟。讲到最后,她才说今天早上她起晚了,没赶上吃早点,护工特意帮她问了她,还加热了早点。老人觉得,这些细节特别贴心,所以一定要表扬一下。

易亚妮说,自己以前性子很急,但如今能在繁忙且倦累时,听老人讲40分钟的家常。她发现在照顾老人的过程中自己变得越来越耐心。

医护们说,一开始为老人们提供护理工作,更多的是出于工作职责,后来他们看到那些瘦骨嶙峋的卧床老人,那种需要帮助的眼神时,心里很难受,希望能够帮点忙。而在相处了十四天之后,他们发现自己在每天付出大量体力和精力时,也收获了很多。

陈菊发现自己跟父母的联系明显亲近了,她开始能体会到亲情的存在。在这段所有人都不能外出的时间里,她戒掉了手机,没时间打游戏也没时间网购,每天拿着手机十几个小时只是为了工作,但内心却觉得很充实。前几天,她难得的抽空发了一个朋友圈,记录了医护人员给老人制作鸡蛋羹的情景,结果被父母看到,才知道女儿是瞒着他们去医院上班了。

父母给她发了个微信说:你长大了,我们为你骄傲!

统筹/张彬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张子渊
编辑/白龙

相关阅读
Qnews|上海一方舱医院内医护工作者晕倒 热心隔离人员抱起送医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2-04-07
地坛医院隔离病房收到“特殊快递”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2-03-18
北京地坛医院隔离病房收到一份特殊快递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2-03-17
“光明行”活动坚持近20年 4万多人“重拾”光明
新华网 2021-06-07
湖北首例新冠转阴肺移植者 50天重获新生
澎湃新闻 2020-06-14
Qing听丨志愿从武汉做到绥芬河:帮人的感受是一样的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0-05-06
底特律部分护士罢工呼吁增派人手:2人照顾26位病人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0-04-09
视窗 | 甘肃支援湖北医疗队第四批返回人员抵达兰州
新华社 2020-03-24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