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位法国女演员用音乐和木偶给观众讲了一个《小红帽》的故事,大凉山戏剧节上,法国木偶剧《小红帽》实现了演员与观众的双向奔赴——法国艺术家跨越了语言的障碍,带有思辨意味的剧情完全被观众看懂了;而凉山的小观众则不仅仅满足于看懂,更在“演后谈”问了导演一个关于改编的哲学问题,你来我往间构成了最好的观演互动。

白发苍苍的外婆讲述着她童年的故事——因为在很久以前,当她还是个孩子时,她正是那个头戴红帽的小女孩……法国正义的孩子剧团原创木偶剧《小红帽》,在两位女演员的演绎下,带领观众随着台词与歌谣的流淌,逆着时光回溯到外婆的童话年代。
再朴素不过的一方小舞台,随着剧情的推进,红色幕条背后的大乾坤被一一搬到了台前。剧中的小红帽、外婆和大灰狼以各种尺寸的木偶形态呈现——从掌心大小的手偶到近乎真人比例的携带式木偶,再到毛茸茸的面具,狼逐渐变大,也象征着威胁的逼近。当巨大的狼吞噬娇小的小红帽时,近在咫尺的视觉对比强化了角色的脆弱与无助。全音阶手风琴演绎着狼的呼吸与心跳,手摇琴带着中世纪的古朴,中国的葫芦丝则以神秘音色召唤灵魂从狼腹中解脱……
没有逼真的布景,但那片会说话的动物栖居的魔法森林却赫然眼前,故事结局人尽皆知,悲剧收场近百年没有变过,然而在这部《小红帽》中,故事的结局被大胆修改。外婆是向观众诉说这段童年惊魂的人,她将往事重新编织,最终通过剖开狼腹拯救了当年那个幼小的自己,也解开了命运的死结。她就是当年的小红帽,而每一个女孩又何尝不是小红帽,从柔弱可爱到完成坚定的蜕变,实现自我成长。
木偶师玛若莱娜·朱斯特既是改编者,又是偶型的设计和制作者,更是剧中小红帽和外婆的扮演者,奥菲莉亚·巴尔德在剧中实现了从音乐家到饿狼的转换,以声音和手风琴为武器,将女性形体巧妙融入狼的野性表征。
演出结束后的交流环节,凉山当地的小观众抛出一个又一个可爱的问题,当一个小女孩问玛若莱娜为什么剧名是《小红帽》,却要在开篇讲述“三只小猪”的故事时,两位主演不约而同竖起大拇指:这是个好问题!“这其实是我们埋下的一条线,无论是《小红帽》还是《三只小猪》,最后都有被大灰狼吃掉的情节。我做了一个世界童话系列,有《小红帽》《睡美人》等等,希望用不一样的视角来重新审视经典故事。这出《小红帽》就是用狼作为一条主线,剧中也有这样的歌词:弱者永远会被恶人吃掉,我希望小观众可以早点懂事,而不仅仅是看一些可爱的童话形象。当小红帽问外婆她在哪里时,外婆说你在我故事的肚子里,相信这句台词可以让观众明白改编的意图。”

摄影/王晓溪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郭佳
编辑/胡克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