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生活|北京代表团760名群众运动员参赛 创造历史最佳战绩
北京青年报 2025-11-13 07:02

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竞技项目群星荟萃,群众项目比赛同样精彩纷呈。北京代表团此次共派出760名群众运动员参加22个大项、142个小项的比赛,截至昨日,已获10枚金牌,创造了北京参加全运会群众体育项目的历史最佳战绩,群众体育参与规模和质量双提升,实现了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协调发展。

高树萍:冠军乐当乒乓球文化传播者

在本届全运会群众乒乓球比赛中,北京队以5金1铜创造历史最佳战绩,充分展现了首都群众乒乓球运动的竞技水平和深厚底蕴。其中,高树萍夺得女子单打60至69岁组与女子团体混合年龄组两枚金牌。她表示,夺冠与大家背后的艰苦付出密不可分,能站到最高领奖台上,是因为练到位了。

“我小时候就拿过北京市少年乒乓球比赛冠军,虽然没进过专业队,但我这个人特别要强。”高树萍说。今年60周岁的她和许多同龄人一样,从小就对乒乓球情有独钟,自从8岁被校队选中后,就一直打球,并参加各种业余比赛,几十年没间断过。

高树萍

在高树萍的业余乒乓球选手生涯中,“要强”两个字贯穿始终。2017年全运会首次设乒乓球群众组比赛,时年52岁的高树萍获得了50岁组女子单打金牌,那也是当时北京队2块群众乒乓球项目金牌中的一枚。经历了2021年全运会失利后,第三次站到全运会赛场上的高树萍不仅再获女单金牌,还与队友们协作,为北京首夺含金量很高的女团金牌,实现了突破。

提到这次的冠军荣誉,高树萍说的最多的是“训练”。在她看来,体育没有捷径可走,唯有比别人多练、多吃苦才行。“我们从2月开始集训,强度确实很大。整个备战期间,我瘦了10斤。拿到冠军是水到渠成,因为大家都练到位了。”高树萍说。

虽然已经退休,但高树萍在北京电力科学研究院仍是乒乓球运动的带头人,也是院里的名人。她每周两次到单位指导同事们练球,让一些乒乓球零基础的人也很快能打得有模有样。此外,她还要去一次学校,向孩子们传授乒乓球知识,讲解规则,带领课外班训练,培养他们的兴趣。

平时,高树萍常去乒乓球俱乐部训练,以球会友,形成了一个乒乓球文化圈子。当她代表北京队参加全运会时,俱乐部里的球友都在关注比赛,北京队的夺冠让大家欢欣鼓舞。可以说,高树萍的退休生活基本上被乒乓球占满了,而她也乐此不疲。

对于未来的全运会,高树萍表示会继续努力训练,同时也要享受比赛,把北京业余乒乓球运动员的风采展现得更加淋漓尽致。

温利蓉:换种身份继续为北京争光

当56岁的前女足国脚温利蓉还在足球场上拼搏的时候,就能看出这位当年“铿锵玫瑰”的代表人物对于这项运动的热爱。尽管经历了从参与竞技体育到群众体育的转变,但只要出现在球场上,温利蓉的目标就很明确——力争好成绩。她说,当年做专业运动员时尽全力为北京争光,如今换了一种身份,目标仍然没变。

作为后防核心,温利蓉亲历了中国女足的黄金时代,也见证了中国女足的发展历程。退役后,她没离开足球,担任过教练员,也曾在中国足协工作,如今已经退休。1997年,温利蓉曾随北京女足获得过全运会亚军。谈到此次参加全运会群众项目七人制女足老将组比赛的感受,她表示:“其实最主要的变化在于比赛性质的不同。过去我参加的比赛属于竞技体育层面,我和队友们的目标都是为祖国、为北京争光;现在参加群众体育层面的较量,大家更多是出于享受足球的目的来到全运赛场的。当然,既然站在球场上,谁都想获得胜利,都会对结果有期待。”

温利蓉

正是因为有这种力争上游的决心,让温利蓉一度在肋骨受伤的情况下,仍系着护腰在球场上奋战,帮助北京队获得了七人制女足老将组银牌。不过,对于这段小插曲,身为球队老大姐的温利蓉并不愿过多提及。她只是表示,自己受伤时,队友们付出了更多,尤其是队里相对年轻的球员非常给力,让她有了边比赛边恢复调整的机会。

尽管身体机能和恢复能力大不如前,但参加比赛对于这些年来一直坚持踢球和健身的温利蓉来说,并不是什么问题。正如她所说,能以不错的状态参加本次全运会,首先源于多年来对足球的热爱,其次是自己一直保持着运动的习惯。而且,熟悉的作息时间、熟悉的参赛模式,都让她能更快地适应比赛节奏。“我基本上是队伍中年龄最大的队员,当我到队时,很多比我年轻的队友都感慨:‘温姐,你是怎么把身体保持得这么好的?’”温利蓉说,“我在身体状态这一点上很有自信,因为训练一直没断过。我希望用自身经历带给周边的人积极影响,更健康地去生活。”

温利蓉表示,希望能在保证运动安全的前提下,继续为北京争光。“当年我做到了,现在作为业余运动员,这个愿望始终还在。”

宇文紫薇:将参赛心得分享给孩子们

熟悉北京校园篮球的人,对宇文紫薇的名字一定不陌生。这位在篮球传统校北京三十五中深耕青训的教练,曾经培养出一批又一批校园篮球女将。在本届全运会群众组五人制女子篮球B组(35-55岁)的争夺中,她也披挂上阵,和队友一起勇摘金牌。不过,谈到全运会经历,宇文紫薇却说,有点误打误撞。

“一开始我并不在球队名单中,当时备战全运会的北京队来我们学校进行教学赛,没承想我当年在首都体育学院读书时的教授王守恒建议,让我上场试试,因为他认为球队需要我这样能策应的内线队员。”宇文紫薇说,“当时我都蒙了,毕竟好多年没参加正式比赛了。虽然我一直在做篮球教学工作,但这不一样。”

宇文紫薇 (左)

尽管“没想到”,但在那次教学赛中,宇文紫薇用她过硬的技战术能力打动了北京队教练,也证明王教授没有看错人。在完成得分、助攻和抢夺篮板球之后,宇文紫薇在众人认可的目光中,加入了这支球队,并成为最年长的队员。

俗话说岁月不饶人,宇文紫薇虽然在专业技术层面有优势,但在体能上却与其他人存在着差距。为了尽快弥补这方面的不足,她在日常教学之余,抓紧时间练力量、练投篮、储备体能。“既然我被选进队里,就是运动员的身份,就要全力以赴为比赛做好准备。”宇文紫薇说。

当然,北京队选择宇文紫薇,看中的不仅仅是她打球的能力,还有她出色的阅读比赛的能力,这跟她长期带队训练有着直接关系。大家都希望这位老大姐能在球队需要的时候,帮教练组出出主意。对宇文紫薇来说,这恰恰是“专业对口”。她说:“小丁教练(主教练丁婷婷)还比较年轻,遇到关键比赛有时会有紧张情绪,我能做的就是帮她减减压、提点建议。”

出色完成比赛任务的宇文紫薇重新回到校园篮球教练员的岗位上,继续为培养北京篮球后备人才贡献力量。她希望将自己参加全运会的心得分享给孩子们。对于未来是否还愿意为北京出战全运会,宇文紫薇直截了当地答道:“只要需要我,义不容辞!”

安星:做合格的民族传统体育传承人

和宇文紫薇相似,参加本届全运会群众组毽球比赛的安星也是身兼两职——他不仅是北京毽球队的教练,也是队员。作为第十四届全运会毽球男双银牌得主,安星在这届全运会群众组比赛中原本有望冲击混双金牌,但伤病的侵袭让他遗憾摘银。

为了打好全运会比赛,安星和队友们每周都要进行六次高强度训练。往返训练场地的近百公里路程,让他付出了很多时间成本。他与混双搭档刁利珍此前没有配合过,只能通过训练一次次磨合。同时,作为教练,安星还要为全队制定有针对性的训练计划,以迅速提升水平。所有的付出都在全运会赛场上获得了回报,北京毽球队获得了一银一铜以及一个第五名的好成绩。

安星(左) 和刁利珍

尽管没能站上最高领奖台,但如今已全职从事毽球相关工作的安星却有个更远大的目标——让毽球这个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未来得到更好的传承。37岁的安星很早就接触了毽球运动,用他的话说,和毽球的缘分是从喜欢到很喜欢,再到特别喜欢,最后到热爱的过程。“练了25年,起初是为了赢得比赛后的喜悦感,后来是为了完成一些漂亮动作的畅快感,再后来可能是不甘输掉比赛的原因吧。总之,练毽球已成为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安星说。

从2023年起,安星的身份从一个毽球爱好者,变成了推广者。他辞去原来的工作,专职从事和毽球相关的工作,比如培训、组织赛事等等。安星说:“我希望毽球能成为更多人可以选择的运动项目。”自公司成立至今,在他的努力推广下,北京很多单位不但参与到毽球运动中来,还成立了毽球协会。几年时间过去,这个看起来特别小众的项目也有了固定人群,而且队伍在不断扩大。更让安星这些“毽球人”欣慰的是,现在毽球在北京青少年人群中的推广效果也不错。

据安星介绍,随着2023年首届学生(青年)运动会的成功举办,很多学校对包括毽球在内的一些群体项目有了全新的认识,这给项目提供了推广和发展的机会。毽球讲究技术、考验体能,同时也强调配合,这些都成为其吸引青少年爱好者的重要原因。

对从业者来说,如何把这项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不断发展传承下去,是一项巨大的考验。对此,安星表示:“在历史的变迁中,毽球运动有一个演化过程和一些玩法调整,但最终能传承下来,说明它是有生命力的。我认为,这也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我希望做个合格的传承者,让这项运动深入人心。”

桥牌女队:老骥伏枥 带动项目推广

11月7日,由卢燕、董永灵、王健、黄艳、袁雪芳、郑亚荣组成的北京桥牌女队在全运会群众组女子团体比赛中成功卫冕。她们以1金1银1铜的战绩收官,捍卫了北京桥牌的荣誉。

桥牌女队

“我们6名队员平均年龄56岁,如果算上孙铭教练,平均年龄达到了58岁。虽然早已不再年轻,但她们依然活跃在赛场上,在关键时刻敢于拼搏、完成逆转,我为她们骄傲。”北京市桥牌协会常务副会长蒋璐激动地说。71岁的她也是征战全运会群众组桥牌比赛北京女队的领队,见证了队伍夺冠的全过程。

作为全国桥牌劲旅,北京女队的实力常年保持在前三名的水平。参加本届比赛的北京女队教练孙铭是享誉世界桥牌界的名将,6名队员虽都已退休,但仍保持着很强的实力和底蕴。预赛阶段,北京女队仅获得第四,在决赛阶段前五轮过后,甚至落到了第八位。不过,北京女队队员没有自乱阵脚,她们稳扎稳打,一点点往前追,最后与江苏队会师决赛。

“决赛中,尽管我们一度落后不少,但在几个关键节点,大家顽强反击,最终逆转夺冠。必须要说,我们的经验起到了关键作用,这也是队伍最大的优势之一。”蒋璐说,“当然,还要提及这支队伍的教练,如今已经70岁的孙铭。我们俩曾互为第一个搭档,从组队开始,就在一起配合,都好几十年了。作为世界冠军,她为这支队伍付出了太多,冠军是对她最好的奖赏。”

蒋璐透露,目前北京喜欢桥牌运动的年轻人越来越多,北京市桥牌协会在推广上也下足了功夫。她说,“这么多年来,协会一直在做青少年运动员培养、项目推广和普及工作。北京有了桥牌特色校,一些桥牌群众活动和比赛也经常进行。我们非常希望有更多年轻朋友加入桥牌队伍中,让北京桥牌运动焕发新活力。”

供图/北京市体育总会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张昆龙
编辑/胡克青

相关阅读
第十五届全运会群众赛事北京代表团创历史最佳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11-10
全运会东道主粤港澳代表团运动员入场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11-09
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北京市体育代表团成立 1002名运动员参赛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10-23
5金1铜创历史最佳 北京全运会群众组乒乓球代表队获表彰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9-28
马龙:会更加关注年轻运动员和梯队建设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4-23
樊振东、孙颖莎等80名运动员通过全运会乒乓球体能体测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3-02
北京市乒乓球协会表彰全民健身大赛获得佳绩运动员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9-28
视窗|内地奥运健儿代表团与澳门运动员交流
新华社 2024-09-02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