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漕运,历史上一向由河、海两道而来。元末由于运河淤积,年久失修,不能航行,粮食多自海运。洪武年间,明朝供辽东及北平粮饷亦多自海上。然而海运既艰险,又费时费力,常是三年两至。为此从明太祖朱元璋派兵攻占元大都、明成祖决定迁都北京时起,修通早已淤塞的大运河,便成当务之急。
德胜门外护城河
朱元璋
靠大运河攻占元大都
朱元璋起兵巢湖,凭仗水师骁勇统一全国,所以非常重视水利事业。还在至正二十七年(1367),朱元璋平定江南地区后,即任命中书右丞相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平章常遇春为副将军,率兵25万,从应天(今南京市)、镇江出发,由淮入河,水陆并进,直捣元大都城,大运河在这场战役中起到重要作用。
洪武元年(1368),朱元璋在应天即皇帝位,定国号“明”,建年号“洪武”。三月初一,徐达督北伐主力溯黄河而上,西攻开封,夺取洛阳。两个月内,平定山东、河南、潼关。此时的元大都,已处于明军的弧形包围之中。五月,朱元璋特意到汴梁,改汴梁路为开封府。六月,与徐达议取大都的策略。参照徐达直捣元大都的意见,朱元璋把亲自绘制的《征进阵图》交给徐达,让他选精兵为先锋,亲自督水陆之师继其后,这样可以直捣元都,不战而下。
按照朱元璋的部署,徐达命令河南各军向河阴(今河南武陟西南)集结,各卫粮船由大运河上的济宁起航,保障后勤供应。闰七月十一日兵至临清(今属山东),遂令集结于东昌之师来会,一方面命令参政傅友德开通陆路,另一方面指派都督副使顾时开通河道,于十五日水陆两路并进。二十三日至直沽(今天津),二十五日败元军于河西务(今天津市武清东北)。二十八日克通州(今北京通县)。八月初二,进师攻占元都。徐达攻占元大都的捷报送达南京后,朱元璋非常高兴,取“北方太平”之意,下诏改大都路名为“北平府”,这是北平之称的开始。
明初,北平是固守北边、调动军队、消灭元军残余势力的军事前沿阵地。攻占北平后,徐达遵照朱元璋“固守封疆,防其侵轶”的指示,把大都北部空旷、荒凉之地让出,将北城墙南退5里,并依海子东流的一条天然小河作护城河,在它南侧砌筑新城垣。这座新筑的北城垣在经过积水潭之北时,因受高梁河入积水潭水道的影响,略偏西南而成一斜角,并在清代沿袭不改。同时,朱元璋又下诏命令徐达置燕山等六卫以守御北平,“大率五千六百人为卫”,这是明初在北平设卫之始。
洪武二年,升北平为“行中书省”,又置密云卫、燕山前、后卫,以后岁有增置,到洪武二十二年,竟达二十三卫。其间,建燕山都卫、北平都指挥使司和北平行都指挥使司;迁“山后民”和“沙漠遗民”近50 万人,入北平州县屯戍;封第四子朱棣为燕王,藩国北平,“依元旧皇城基,改造王府”,“凡为宫殿室屋八百一十一间。”如此庞大的军务用粮和行政消费,仅靠军民屯田显然无法满足,必须有漕运的支持,所以早在洪武年间北平的漕运问题已是朝廷大事。元末白浮断流,水源枯竭,通惠河逐渐淤塞,为此明初为疏通河道、恢复航运付出了巨大努力。明洪武年间编纂的《图经志书》记述了洪武年间曾修理过通惠河的五座闸门,使到达直沽的海运漕粮用驳船经北运河至通州后,得以沿着通惠河转至北平。只是通惠河上游水源枯竭,数座水闸早已存而不用。
明成祖疏凿会通河
恢复北京的漕运
建文四年(1402)六月朱棣攻占南京,即皇帝位,是为明成祖,以次年为永乐元年。朱棣即位后,便积极准备迁都北平。永乐元年(1403)正月(十三),礼部尚书李志刚等言:“自昔帝王或起布衣平定天下,或由外藩入承大统,而于肇迹之地皆有陛崇。且见北平布政司实皇上承运兴王之地,宜遵太祖高皇帝中都之制,立为京都”,当即决定改北平为北京,称“行在”(天子行銮驻跸的所在)。这是北京一名的首次出现,清朝沿用了北京一名,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
明成祖为迁都北京,作了各种精心准备。首先,提高北平的政治地位,作为升为正式首都的前奏。二月庚戌(初三)设北京留守行军都督府、北京行部、北京国子监,改北平府为顺天府。这是北京又称“顺天府”之始。这以后,明成祖不但经常巡幸北京,而且疏凿会通河,恢复北京的漕运。其次,恢复幽燕的经济,从山西、江浙移民充实北京及其周围地区的劳动力。永乐元年七月,“徙直隶苏州等十郡、浙江等九省富民实北京”。迁都的第三项准备工作是疏通运河,以济漕运。
元末对瓮山泊失于治理,水面锐减,湖堤已经残破不堪。《明太宗实录》载,永乐四年,北京行部发现瓮山泊周边三闸,因水冲决堤岸百六十丈,朝廷随即调遣军民进行修治。明《成祖实录》载,永乐五年(1407),北京行部奏请,自昌平县东南白浮村至西湖景东流水河口一百里,奏请增置十二闸,并动用民丁二十万,官府提供费用修筑。同年九月,顺天府(今北京)修缮西湖景堤三百七十九丈。
宋礼与陈瑄
共理运河修浚之事
永乐四年(1406),成祖诏以次年五月修建北京宫殿,遣大臣分赴四川、湖广、江西、浙江、山西等地,采伐名贵木料,分遣工部尚书宋礼、兵部侍郎师逵、原兵部侍郎古朴、左副都御史刘观等赴各地办理。
太和殿是紫禁城建筑的中心,也是明清两代封建王朝权力的中心。太和殿总面积达两千多平方米,由72根楠木大柱支撑,直径最大的达一米以上。紫禁城内,最高等级的家具就是楠木金漆龙纹宝座屏风,内廷各处殿堂的陈设也缺不了楠木家具。另外,明十三陵长陵祾恩殿整座大殿全部采用名贵的金丝楠木建造,支撑殿宇的楠木巨柱共有60根,其中林立殿内的32根重檐金柱,高达12.58米。楠木生长在四川湖广等地原始森林的险峻之处,各种毒蛇害虫、豺狼虎豹时常出没,很多人进山以后有去无回,后人形容为“入山一千,出山五百”。大木采伐之后,山路崎岖,要趁夏季发水时期送入江河转入长江,然后在长江与大运河交汇处的扬州暂泊,再沿大运河北上京城,抵达京东通州张家湾上岸,最后搬运至崇文门外神木厂加工,这个过程有的需要三四年之久。其他如金砖来自苏州,贡砖来自山东临清,松木多来自东北,所采集的大量瓦、砖、木、石,需从全国调运,这些物资运送北京,更加大了河运的需求。
当时,工部尚书宋礼算了一笔账,提到:“计海船一艘,用百人而运千石,其费可办河船容二百石者二十,船用十人,可运四千石。”这就是说,一艘海船之费用抵二十艘河船之费,而运粮之数却只有河船的四分之一。明成祖听取宋礼的意见,命他与陈瑄共理运河修浚之事。当时大运河不同地区被泥沙湧堵,要想解决通航需要分段处理。宋礼负责疏通从山东济宁汶上至山东聊城临清的会通河;陈瑄负责由淮入黄一段,即江苏淮安以北由淮入黄河一段。
陈瑄早在永乐初,便负责海运工作,曾输江南粟四十九万石济北京及辽东饷,并于直沽建百万仓,修筑天津卫城,在北京及周围城市的建设中,作出杰出的贡献。永乐十三年(1415),大运河通漕任务紧迫,陈瑄首先修通了由淮河入黄河段的运河。宋礼自汶上引水,北至临清,疏通四百五十余里的会通河。陈瑄帮助宋礼在会通河沿岸置闸、设仓,并造船二千余艘,初运粮二百万石,后增至五百万石。这样,江南至北京的大运河终于修通,不仅加快了北京城的建设,而且使有明一代的京师物资供应得到保障。
永乐十五年明成祖由京师南京返回北京,复诏文武群臣集议营建北京之事。这时经过陈瑄和宋礼对大运河的整治,从杭州到北京,大运河南北畅通。砖石木料齐备,夫役到京,兴建工程全面展开。《大明会典》记载:自永乐都燕后、岁漕东南四百万石。由江涉高宝诸湖,绝淮入河,经会通河,出卫河、白河,溯大通河,以达于京师。诸洪泉坝闸,以次修举。
永乐迁都北京,是政治中心与军事中心统为一体的重要措施,北京与江南富庶之地有大运河漕运之便,也是长久统一全国、控扼南北的必须之举。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明朝继承金元建都北京,为南北各民族的大融合、大统一,也为此后清王朝的振兴,乃至今日北京的昌盛、发展,奠定了基础。
文并供图/王越
编辑/汪浩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