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6月高考季,考试升学的种种压力,使一些考生和家长萌生了“走捷径”的想法,不正确面对高考压力,转而寻求“聪明药”的帮助。
考前“吃药”补脑可谓早已有之,在很多过来人还留存着“补脑汁”“21金维他”“三勒浆”等的“美好”记忆。但在“聪明药”面前,未免有点“小巫见大巫”了。
世上果真有这样神奇的药物吗?
据悉,“聪明药”是一类药的统称,莫达非尼和利他林是其中常用的两种药物,主要用于对抑郁症、持发性嗜睡和儿童多动症等疾病的治疗。有专家解释,一些多动症患儿服用“利他林”之后,“粗心大意、注意力不集中的症状明显改善了,成绩也自然有了显著的提高”,而莫达非尼“是一种中枢兴奋药,能让服用者保持清醒和警觉”,这两种药在治疗过程中的作用被放大宣传后,“聪明药”一说由此得来。尤其是莫达非尼,说穿了其实就是一种“兴奋剂”,早在2004年,世界反兴奋剂组织就已经将之列入禁用名单。
几年前,“聪明药”就已经传入国内,引发一些家长的追捧。对此,专家明确表示,打针吃药能提高学习集中力的说法是缺乏医学根据的,这只是“安慰剂效应”而已。更何况,“是药三分毒”,没病乱吃药会导致头痛、暴躁、易激惹、情绪不稳定等一些短期反应,乃至出现神经错乱。一旦适得其反,聪明反被“聪明”误,那可就悔之晚矣。
其实,真正迷信“聪明药”功效的家长应该并不多,大抵是“病急乱投医”,希望借助有“科学依据”的药物让孩子在高考这一特殊时段保持清醒,发挥出最好的水平。殊不知,吃药即便有效的话,最多只能让大脑兴奋,很多时候更是一种亢奋,而学习最需要的是心平气和。昏沉固然不利于学习,兴奋乃至亢奋同样也是大忌。人心是最为神奇微妙之物,任凭科技发展进步到何种地步,都不可能发明出让心情保持平静的“安心药”。
以笔者之见,最好的“安心药”就是保持一颗平常心,放下对考试的“焦虑”。或许,《庄子·杂篇》中一个“两臂重于天下”的故事对考生不无借鉴意义。
战国时期,韩魏两国发生领土争纷,韩国的昭僖侯为此很烦恼。有一天子华子去见昭僖侯,见他面有忧色、寝食不安,于是子华子对君侯说:听说有一种神奇的“天下书铭”,谁握着它就能拥有天下。不过,左手握着它,右手就会残废,右手握着它,左手就会残废。现在假如它就在您的面前,您愿意把它握在手中吗?昭僖侯说:寡人不愿意为它而失去双臂。子华子说:很好啊!这样看来,双臂重于天下,而您自己的身躯比双臂更重要。韩国与整个天下相比是很小的,现在发生争夺的地方与整个韩国比也是很小的,您又何必如此忧愁以至伤害了自己的身体呢?
藉此典故,我们可以使考生明白每个人都坐拥宝库但却往往不知珍惜,人生的幸福应向“内”寻求。换言之,高考再重要,毕竟只是“身”外之物,与身心健康等人生本原性的东西相比根本不值一提。倘若考生能站在这样的高度审视高考,自然会心平气和,放下那些不必要的杂念。在这样的心态下,发挥最佳状态考出理想成绩自然也就不求而得了。
文/胡欣红
图源/视觉中国
编辑/姬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