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朋友阿华前不久以行业代表的身份,被邀请参加一个年会。
主办方在邀请函上明确写着,会议有设置讨论环节,需要每个与会人员就各自议题做好相关准备。
但阿华两手空空就去了。
在他看来,主办方的机构性质就不属于能做什么实事型的,由他们所组织的会议性质,最多也就是走走形式、过过场而已,哪里还需要特地花心思去准备什么。
直到到了会场,他才发现,根本不是如此。
工作人员不仅把会务工作做得足够到位,而且流程也安排得十分严谨。
更让他意外的是,到了讨论环节,其他的与会代表居然真的都是有备而来,做足了会前功课。
只有他,因为毫无准备,只能沦为打酱油的角色,既提不出任何有建设性的观点,也完全跟不上会议的节奏。
经过这件事,让阿华深有感触,说自己的确应该好好反省。
“我之前一直用先入为主的眼光看待主办机构,还怀疑人家做事的实力和水平,最后发现,真正没水平的人是自己。”
这样的情况,在生活中并不少见。
总有一些时候,我们会习惯性地对某个行业、某类群体,或者某种身份贴标签,以自己有限的认知来论断他人,轻视他人,还自以为正确。
可到最后,被打脸的人都是自己。
因为这本身就是一种错觉。
你以为的,不过是你以为而已,不代表事实。
盲目低估别人,到头来反而加快暴露自己的无知与偏见,于人于己,都毫无益处。
2
最近看到一则故事。
博士乘船渡江,在船上和船夫闲聊。“你会文学吗?”博士问船夫。
“不会。”船夫如实答道。
“那历史、地理、生物?你总得会一样吧。”
“不,我一样也不会。”船夫还是诚实地摇头。
博士听完便感叹起来:“一无所知的人生,就跟饭桶一样可悲啊。”
话音刚落,江上忽然刮起大风,将小船吹得东倒西歪。眼看形势危急,船夫赶紧问博士:“你会游泳吗?”
博士怔住了:“我什么都懂,就是不懂游泳。”
说时迟,那时快,一个浪头打来,直接将船掀翻了,博士和船夫都落入了水中。
博士吓得连连呼救,好在船夫凭着自己熟练的游泳技术终于救回了他。
看着狼狈的博士,船夫无奈总结道:“你笑我是饭桶,可要是没有我,你今天就成水桶了。”
故事听起来有些可笑,背后的道理却很值得我们深思。
为人处世,最忌高估自己。
觉得自己有了一点本领,见了一些世面,或者得了一些权势,就高人一等。
殊不知,人狂有雨,人狂有祸。自以为是久了,迟早会有栽跟头的一天。
都说做人要自信,但自信和自负是两回事。
自信源于对自身的正确判断,而自负则来自对自己的盲目认知。本意是想表现自己,获得认可,结果却得不偿失。
《道德经》中有言: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自我夸耀的人建立不了功勋,自高自大的人走不长久。
一个太把自己当回事,被优越感冲昏了头,就会忘了自己到底几斤几两。
等到从高处跌落,认清现实的时候,通常已是后悔莫及。
3
人很容易被自己的很多固有观念所绑架。
这种影响,发生在潜移默化、不知不觉中,有时候连自己都意识不到。
但其实,它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你的生活与选择。
换而言之,我们很多人在自作聪明的时候,自己通常都不会认为有什么问题,甚至觉得就是如此,理所当然。
所以,有句话才会说,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
是自己有限的认知、狭隘的眼界、过低的格局,一直在阻挡自己前进的脚步。
想摆脱这种局面,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时刻对自己的判断保持警惕与思考。
在对他人对事件下结论之前,多问一下自己:你对此已经有足够的了解了吗?
当然,所有对外界的了解,一定都是建立在了解自己的基础上。
知人者明,自知者智。
一个人能够了解别人,算得上聪明,但只有对自己有通透的认识,才能算是有大智慧。
苏格拉底有句名言:“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自己的无知。”
事实上,当一个人站的位置越高,姿态反而会变得越低。
他们深知,这个世界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学会谦逊低调行事,既是对他人应有的尊重,也是给自己留后路和余地。
太过自以为是,最终只会自讨苦吃。
要提醒自己:
一个人能看清自己的不足,修正自己的言行,才是真本事。
同样,能看见别人的优势,认可别人的优秀,才是真境界。
作者简介:文章首发“新学未”,念念,80后女子,念念沐心主笔,可文艺,也可理性,坚信只要念念不忘,岁月必有回响。公众号:念念沐心(ID:nnsg1021)
编辑/韩世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