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日,中共中央宣传部举行中外记者见面会,4位民政领域党员代表围绕“民政为民 民政爱民”与中外记者见面交流。
程静,北京市第二社会福利院护理部副主任。2003年参加工作以来,程静一直坚守在残疾人护理工作第一线。她先后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北京市首都劳动奖章、北京市民政工作先进个人等称号。
在今天的记者会上,程静分享了一个她刚刚参加工作时的故事。
2003年,程静第一次独立值夜班。在巡视病房时,推开一间房门,一股臭味扑面而来,这是一个休养员(无生活能力、无就读能力及限制行为能力,精神发育迟滞、肢体残疾的“三无”孤残人员)大便了。他还把大便抹了身上、床上、墙上。
“我当时看到那一幕愣了半分钟才想起赶紧给他洗澡,把床铺、墙上收拾干净。后来一整夜,我怎么都觉得自己身上弥漫着一股臭味,脑子里也一直在不停地问自己:我才19岁,这就是我的工作吗?我以后就要过这样的人生了吗?我不敢想下去,甚至产生了想要离开这个地方的念头,带着犹豫和纠结的情绪过了一个周末。”
没过几天,程静上班刚到单位,那个休养员远远地看见她,就大声地喊:“阿姨来了,阿姨好!”程静当时一下子就乐了,紧接着一种夹杂着辛酸与怜爱的复杂情绪涌上心头。程静的护士长听说这件事以后特意找她聊天,说道:“小静,咱们的休养员确实特殊,你别看他们有的长得人高马大,可是他们都是孩子的思维,对他们来说,我们就是他们的亲人,他们离不开我们。”
老护士长不仅传授给程静护理技能,还用言行教会了她要用怎样的心去对待这些永远“长不大的孩子”。渐渐地,程静掌握了给他们喂饭的技巧,会像幼儿园老师一样哄着他们吃药,也会熟练地给他们洗澡,成为了民政系统里的一名白衣天使。
谈及如何坚持下来这份并不轻松的工作,程静引用老护士长的话:身为党员,奉献是一种责任,身为护士,付出是一种习惯。党员与护士身份的融合就是一种荣耀。我们是这些永远“长不大的孩子”的亲人,我们不仅要让他们活得好,还要让他们活得有尊严,让他们感受到党的温暖以及社会的关爱。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熊颖琪
编辑/赵红信
校对/李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