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计时开始,请大家在三分钟内阅读手中的案情提示,尽可能归纳出各角色间的法律关系,时间截止后将随机抽取扮演人物”。随着计时开始,刚才还有些喧嚣的高中生们,突然变得无比严肃认真,有的在草稿纸上迅速地归纳整理,有的拿着纸张努力记忆,调解室内紧张地气氛得像在等待案件的宣判。
就在刚刚进入海淀法院调解室前,北京一零一中学的学生们聆听了一场有关“民事诉讼案件调解流程”的法治讲座。在法官的带领下,同学们学习了民事诉讼的基本原则和案件参与人等基本概念。趁着脑中的知识还“热乎”,他们来到调解室内,投入到一场“超真实”案件调解剧本杀中。
剧本杀的“剧本”来源于最高法院发布的指导性案例:售酒给未成年人饮用,导致身体受到伤害的,应承担赔偿责任。海淀法院干警针对学生们学习的侧重点,进一步对案情、人物进行了精简改造,共设置了11个角色身份,7道法律思考题,增加了趣味性和关键记忆点,让大家能够通过扮演角色,充分带入到案情中。游戏区分了阅读记忆环节、角色分配扮演环节、问答及场外援助环节,在回答针对不同角色精心设置的法律问题后,学生们了解到,侵权案件的责任分配需要根据法律规定而综合考量,除了违法售酒的经营者、同饮酒者可能承担赔偿责任,遭受人身损害的未成年人及其监护人对同一损害发生存在过错的,按照民法典相关规定,可以减轻侵权人的部分责任;因此,通过案例引导未成年人明白,除了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网络和司法等多方面的保护,最重要的是要懂得“自我约束”,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案件涉及的法律规范、法官对结果裁判考量均已经通过游戏过程,深深植入到每一个参与者的脑海中。
最终,通过法官、学生、老师三方互动,两起涉侵权、继承纠纷的案件顺利解决,经法官对整场“调解”活动进行点评答疑,本次法治教育实践互动圆满结束。
“原来当法官不只有在法台上敲法槌的严肃面,还有跟当事人释法说理的温情面”。
“当法官真带劲!不仅懂那么多法律,还得会做当事人的心理工作。”
“书本上的法条融入到了生动的案例中,让我明白法官裁判需要考量的范围很广泛。”
走出调解室后,同学们仍然兴致勃勃拿着自己的“角色牌”持续讨论着。
“是故事,也是人生;是案例,也是预警。”让学生们在真实的法律案件中,体会到法理与道理的融合,树立起对法律的信仰与敬畏,让学生们的一次体验所感,能够延续到他们未来的成长生活、乃至职业规划中。
编辑/谭卫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