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识本书作者陈旻老师的时间并不长。2016年12月27日,一直从事侵华日军细菌战受害者调查的李晓方先生来南京,陈旻老师同他是战友,我们就这样见了面并相互认识了。其后,当报道涉及日军暴行方面时,我们时有交流。2017年12月国家公祭日前夕,陈旻老师为了专题报道纽约纪念南京大屠杀受难同胞联合会(以下简称“联合会”)的邵子平先生来采访我,接着在寻找马吉影片的过程中,我们的联系日益频繁。令人感佩的是,现在呈现在我面前的是一部沉甸甸的,也许只有她能写的书。
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日本右翼不断地疯狂掀起否定侵略、否定南京大屠杀史实的各种活动,海外华侨华人为了揭露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七三一部队细菌战、“慰安妇”制度等暴行,纷纷成立各种组织,搜集史料,举行集会,对日本右翼的错误言行进行了有力驳斥。其中,1991年3月成立的美国“联合会”,在邵子平、唐德刚、陈宪中、吴天威、吴章铨、姜国镇等人领导下开展的系列活动影响较大。但长期以来,国内学术界一直没有人对海外华侨华人维护抗战史实的活动进行系统研究,事实上也没有一位合适人选能去做海外华侨华人的访谈研究。2019年2月,为了商讨去美国寻找马吉影片一事,我去拜访陈旻老师。在交谈过程中,我发现陈旻老师是做这一课题的最佳人选,于是建议她向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申请立项,写一本关于“联合会”在海外揭露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暴行,追究日本战争责任的著作。这一建议得到陈旻老师的积极响应,最终也得到了纪念馆时任馆长的支持。虽然这几年全球疫情不断反复,严重影响中外访问交流,但这一切都难不倒记者出身的陈旻老师。寻找马吉影片的传奇人物是邵子平先生。邵先生1936年出生于南京的鼓楼医院,对南京很有感情,其父亲邵毓麟曾任中华民国驻韩国大使。邵先生早年留学德国,专业是法律,后来在联合国总部人力资源和法务部工作。为了驳斥、反击日本右翼,邵子平较早参加了纽约的对日索赔会,1991年3月又发起成立“联合会”,并任创始会长,举办各种活动抗议日本右翼否定南京大屠杀的言行,支持张纯如女士以英文撰写南京大屠杀史,参与寻找和策划公布《拉贝日记》,并奇迹般地找到马吉影片,制作成纪录片进行广泛宣传。我认识邵先生也有二十多年了,他对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屠杀研究中心,包括我本人的帮助非常多。我们中心在1998年12月成立之时,我的导师张宪文老师就建议我邀请邵先生担任研究中心的兼职教授。在中心成立的最初几年中,邵先生特别关心和支持我们,多次前来中心指导工作,推荐了许多外国学者来中心访问交流。我第一次见到邵先生是在1999年12月的东京,在“ 战争责任与战后赔偿”国际市民研讨会上,他专门召集从大陆来的学者荣维木、苏智良、王选和赵建民等,一起商量筹备在美国召开的国际会议,以揭露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暴行。2001年5月,他从美国专程到我校参加纪念魏特琳逝世60周年暨南京大屠杀国际学术研讨会。在邵先生的引荐下,研究中心协助新加坡的柯冰蓉女士,整理出版了孙建成先生的调查手稿《日侵时期新马华人受害调查》一书。最令我感动的是,他曾许诺将他父亲留在南京中央路上的一栋别墅免费提供给中心做办公室(如能申请返还)。最近几年,邵先生最念念不忘的是敦促我们对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丛葬地进行专业挖掘,用铁的事实回击日本右翼。“37分钟”版马吉影片的胶片最后成功捐赠给南京,除了陈旻老师的执着努力,邵先生也功不可没。
我很荣幸有机会参加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组织的前往美国寻找马吉影片档案资料的活动。在陈旻老师的极 力促成下,2019年4月,我和杨夏鸣、刘燕军一起前往美国,先后到耶鲁大学神学院、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和里士满大学图书馆以及美国国家档案馆收藏影片的资料部,查阅了有关马吉影片以及日本侵华和中国抗战等相关影视资料,拜访了“联合会”时任会长姜国镇和吴章铨先生,并一起观看了1991年“联合会”制作的“37分钟”版马吉影片。虽然没能直接带回该版本影片的胶片,但此次美国之行,我们搜集、复制了几乎所有不同版本的马吉影片。在美国搜集马吉影片的过程中,我们有一个微信工作群,群里除了我们团队三人,还有纪念馆时任馆长和陈旻老师。陈旻老师几乎每天都在密切关注我们工作的进展,一起商讨对策,这些在本书中都有十分生动的记录。现在回想起来,她的工作激情和执着精神,真令人感动!如果没有她的不断催促,我们专程赴美搜集马吉影片的计划可能也不会实施得如此之快,也许随着2020年初突如其来的疫情,赴美寻找马吉影片之行就付诸东流了。
新闻学与历史学相通。记者出身的陈旻老师在报道南京大屠杀相关题材时,总是能够独辟蹊径,发现常人不太关注的线索,并能够动用一切社会资源,深度挖掘细节,以成一家之言。从新闻学角度来看,本书是一部新闻纪实报道的杰作;从历史学角度而言,亦是一部学术史研究的佳作;我拜读之后,获益匪浅。
首先,它填补了学界研究的空白。20世纪80年代,日本发生修改教科书事件之后,海外华侨华人在世界范围内成立了许多民间组织,他们通过组织各种活动联合起来追究日本战争责任,发起对日索赔,持续开展“保钓行动”,组成女性国际战犯法庭,对日军性暴力进 行审判。随着时间推移,诸如唐德刚、吴天威、杨觉勇等著名学者相继离世,一大批运动领袖也已进入耄耋之年,亟须有人能够通过访谈方式留下海外华侨华人维护抗战史实的历史。陈旻老师以寻找马吉影片为线索,通过采访“联合会”一些创始人和重要骨干成员,查阅了大量第一手文献资料,较为全面地梳理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联合会”维护南京大屠杀事实的历史,填补了学术界研究的空白,对推动海外华侨华人维护抗战史实活动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其次,它挖掘了“联合会”维护抗战史实重要活动的生动细节。本书以寻找马吉影片为切入点,第一次较为全面地介绍了美国“联合会”在海外揭露日本侵华史罪行的各项活动,如邵子平先生千里追寻,最后却在家门口发现马吉影片的神奇过程。又如作者采访了姜国镇和纪录片《马吉的证言》导演王正方,较为详细地揭示了《马吉的证言》和《奉天皇之命》纪录片制作的因缘和艰辛;还有当年作为一名留美学生的林立一次性捐款2.5万美元的壮举,以及邵子平先生发现在支票上少看一个“0”后的万分惊喜。1991年和1992年,“联合会”筹措了35万美元,依据“37分钟”版马吉影片,先后拍摄、编制了历史文献纪录片《马吉的证言》和《奉天皇之命》,在全美各大社区和大学巡回放映了近百场,并在日本多家电视台放映,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书中揭示了全球各界人士全身心投入爱国活动和踊跃捐款的感人故事,读来让人心潮澎湃、热血沸腾。
“37分钟”版马吉影片新增画面
最后,它引领了学术史研究写作的新范式。作者作为香港大公文汇传媒集团资深记者,发表过数百万字的新闻纪实报道作品,特别是围绕马吉影片在《大公报》和《文汇报》上进行了系列深度专题报道,在新闻界有很大的知名度。本书突破了以往以文献研究为主的传统范式,转而以历史事件活动为载体,采访了“联合会”二十余位重要当事人,获得了大量丰富而珍贵的第一手素材,并运用历史学考据法,追求客观真相,彰显了海外华侨华人满腔的爱国热忱。全书情节生动,文字流畅,妙笔生花,引人入胜。
陈旻老师在书中说:“凡是能做成事的人,必须具备异于常人的执着。”诚哉是言!历史从未离开,迟早都会被人记住和书写。
谨以此向所有致力于还原抗日战争历史真相的人们致敬!
张连红
2023年7月于南京仙林
(本文作者:张连红,历史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记忆与国际和平研究院研究员。现任南京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兼任中国教育部历史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社科基金抗日战争专项工程学术委员会委员、江苏省中国近现代史学会会长、南京侵华日军受害者援助协会会长等)
编辑/韩世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