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博物馆里,一种交汇 正在带来一片丰饶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11-27 17:00

◎河森堡(科普作家,代表作《进击的智人》)

这些年,博物馆发生了一些变化,它不再仅仅是关于文物的地方,有时也成为了新技术的试验场,这是非常酷的一件事。

有幅名画,叫《戴珍珠耳环的少女》,在全球家喻户晓,但很多人不知道,这个名字其实是个误会。此画的原件陈列于荷兰莫瑞泰斯美术馆,之前有位名叫文森特的天体物理学教授去现场参观时,看着看着就觉得这画不对劲。或许是这位教授平时的研究涉及不少光学问题,他就觉得从材质表面的反射形式来看,这少女耳坠上挂的不像是珍珠,而更像是某种金属。这位教授发文表达了自己的怀疑后,其他专家也参与到讨论中来。

珠宝和水产领域的人士表示,此画创作于1665年,当时还没有人工养殖的珍珠,而画中的耳坠从尺寸上来看,其为天然珍珠的可能性微乎其微。还有人查阅了档案,发现此画的原作者维米尔根本就没给这幅画起过名,《戴珍珠耳环的少女》这个名字,是在1995年的一次展出前,由策展人员想出来的。所以,这个家喻户晓的名字,实则为后人的附会,历史中从来就没有证据表明那少女耳坠上挂的是珍珠。

后来,莫瑞泰斯美术馆官方也回应了此事,他们表示,那耳坠上的确实不像是珍珠,很可能是刷了清漆的玻璃珠,或者干脆就是维米尔凭空想象出来的。

这件事有趣,也引发了我的思考,为什么这个误会能在全球传播几十年呢?我想,其中一个原因,在于长久以来我们表现文物的技术还不够好,当这幅画以印刷品或数字图片的方式传播时,多多少少都会因为像素,白平衡,光影,透视,以及印染颜料等问题,造成原始信息的丢失扭曲。也许此画刚成名时,世界其他地方就有人看出了疑点,但他们可能只是耸了耸肩说:“也许原作看起来并不是这样的吧。”于是就放弃了怀疑和追问,去忙别的事了。这才使得多年来,那个误会一直藏在少女耳下的微光之中。

好在,后来有技术团队为这幅名画又拍了一张新照片,这张新照片清晰到了荒谬的地步。当你在显示器上不断将其放大时,画面表层隐隐如发丝般细腻的裂隙变得大如沟壑,而颜料涂抹不匀时堆积的细小颗粒也看得一清二楚,之前人眼本不可能察觉的细节全部映在眼前,像之前那样的误会就有更多的机会澄清了。这不禁让我感慨,过去,旧技术还曾给文博知识的传播造成阻碍,而现在,新技术带来的则是前所未有的助力。

今天,各种新技术在博物馆中纷纷涌现,比如,上海自然博物馆和一家科技企业联手,以严肃的学术研究为基础,靠空间计算AIGC能力,复现了白鳍豚和猛犸象等已灭绝物种的生活景象。在少女耳坠被讹传为珍珠的那个时代,这还完全属于科幻小说的情节。

博物馆这个概念真的在变,它不仅有旧时代的古物,还有次世代的技术。这种古代和未来的对冲,时常会给我一种澎湃感,就仿佛大洋中冷暖洋流的交汇。众所周知,这种交汇无论是在自然层面还是在文化层面,带来的都将是一片丰饶。

编辑/韩世容

相关阅读
新知|大脑为什么会被《戴珍珠耳环的少女》所吸引?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10-15
科普老师变身“卡尔”博士 孩子们在博物馆里探索汽车魅力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9-20
艺术|《阿维尼翁的少女》:一幅改变艺术历史的绘画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8-16
“叙利亚古代文物精品展”在广东省博物馆开幕
中国新闻网 2023-07-21
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展出第四批故宫博物院珍宝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3-04-07
史上规模最大的维米尔展开幕,平淡无奇的女子在他笔下如蒙娜丽莎一般美丽
上观新闻 2023-03-18
荷兰展出AI版名画《戴珍珠耳环的少女》,引发争议
环球时报 2023-03-14
视窗 | 西安:博物馆里度新春
新华社 2023-01-27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