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一刷短剧就上头,一点链接就买买买,被忽悠旅游,一不留神还整了套房……对,没错,这说的就是咱爸妈。最近不少年轻人都在吐槽:自己躲过的“电子鸦片”和网购欺诈,却都被沉迷网络的父母全盘接收。一次次的善后让他们不胜其烦,想跟长辈们说,沟通又出现了障碍。即日起北京青年报半两财经推出《年轻人的烦恼》系列报道,从青年视角探讨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中老年人生活的改变,以及“我们到底该怎么办”。
在北京工作的崔先生近日最烦心的事就是母亲沉迷于刷网络短剧,不仅花了近万元解锁剧集,而且性情大变。北京青年报记者发现,不少中老年题材短剧在第三方平台短剧数据榜单中显示了较高热度。与此同时,中老年短剧市场的监管,仍存在着一些漏洞。“老年人沉迷短剧”已成为不少年轻人担心的社会问题。
父母的短剧
“现在正被妈妈外放的霸总虐恋言情短剧折磨”,“我妈睡着了手机还在播放短剧”,“爸爸看短剧已经花了三四万了”,“我妈说,虽然演的不是特别好,但就是很想看”,“老人充钱看短剧,看上瘾了”……在社交平台上,不少用户都在吐槽父母看短剧的行为。
在被问及有关于父母观看的短剧内容时,市民吴女士表示父亲所观看的短剧,在她看来就是“最普通的爽文”。剧情以主角遭受困境开始,以主角得以翻身后对曾经施加恶意的人进行反击结束。也有网友将父母观看的短剧评价为“有点癫”、“情节很迷”,剧情则为“穿越到古代,却有试管婴儿”、“明明是现代人,又会武功法术”等等。
北青报记者发现,这些中老年短剧以“抓马”“反转”的情节设置为主,其内容也呈现同质化,如实现阶层的跨升、对曾经欺负自己的人进行反击、收获事业和爱情的成功等等。
在一些人的刻板印象中,短剧作为“霸总玛丽苏”的重灾区,多以女性用户为主,然而男性中老年受众也是观看和消费的主力。除了“嫁入豪门霸总”的“女频”短剧外,也有不少“男频”短剧,即以满足男性在观看中的情感体验为主设置剧情的短剧。
“在短剧推送过程中,专业的人士或公司将负责引流工作。他们通过分析不同目标群体的兴趣偏好,将不同剧的情节片段精准推送给潜在观众,以提高短剧的曝光度和观看率”,天使投资人、资深人工智能专家郭涛向北青报记者表示,“这种策略是数字营销的一部分,旨在提升用户体验的同时,也增加短剧的商业价值。但短剧引流过程应合规,避免使用恶意手段或误导消费者”。
子女的烦恼
不少子女反映,短剧内容影响了父母的情绪甚至是性格。有网友表示,母亲的性格和蔼,但是沉迷短剧后,她开始不自觉地对现实生活中的小事表达不满。大声外放短剧、吃饭时观看短剧、长时间观看手机带来的健康问题,已成为部分家庭矛盾的导火索。
除了对家庭关系的影响,记者在部分平台看到,许多子女称自己的父母在短剧上花费了不少钱财,少则四五百,多则数万元。如何避免父母无意中付费或者沉迷短剧无限花费,成为了很多年轻人关心的问题。
受访者王女士表示,父亲已经在一年半的时间内,充值了大约3.5万元的短剧。她本想维权,但是父亲作为成年人,也是自愿付钱的,很难像未成年人一样进行维权,只能不了了之。经过此事后,父亲确实也不再购买付费短剧,只观看免费短剧。然而,新的问题出现了,父亲开始从免费短剧中出现的广告链接购买产品,商品的类型从生活用品到保健品应有尽有。
目前短剧的付费分为多种形式,通常观众可以免费观看几集剧情,但是在剧情走向更为紧张刺激的时刻,便需要付费观看。北青报记者看到,知名短剧平台充值界面上显示,充值或购买的服务为虚拟商品,一旦购买即生效,不予任何形式的退款或变现。
郭涛向北青报记者表示,部分短视频平台存在利用算法向老年人推送微短剧,并以各种方式诱导开通自动支付、免密支付或自动跳转支付的行为。比如,以极低的价格诱导老年人继续观看,使他们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开启相关支付功能,按集扣费并自动播放下一集。
繁琐的维权
吴女士说,她的父亲已经在短剧上花费了一千多元。她称,父亲曾一天支出二百多元以购买短剧。为了观看短剧,父亲多次向她要钱。“钱花的太快了”,她查看账单才发现父亲多次为短剧平台付费。在她展示的账单中,扣费来自不同的平台。吴女士曾在父亲付费的小程序上投诉。但是她发现,由于支付平台和商家过多,充的钱也无法通用,维权有困难。
受访者提供的付费截图
在寻找解决途径的过程中,她还发现,不少付费短剧并没有备案号。其实,在平台上投放的短剧,需要明确提供备案号。短剧的报备、上架及后续盈利都有一套程序,包括内容审核、版权确认、收益分配等,这些程序受到相关法律法规和平台规定的监管。
不过,也有一些子女在维权中获得了部分赔偿。一位得到退款的网友和记者分享了自己的经历。她称,家中老人已经为短剧花费了近万元,支付的金额从最初的八、九元到几十元,涵盖了57个不同的短剧小程序。她一个一个地点击订单申请退款,并声称这笔消费为“欺骗诱导老人”,最终获得了近半数的退款。为了防止老人观看短剧上瘾,在不知不觉中付款,她说根本的办法是“不要让老人的手机关联银行卡”。但是,她也知道,老人观看短剧的原因还是太无聊了,要让老人做点其他的事情转移注意力。
一位自称为从事短剧投流的业内人士表示,短剧的充值面板分有不同的档次,高消费后会被平台定义为“优质用户”,后续将被推送更贵的面板。郭涛向北青报记者说明,这种情况的确存在,并且从商业逻辑上是合理的。只不过,从用户体验和公平性角度看,这种行为确实会引发争议。为此,他表示平台需要平衡商业利益和用户体验,以确保透明公正。同时,用户也应有权选择是否接收此类推送信息。
防沉迷如何“适老化”?
今年6月,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下发《关于微短剧备案最新工作提示》,要求对微短剧实行“分类分层审核”,未经审核且备案的微短剧不得上网传播。还有网络平台发布打击违规微短剧的公告,表示将鼓励和推广优质微短剧,持续对含有不良价值观导向、违反公序良俗、低俗“擦边”等违规内容的微短剧,以及相关违规账号进行治理。
据此前媒体报道,中老年短剧《27岁霸总爱上45岁保洁阿姨》、《五十岁的我怀了二十岁霸总的孩子》、《保洁老妈无极归来》等,也被集体下架。北青报记者发现,备受关注的《闪婚老伴是豪门》也在相关短剧小程序下架。
短剧《闪婚老伴是豪门》已下架
其实早在2022年,全国人大代表柯云峰就提出过建立短视频老年人“防沉迷”系统。“建议设置短视频老年人防沉迷模式”的话题也在微博引发热议。有专家表示,对于老人沉迷网络的现象不能一禁了之。全联并购公会信用管理委员会专家安光勇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子女可以与父母共同分享相关的游戏、购物、新闻等内容,或者共享一个账号,进行相关的保护,避免一味地否定其行为。北京市知识产权库专家、投资人董新蕊表示,“更多的是要开发有利于老年人健康的视频,开发防止老年网络诈骗的软件。”
针对这个问题郭涛表示,相关法规要求保障消费者知情权与选择权,监管部门也会关注此类诱导消费行为,平台也会进行规范要求。但是,仍有个别不良现象存在,监管还需持续强化落实。
快评
用理解和耐心拂去老人心头孤独的阴霾
青年子女眼中,看待老年人沉迷手机短剧这一现象,往往充满了复杂的情感和责任感。他们或许感到担忧父母在虚拟世界中的沉溺,也可能因为自身工作忙碌而无法给予足够的陪伴而感到愧疚。
面对这一情况,青年群体应当用温情来化解。子女可以试着更多地理解父母的行为背后所代表的需求。老年人沉迷手机短剧可能是因为他们在其中找到了一种寻找安慰和娱乐的方式,尤其是在孤独感较重的情况下。因此,青年子女可以试着从父母的角度出发,换位思考,体会和理解他们内心的孤独和需求。
子女可以积极增加与父母的互动和陪伴时间。尽管生活节奏快,工作繁忙,但通过合理规划时间,安排一些家庭活动或者简单的交流,可以让父母感受到被重视和关爱,减少他们对手机短剧的依赖。一次轻松的散步、一段真诚的聊天、一道共同烹饪的美食,将是连接亲情的纽带,减少老年人对手机短剧的依赖,让心灵更贴近、更明亮。
同样,青年子女也可以鼓励父母参与一些社交活动和兴趣组,拓展他们的社交圈子,丰富生活内容,邂逅生命中的另一种色彩。这样不仅可以减少他们对手机短剧的依赖,还可以让他们找到更多有意义和快乐的生活方式。
最重要的是,青年子女需要多关心父母的心理健康和幸福感,给予更多的理解和支持。通过耐心的沟通和关怀,帮助父母渐渐减少对手机短剧的依赖,重新找回生活中的乐趣和意义,共同享受亲情和温暖的家庭氛围。(文/池海波)
本文作者(除署名外)/北京青年报记者 温婧 实习生 张靖曼
编辑/田野
【版权声明】本文著作权(含信息网络传播权)归属北京青年报社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