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贷”问题再现,难点究竟在哪?
南方都市报 2024-07-22 13:31

近日,南都湾财社记者调查采访发现,有受访者反映,自己曾在大学期间借了网贷,滚雪球般的“以贷养贷”让他越借越多,直到毕业工作才一次结清。

虽然相关监管部门先后在2017年和2021年出台相关通知,清除不良“校园贷”,禁止贷款公司向大学生发放互联网消费贷款。许多网贷平台此后也的确不再向大学生放款。但问题在于,大部分网贷平台难以对学生身份进行识别。为此,南都湾财社就如何能杜绝大学生网贷及满足大学生合理的信贷需求提出“三问”。

如何识别学生身份?

一问:网贷平台如何识别是否为学生用户?

在南都湾财社接触的曾有“校园贷”经历的受访者中,有受访者是因为想买新手机、新电脑借贷,有受访者是因为生活费不够借贷,但几乎所有受访者都表示自己曾陷入“以贷养贷”的模式,借的钱如滚雪球般越来越大。

为杜绝“校园贷”乱象,监管早已出手,先后在2017年和2021年出台相关通知。其中,原中国银监会等三部门2017年联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校园贷规范管理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2017年《通知》”)要求整治乱象,暂停网贷机构开展校园网贷业务。

2021年3月,原中国银保监会等五部委又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大学生互联网消费贷款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2021年《通知》”),明确规定小额贷款公司不得向大学生发放互联网消费贷款。

业内人士表示,2021年的《通知》对行业来说是一个“节点”,许多网贷平台已不再向大学生放款。

但要甄别用户的身份、判断风险等级,网贷平台的依据主要是用户的年龄、性别、征信情况等授权信息。一家持牌互联网金融公司人士张俊(化名)向南都湾财社记者表示,这也是市场上大多数网贷平台采取的手段,“对识别为在校学生的客户,我们公司严格遵守监管规定,不做营销触达,明确禁止放款。”

但仍可能存在“漏网之鱼”。在南都湾财社记者的采访中,受访者陈杰(化名)就是在2021年《通知》后在网贷平台上借到款的,当时他仍是一名大四在校生。网贷平台方回应记者称,2021年《通知》出台后,有一段时间是过渡期,可能会有风控未能识别出身份的个别学生用户。

受访业内人士指出,难点在于,鲜少有互联网金融平台能接入权威的学籍数据库。如何有效识别用户是否为在校大学生,某种程度上是整个互联网金融行业共同面临的一个难题。“作为公司方,我们没有权限去查用户的学籍信息。”在助贷机构从业的周蕊(化名)表示。

“平台一般也不想介入学生客群,因为合规成本很高,大家都在努力规避学生用户。凡能识别出为学生身份或疑似学生身份的客户,我们会直接拒绝放款。但问题在于,我们对客群的职业身份识别能力相对有限。”张俊坦言。

签“非学生承诺”有用吗?

二问:签署“非学生承诺”是有效手段吗?

网贷平台想规避学生客群,于是想方法设置门槛。一般来说,18岁到22岁是上大学的年龄,但也有高中毕业就参加工作,或就读三年制大专院校的群体。以年龄段为划分界限,大部分互联网金融平台会对23岁(含)以下的借款人设置更严格的审核流程。

比如,张俊所在的互联网金融公司对23岁(含)以下的年轻客群设置了更为严格的身份核验流程,需借款人手动点击确认“非学生承诺”选项才能进入核审放款环节。公司目前在技术层面上进行迭代,弹窗变得更严格,需要借款人手动滑动阅读条款,且速度不能过快。

“非学生承诺函”,这是受访业内人士均提及的核审身份流程重要的一环。北京权佑律师事务所执行主任林丽鸿向南都湾财社记者表示,网贷平台是借款合同的提供方,需要尽提示义务。“勾选‘非学生承诺’选项相较于把‘非学生承诺’体现在借款合同中是更加合理的,也能避免因未尽到提示义务而影响格式合同效力。”林丽鸿说。

但由借款人主动签署或勾选的“非学生承诺函”,真的能有效将学生用户拦截在网贷平台外吗?以上述受访者陈杰的经历为例,网贷平台向记者核实,陈杰在借款前已经签署了“非学生承诺函”,事实上他当时仍是大学生身份,平台并未进一步确认这份“非学生承诺函”的真假。

素喜智研高级研究员苏筱芮长期关注消费金融领域,她认为,审核借款人身份是放贷机构的风控环节之一,而网贷平台增加非学生承诺的签署页面,严格来说不能算是有效风控手段,“某种程度上说更像是一种免责声明,并不能判断贷款申请人是否具有大学生身份。”苏筱芮表示。

招联首席研究员、复旦大学金融研究院兼职研究员董希淼也表示,让借款人签署“非学生承诺函”的识别手段作用十分有限。“一方面,想借钱的大学生主观上没有如实告知的意愿;另一方面,想把钱贷出去的平台也没有严格审核的积极性。这种识别手段相当于没有。”

苏筱芮指出,在消费金融市场中,金融机构应该持续强化自主风控能力,不得把风控环节外包。此外,在互联网助贷模式逐步深化的背景下,助贷机构应当符合“断直连”相关监管要求,将借款人的信息通过规范方式传输给金融机构,由金融机构承担风控的主体责任。

该如何合理信贷?

三问:大学生合理信贷如何“堵偏门、开正门”?

网贷平台如何识别出学生用户身份成为焦点问题。苏筱芮指出,准确识别大学生身份是各机构制定贷款准入及风控策略的重要内容,应围绕机构的此类需求开展行业层面的信用信息合作,例如可考虑与持有个人征信牌照的机构专门对接此类信息,或是通过正规数据交易所等渠道推动学历信息合规共享。

中国企业资本联盟副理事长柏文喜接受南都湾财社记者采访时表示,在尚未接入权威学籍库前,网贷平台可以考虑从技术层面突破局限,“比如,可以利用AI技术对借款人的行为模式、消费习惯等进行分析,以识别潜在的学生用户。”

也有受访专家指出,直接以年龄作为借贷门槛可以解决部分问题。“以持牌消费金融机构为例,他们会在实际操作中以年龄为门槛,对大学毕业年纪、即23周岁(含)以下的借款人‘一刀切’,不予提供信贷服务。”苏筱芮说。

当前,部分平台仍存在网贷乱象,违规校园贷有可能隐蔽抬头,比如部分助贷平台通过APP、小程序等渠道,为无牌放贷机构引流。“助贷平台是消费金融市场的重要参与主体,一些熟悉流量运营的助贷平台,能够在金融营销宣传环节中率先触达金融消费者。”苏筱芮表示,在实践中,由于助贷平台拥有流量话语权,或由一家助贷平台对接多达几十家持牌机构,助贷平台所受的约束较弱,存在一定的监管真空。

不过,苏筱芮也表示,此类违规引流近期正经历整顿,主要通过规范应用市场来封堵违规APP。从近年来监管对助贷模式的规范动作来看,在此类合作模式中,持牌金融机构需要承担主体管理责任。

为满足大学生合理消费信贷需求,除了“堵偏门”,还要“开正门”。实际上,相关监管部门在2021年《通知》中就提出,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可开发针对性、差异化的互联网消费信贷产品,遵循小额、短期、风险可控的原则,严格限制同一借款人贷款余额和大学生互联网消费贷款总业务规模,加强产品营销管理,严格大学生资质审核,提高资产质量。

董希淼指出,教育行政部门、各高校及学生父母,要正视大学生在学习、培训、求职等过程中合理的金融消费需求,理解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进入校园开展活动,并提供必要的协助。“堵不如疏、疏不如引,支持金融机构向大学生提供合适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满足他们的合理消费需求,用‘良币’驱逐‘劣币’,‘校园贷’乱象才可能得以根治。”

对大学生而言,也要提高自身的金融素养,树立正确消费观念。柏文喜建议,需加强教育大学生理性消费,避免盲目跟风和过度消费;引导大学生学习基本的财务规划知识,培养良好的储蓄和投资习惯。同时,要加强对大学生的金融知识教育,让他们了解信贷的风险和责任。

文/彭乐怡

编辑/倪家宁

相关阅读
银保监会:全面叫停新设网络小贷机构
成都商报 2022-10-13
莫让非法信贷污染校园
经济日报 2022-09-08
助贷变天?
北京商报 2021-07-12
互金公司年报速览:轻资本助贷增长快速,网贷清退进展如何
澎湃新闻 2021-04-06
让大学生远离不良“校园贷”
法治日报 2021-04-06
校园贷“堵偏门” 机构开好“正门”满足合理信贷需求
上海证券报 2021-03-22
15楼财经 | 北京银保监局风险提示:莫让不良校园贷“贷”走青春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1-03-18
监管发文严禁小贷、非持牌机构对大学生放贷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1-03-18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