猩红热“又热了” 儿科医生提醒:规范洗手,科学佩戴口罩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5-31 18:30

5月22日,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布提醒:发热、咽痛、皮疹,小心猩红热,5月24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也发布提醒:猩红热进入高发季。官方媒体频频报道的猩红热,今年似乎来势汹汹,它究竟是何方神圣?有什么临床表现?可怕吗?如何预防?让我们一探究竟。

什么是猩红热?

猩红热是由A族β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冬春季节多发,以发热、咽痛、皮疹、疹退后脱屑为主要表现。临床分为普通型、脓毒型、中毒型、外科型或产科型。本病多见于学龄前及学龄儿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

猩红热是怎么传染的?

患儿和无症状带菌者是最主要的传染源。主要通过鼻咽部分泌物飞沫传播和接触被病原菌污染的玩具、物品、手、食物等间接经口传播,还可通过受损的皮肤感染。

哪些人容易被感染?

人群普遍易感,多见于3岁以上的儿童,托幼儿童和小学生为主要发病人群,3岁以下的儿童少见。感染后可获得血清型特异性抗菌免疫力及特异性抗毒素,如再次感染同型链球菌,可不再得病。婴儿可通过胎盘获得被动免疫。

猩红热有什么临床表现?

发热:是本病的首发症状。发热多为中度发热,也可高达39℃~40℃。体温上升期患儿可能会出现畏寒、寒颤、精神差等表现。

咽痛:是本病的常见症状之一。具体表现为咽痛、吞咽痛,咽部充血,扁桃体充血、肿大,扁桃体腺窝可见黄白色脓性分泌物。

皮疹:是本病的显著特点。猩红热出疹的时间跟病其他疾病是有区别的,大多发热后24小时内出现皮疹。典型的皮疹为在皮肤上充血的基础上有弥漫性的猩红色的丘疹,压之褪色,伴有痒感。还有一种皮疹,皮疹隆起如寒冷时所起的“鸡皮疙瘩”状,摸着比较粗糙,像摸砂纸一样。

草莓舌、杨梅舌:病初患儿舌苔白厚,舌乳头红肿,呈点状凸起,鲜红色,像草莓似的,故称为"草莓舌"。2~3天后白苔开始消失,舌面光滑呈牛肉色,味蕾仍然比较明显,故称为"杨梅舌"。

帕氏线:部分患儿的腋下、肘窝、腹股沟等皮肤褶皱处,皮疹密集,颜色较为深红,间或有出血点,呈线状。

口周苍白圈:部分患儿面部皮肤充血潮红,但无皮疹,口鼻周围充血不明显,相比之下显得发白,仿佛一个环形,故称为"口周苍白圈"。

皮肤脱屑:一周左右皮疹消退,然后出现皮肤脱屑,皮疹密集处尤为明显,躯干表现为米糠样脱屑,皮疹严重的话,手掌、足底可出现膜状脱皮,就一层一层掉皮。脱屑后不会留疤。

猩红热并发症有哪些?

1、感染直接蔓延侵袭邻近组织器官  如颌下、颈部淋巴腺炎、鼻窦炎、中耳炎、乳突炎、咽后壁脓肿及支气管炎、肺炎等。

2、细菌通过血行传播  引起败血症及迁徙性病灶,如脑膜炎、骨髓炎、化脓性关节炎及心内膜炎。

3、非化脓性并发症  非化脓性炎症与变态反应有关,主要有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风湿热、反应性关节炎,一般发生于链球菌感染后2~3周左右。

猩红热应该做什么检查?

猩红热患儿,应该完善血常规、CRP检查,有条件的可以进一步查链球菌核酸检测、快速A组链球菌抗原检测、咽部分泌物细菌培养、抗链球菌溶血素O(简称抗链O,ASO)。患猩红热后的一月内,定期监测尿常规、心电图。

猩红热应该和哪些疾病相鉴别?

川崎病:川崎病可有发热、杨梅舌、皮疹、指趾端脱皮,血常规白细胞高、CRP高,但与猩红热不同,川崎病好发于3岁以下儿童,高热5天以上,患儿有球结膜充血、唇干红皲裂、淋巴结肿大,抗生素治疗无效,心脏彩超可有冠脉扩张或冠脉瘤。

麻疹:皮疹为斑丘疹,疹间皮肤正常,咽充血不如猩红热明显,无扁桃体渗出,无杨梅舌,发热3~4才出皮疹,可见麻疹黏膜斑。

药疹:药疹也可有猩红热样皮疹,有用药史,感染中毒症状轻,无咽扁桃体及杨梅舌等表现,停药后症状减轻,抗生素治疗无效。

猩红热如何治疗?

猩红热的治疗目的是控制感染,消除症状,预防合并症。迄今为止,A族链球菌对青霉素仍然敏感,故首选抗生素为青霉素,疗程10天。青霉素过敏者可以选用第1、2带头孢,疗程7~10天。如果疗程不足,链球菌可能会激发后期的一些免疫反应。比如肾小球肾炎、风湿热,这些跟它早期是不是有足疗程、彻底的抗菌药物治疗是密切相关的,疗程足够了是可以预防这些并发症的发生的。

猩红热可怕吗?

猩红热并不可怕,大多为普通型,病情较轻,预后良好,少数患儿有加重的可能。抗菌药物早期使用、剂量足量、疗程足够,一般不会合并肾小球肾炎、风湿热等严重并发症。

猩红热有传染性吗?需要隔离吗?

猩红热是我国法定的乙类传染病,有传染性,需要隔离,猩红热患儿应隔离至症状消失,咽拭子培养阴性或治疗之日起不少于7天。密切接触者需检疫1周,必要时可口服青霉素或头孢菌素类药物预防。

如何预防猩红热?

目前为止,猩红热尚无有效疫苗,所以控制传染源是最有效的预防措施。

做好个人卫生,勤洗手、注意室内通风换气,流行期间注意戴口罩,避免前往人员密集、通风不良的公共场所。幼儿园的玩具、物品勤消毒。保持良好的呼吸道卫生习惯,咳嗽或打喷嚏时,用上臂或纸巾、毛巾等遮住口鼻,咳嗽或打喷嚏后洗手。当家长带患儿去医院就诊时,要做好患儿自身的防护,比如戴口罩,避免把细菌传染给其他人,也避免交叉感染。学校、托幼机构等集体单位中出现猩红热病例时,患儿应居家休息,不带病上班、上课,减少细菌的传播。

文/顺义妇儿医院儿科:刘宗文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