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媒体时代,我们更应懂得“珍惜羽毛”
海明评说
2024-05-15
+ 关注

“挥泪斩马谡”的故事,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马谡“失街亭”,让蜀军陷入战略被动。在《三国演义》中,马谡是诸葛亮的爱将,两人同属一个共同体(阵营),马谡犯了不可饶恕的错误,将整个共同体(蜀军)陷入危机,不论诸葛亮如何爱护这位战将,也不得不问罪于他。

按照中国传统的章回小说叙事逻辑,诸葛亮完全可以给马谡一个戴罪立功的机会。在这个大是大非的问题上,诸葛亮有点“吝啬”军中规矩,选择了优先爱护蜀军的“羽毛”。的确,一个共同体的名誉毁了,有形的财富再多也就失去了意义。

此前,针对三名校外人员的举报事宜,南开大学经调查后,对三名被举报的教师分别给予解聘、记过处分和诫勉谈话处理。

在这起事件中,被举报者看似纯属个人的过失,经过社交媒体的发酵,却将整个学校绑到了网络舆论这个道德的审判台上,让数万师生有苦难言。被举报的三名老师,过失似乎不亚于当年“失街亭”的马谡;校方爱惜自己的羽毛,就得重复“斩马谡”的故事。即便如此,也难以真正消除学校遭受的负面舆论。

每所高校都可以被看作一个声誉共同体,所有的师生都是这个共同体中的一员。在社交媒体时代,每个人都是自己所在声誉共同体的代言人。一个人的问题,足以将整个声誉共同体推向舆论漩涡。假如声誉共同体的成员不懂得“爱惜自己羽毛”,个人一时的任性,可能让所有人陷入舆论风波之中。如果说“一枝独秀不是春”,一个人的过失却足以“坏了一锅汤”。遇到这类声誉危机,从事件中反省自身,懂得声誉共同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道理,比片面的抱怨和责怪更有价值。

在社交媒体上,有的网友指责举报者也有问题。法治社会,如果三名受害者通过司法途径将施事者告上法庭,也许对三名老师的惩罚更为严重。她们选择网络举报而放弃诉讼,让公众失去了一次接受普法教育的机会。批评者反问举报者的动机,这样的指责并无多大意义。举报是一种简捷的复仇,社交媒体时代,再没有比网络举报更能“复仇”的手段了。只要寥寥数语,再附上相关的证据,就足以将一个人“押上”舆论场的“道德法庭”,掀起一场声势浩大的网络道德审判。

当越来越多的人习惯于网络舆论审判,举报的“复仇”意味自然浓厚。面对这样的复仇行为,所有的声誉共同体都应引起高度重视。当代社会,没有哪个共同体或个人享受舆论审判的豁免权。举报者联合网民发起的舆论监督,愈发提醒声誉共同体成员,所有人务必爱惜自己的羽毛,只有每一根羽毛都洁净无瑕,共同体才配享受人敬重的社会声誉。做不到这一点,嗔怪举报者自己也该反思,实在于事无补。

在汉语中,“羽毛”有“名誉”“声誉”的意思。在现实生活中,爱惜自己的羽毛可谓人之天性。也就是说,人天然地具有不同程度的荣誉感。真正的荣誉感是给自己立规矩,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规则意识始终在提醒自己要每日三省吾身。不过,大多数人明知荣誉的重要性,也在尝试将这样的意识引入工作和生活,却未必抵挡得住外部的诱惑。在这种情况下,就面临着“羽毛悖论”的尴尬境地。所谓“羽毛悖论”,就是一方面意识到个人名誉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却招架不了形形色色的诱惑。在“羽毛悖论”面前,不少人用“下不为例”给自己的坏规矩找借口。在互联网出现前,这样的例外准则也许可以避免丑事的外扬,现在,侥幸反而变成一种幼稚病,患有这种“病”的早晚要被送到举报(复仇)的“救护车”上,没有脱身的机会。也许,这就是“下不为例”的代价。

个人的羽毛尚且如此难以呵护,由多数人组成的声誉共同体,要爱惜共同体的“羽毛”,又该何其难也!共同体的社会影响力不同,越是声名显赫的共同体,羽毛越是漂亮也就越是容易被玷污。高校,显然就是这样的共同体之一,社会给予的崇高职业荣誉需要全体师生集体珍惜——珍惜意味着言行的节制,节制要求共同体成员善于自爱,通过自我获得社会的尊重。

我们无法杜绝个体的不节制,但可以通过内部的惩罚促使共同体成员意识到个人的羽毛就是共同体的羽毛,一个人的过失将让共同体成员集体经受舆论的道德审判。然而,远不是每个人都肯被“陪绑”,甚至因为自己的无辜陪绑而愤愤不平。在南开大学教师被举报事件中,一度出现替数万名师生校友抱打不平的言论,结果一石激起千层浪,因为共同体某个成员的不节制,再度引发舆情。显然,这是不了解舆论规律导致的情绪激动,为爱惜羽毛而爱惜羽毛,可惜选错了时间节点。

羽毛好看,却最经不起灰尘的玷污;声誉脆弱,经不起自己的折腾。爱惜自己的羽毛,也就是爱惜所有人的羽毛,不去欺人,自然就少了受欺的可能。与其做舆论场的“可怜之人”,不如做个恪守原则的人,让原则成为我们羽毛(声誉)的保护神。

文/刘海明(重庆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图源/视觉中国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