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专家四次赴非援布 帮非洲兄弟“端牢饭碗”
华西都市报 2024-04-09 14:08

4月8日晚,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的《〈感动中国〉2023年度人物盛典》在央视综合频道播出。老科学家俞鸿儒、特教老师刘玲琍、社区干部孟二梅、泳坛名将张雨霏、水稻专家杨华德、老艺术家牛犇、友谊使者穆言灵、大国工匠张连钢、视障歌唱演员萧凯恩和蓝天卫士空军航空兵某团飞行二大队获得“感动中国2023年度人物”荣誉。其中,杨华德来自四川内江。

4月8日,非洲布隆迪时间早晨5点,中国援布隆迪高级农业专家组组长杨华德早早起床,一个小时后就开始工作——检查指导示范中心种子基地的花期调节工作。打开当天的行程计划,工作安排到了傍晚6点。忙碌、充实,这是他的工作常态。

杨华德是内江人,现任内江市威远县农业科技服务中心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2013年10月,他被选为援非高级农业专家。从2015年至今,作为第三批中国援布隆迪高级农业专家组组长,他带领农业专家组成员,为当地实现粮食安全、农民减贫增收、农业可持续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杨华德也因此获得2023年度“感动中国人物”荣誉,成为继“马班邮路”的忠诚信使王顺友、“5·12”汶川特大地震小英雄林浩之后,又一位上榜的四川人。

讲述学农初衷

农技员帮家里实现水稻丰收

北京时间4月8日下午1点30分,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联系上远在布隆迪的杨华德时,他正在基地忙碌。听说记者来自家乡内江,他爽快地将普通话切换成了四川话。

1964年,杨华德出生于内江隆昌市双凤镇一个乡村,父母都是农民。他还记得,上世纪70年代,村里的水稻产量很低,当时的隆昌县农业局派了一个农技员到村里驻点,解决水稻生产中的问题。在农技员的指导下,当年村里的水稻产量实现了翻番。

杨华德家里存放稻谷的柜子,往年收获的粮食只装得到柜子的一半,但那一年,柜子被装满了,粮食还有剩余。这件事让他萌生了学农的想法。

因为家境贫穷,初中时,杨华德辍学一年。但在校长的鼓励下,第二年他重返校园,之后一路高歌猛进,并最终考上了研究生。“当我看到布隆迪的孩子挨饿失学时,感同身受,真心想帮帮他们。”用杨华德的话来说,因为自己淋过雨,所以也想为别人撑伞。

解决产量问题

推广新品种改良栽培技术

布隆迪位于非洲中东部,总人口1200多万,可用耕地面积只有130多万公顷,90%的人口是农民,属于典型的农业国。由于基础设施薄弱、农业技术落后等,布隆迪的农产品不能自给自足,长期面临粮食安全的问题。

2015年10月,杨华德第一次赴非援布。初到布隆迪,专家组调研后发现,在布隆迪山区沼泽地,1公顷水稻平均产量只有1.8吨,即使是在平原地区,1公顷水稻产量也只有2.8吨。同时因为缺乏效益,当地很多土地都荒芜着。

2016年4月,专家组在当地试种了7个中国杂交水稻品种。其中,超级稻“Y两优900”每公顷最高产量达到13.86吨,不仅打破了布隆迪水稻高产纪录,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当地的潜力:水稻收获前后引来周边大量民众参观,在当地引起轰动。

除了超级稻,专家组还在当地推广了四川杂交水稻品种——“川香优506”。该品种品质优、抗性好、产量高,每公顷产量可达9-10吨。

“我们不仅解决了品种问题,还解决了他们栽培技术方面的问题,包括旱育秧、科学施肥、规范化栽培、抗稻瘟病等。”杨华德总结道。

培养本土专家

学生致富后带领村民脱贫

专家组深知“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于是在提高水稻产量的同时,还将工作重点放在了对当地农民的技术培训上。

杨华德和记者分享了两个学生的故事,一个名叫恩达伊克基,另一个名叫艾力斯特。

2016年,杨华德在调研过程中认识了义务当翻译的恩达伊克基。见这个90后小伙子聪慧好学,杨华德将其选定为第一个青年农民带头人,随组学技术、学管理,提高水稻种植技术和综合能力。之后,恩达伊克基通过技术致富,建了砖房,娶了媳妇,并作为当地技术负责人配合中国农业专家组带领示范村村民全体脱贫。为了感谢杨华德,恩达伊克基将第一个孩子的中间名字取为Yang。

相比恩达伊克基,艾力斯特的家境更加贫寒。在杨华德的带领下,艾力斯特掌握了杂交水稻种植技术,并通过勤学苦干,两年内解决了全家的吃饭问题,还修建了新房,失学的兄弟姐妹也回到了校园。从2020年开始,艾力斯特被专家组派驻布隆迪锡比托克省驻点,指导该省杂交水稻发展。像这样的本土农业技术骨干,专家组一共培养了70位。

申请延迟退休

第四次赴非继续完成目标

按照政策,专家组成员每年都可以回国休假,但是援布8年多,杨华德只回国了4次。2018年3月-2021年9月,因为疫情和工作原因,他3年多未回家,甚至还缺席了儿子的婚礼。

回想起8年多的援布经历,杨华德坦言有苦也有累,生活中需要克服饮食不适应、卫生条件差、疾病防控压力大等困难,工作中没有节假日和周末,大多数时间都在出差。

尽管如此,每到聘期结束时,杨华德仍一次次选择了留下来。他说,当看到在专家组的努力下,越来越多的布隆迪人能吃饱饭、上好学、住进砖房,他发自内心感到骄傲和喜悦。他是个完美主义者,做事总想尽善尽美,所以想留在布隆迪完成援助目标,帮助当地人解决粮食问题和脱贫问题,他也坚信,实现目标的日子不远了。

今年杨华德已60岁,本到了退休年龄,但他心系项目发展,提出申请延迟退休,第四次赴非援布。

对于获得“感动中国2023年度人物”荣誉,杨华德十分激动,他说:“我能当选,是国家对整个援非专家组工作的认可,成绩是台前幕后众多人员共同努力的结果。”

文/黄晓庆

编辑/倪家宁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