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探号丨北京AI反诈民警“小曹警官”亮相 他和“本体”线上、线下分工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4-05 18:26

    “陌生电话不轻信,未知链接不点击,转账汇款多核实……”走进位于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软件园二期的百度科技园,宣传屏上循环播放着防电诈短视频。视频中的反诈民警正是社区民警曹一可的“AI数字分身”——小曹警官。它不仅能快速扩大宣传范围,还可根据电诈发案变化特点,即时调整内容,开展精准宣传。

曹一可今年35岁,是海淀公安分局马连洼派出所中关村软件园二期社区民警。他管辖的中关村软件园二期,汇集多家国内外知名的互联网企业。作为这些科技大厂的社区民警,曹一可与时俱进,努力用新科技提升警务新效能。

2023年12月份,一次机缘巧合让曹一可接触到了辖区一家公司正在推广的“数字人”AI项目。

当前电信网络诈骗犯罪仍时有发生,“平时我们做反诈宣传,多数是召开宣讲会,发放宣传品,以及建立各类群组,通报电诈案例等等,如何在传统手段基础上进一步创新,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曹一可说,中关村软件园二期有多栋主体楼宇,每天潮汐人口10多万人,园区中有许多刚出校门的年轻人,缺乏社会经验,极易被电诈分子的话术蒙骗,对于这些流动性很强的年轻群体,要取得更好反诈宣传效果,必须采用他们喜闻乐见的形式。

深思熟虑后,曹一可打算通过“数字人”AI项目,探索尝试一种既快速又新颖的反诈新形式。

随后,曹一可学习了大量有关AI技术知识,并主动找到“数字人”AI项目负责人,推动想法变为现实。

“‘数字人’AI项目主要应用在金融领域,目前效果还不错,反诈宣传方面值得一试。”项目张姓负责人听了曹一可的想法后表示支持,“园区有了什么困难,曹警官总能第一时间赶到,没少帮我们解决忧心事、烦心事,这次为了园区安全,咱可不能掉链子。”

肢体动作、宣传文案、视频时长、播放位置……接下来的一个多月,曹一可与项目成员几乎天天坐在一起“头脑风暴”,打磨每一个具体细节。

“最终大家商定视频时长设置在1分钟左右,播放位置在餐厅、电梯间、行政服务部等员工必到之处的宣传屏上。”曹一可介绍,“时长太长容易让员工漏掉重点,太短又容易重点讲述不清,归根结底就是最大限度增加视频的曝光率、观看率、管事率。”

经过前期大量准备工作,2024年2月底,曹一可走进公司录制间,坐在绿幕背景前,开启了数字“小曹警官”AI视频的正式录制。3月4日,“小曹警官”的第一部AI反诈短视频在园区公共电子屏、各大公司内部宣传屏上实现首播。

“以往录制一部反诈宣传视频,往往需要耗时数天甚至数周,现在利用AI视频技术,大大缩短了时间,通过机器学习,即可还原真人的容貌、嘴型、表情和肢体动作,后仅需输入相关宣传文案就能迅速生成相应短视频。”曹一可说,诈骗分子的话术不断翻新,我们的反诈宣传就要以快制快,有了“数字人”AI技术,民警可实时根据电诈发案特点,即时调整内容,开展精准宣传,既保证了素材鲜活,也提高了内容可看性。

“看到努力成果,再大付出也值了。”第一天看到自己的AI反诈视频在各大公司播放时,曹一可很开心,他打趣道,“平时一家公司的反诈宣讲就要持续一整天,现在自己有了这么多‘AI分身’,随时可以同时开工。”

“这种宣传形式和新技术结合起来,同事们反响都不错,简洁有趣又直击要点,乘电梯的工夫儿就把反诈知识学到了。”小刘是某公司的一名新入职员工,他第一次看到播放的数字“小曹警官”反诈短视频时津津乐道。春节返工后,他曾收到一封冒充公司领取补贴的电子邮件,扫描邮件二维码时,发现需要填写个人身份证号和银行卡号,当即就想起了数字“小曹警官”的反诈宣传,断定这是一封电诈邮件,果断将邮件删除,并向身边同事进行了防电诈提示。

作为园区的第一位社区民警,身高1米88的曹一可,从建园之初反诈宣传完全靠腿和嘴,到现在利用AI技术,反诈宣传的速度也有了质的飞跃。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王浩雄
编辑/倪家宁
校对/李建良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