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生态好转,“长江三剑客”都能重现江湖吗?
武汉晚报 2024-03-26 13:37

3月17日,本报刊发《极度濒危物种鳤鱼现身府河》报道,引发社会关注和热议。不少网友提出疑问:“鳤”和刁子鱼长一样,为何那么少?既然鳤鱼已经现身,“长江三剑客”是不是都能重现江湖?25日,记者请教鱼类专家,回答读者关切。

“三剑客”中的“鳤”是不是就是刁子鱼?

鯮(zōng)、鳤(guǎn)、鳡(gǎn)这三种鱼同为长江中的掠食性鱼类,它们身材修长优美,被人们称为“长江三剑客”,现同为长江流域的明星鱼种。

看过此次在府河发现的鳤鱼的照片,不少网友认为和人们常吃的“刁子鱼”长得很像。

“实际上,还是有明显区别的。”曾担任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科研助理,多次参与中国科学院“大别山区生物多样性综合科学考察”、鄂东北鱼类科考的王新越介绍,常见的“刁子鱼”指的是各种鲌类。长江水域中常见的鲌主要有翘嘴鲌、达氏鲌(青稍)等。

翘嘴鲌生活于水体的中上层,体态侧扁。它也是凶猛的肉食性鱼类,主要食物为小鱼小虾、水生昆虫等。这种鱼的嘴型很有趣,它的口裂位置朝上,下颌向上翘起、与上颌齐平,这种口部位置被称为“上位”,形如“地包天”。这样的外形特征主要是方便自己伏击、偷袭在水面活动的小鱼或昆虫,往上一冲就能衔住猎物。

相较而言,鳤的身体相对细长,呈类似水管的圆柱形;其口部较小,口裂平直,位于头部前段,被称为端位口,嘴形与小孩子“嘟嘟嘴”有些类似,“光凭嘴型,就能区分刁子鱼和鳤”。

都属掠食性鱼类,为何“鳤”那么稀有?

“刁子鱼能够成为餐桌上一道美味风物,很大程度是因为它们繁殖力很强。”垂钓爱好者老徐介绍,这类鱼对繁殖环境的要求较低,在植被茂密的封闭湖泊池塘水库里都能繁殖。它们的产卵场多位于湖汊或者河湾的水草丛中,卵会黏附在水草上发育。更重要的是,翘嘴鲌作为一种经济鱼类,现已实现人工养殖。

相比而言,鳤鱼的繁殖就难上许多。“鳤鱼是江湖洄游性鱼类,它们在江河涨水过程中产漂流性鱼卵,鱼卵产出后随水漂流孵化,仔幼鱼在湖泊中育肥生长。”王新越说。

鱼类洄游指的是鱼类为了繁殖目的而迁徙的行为,通常发生在河流、湖泊或海洋之间。但一段时期里,受污水乱排、过度捕捞、挖砂采石等破坏生态环境行为的影响,鱼类洄游的过程变得异常困难。

其实,鳤鱼曾广泛分布于长江及其以南的江河湖泊中,同样是长江流域重要的经济鱼类之一。湖北省就是鳤的主产区之一。在20世纪时,湖北的渔场就已经有了人工繁殖记录。只是因为鳤鱼当时并不是主流的“经济鱼种”,所以这一成果也在日后被慢慢淡忘了。

因肉质鲜美,鳤鱼受到人们的追捧而招致过度捕捞,加上繁殖艰难,20世纪末,鳤鱼的野外种群大量衰退,很多产区已数十年无该物种的活动记录。因此,鳤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为极度濒危物种(CR),这种神秘的鱼类曾一度被认为区域性灭绝。

“这次在府河被发现,说明长江生态修复取得了成效,长江水生生物资源恢复向好。”王新越表示,长江大保护开启以来,长江中上游鱼类资源总量明显恢复,种群结构得到改善,珍稀、特有鱼类出现频率也有所增加。

比如,同为江湖洄游性鱼类的长江“四大家鱼”(青鱼、草鱼、鲢鱼、鳙鱼)每年5月至6月是它们的繁殖季节,其产卵需同时满足水温达到18℃以上和江河涨水两个条件。为此,三峡水库通过控制下泄流量,制造“人造洪峰”,以满足“四大家鱼”自然繁殖条件,促进长江中游渔业资源恢复。

对于鳤鱼来说,一旦有了适当的水流速度和水质条件,繁殖问题就会有所改善。王新越认为,只要人类对鳤鱼种群加以保护,江湖连通,让它们有机会进行江湖洄游,给它们提供洄游产卵繁殖的机会,它们的种群恢复速度应该比较快。

最神秘的还不是“鳤”,而是“鯮”

“长江三剑客”中,鳡鱼的数量相对稳定,特别是近年来有了一定增长。而作为“长江三剑客”中最为神秘的鯮已多年未见。

武汉知名科普博主、水生野生动物保护达人胡恺介绍,鯮的模式标本就是150多年前从汉口鱼市收集到的。

1871年,荷兰博物学家Pieter Bleeker(彼得·布莱克尔)依据2件从汉口鱼市收集的鯮标本展开研究,并于1873年将鯮的拉丁名定为“Luciobrama macrocephalus”。

鯮,作为一种性情凶猛的大型掠食性鱼类,曾经广泛分布于长江以及珠江等华中华南各水系,越南也有分布记录。鯮的种群在20世纪下半叶开始急速衰退,到21世纪初时基本绝迹。前些年的科考调查中,也未能发现鯮的确切存在记录,目前还没有新的官方记录报告。

“长江鱼类资源的保护和恢复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但也是一个重要的使命。”专家表示,鉴于鯮的历史分布比较广泛,或许在一些极其狭窄的区域还有残存个体。在长江十年禁渔和长江大保护的大背景下,长江流域生态恢复仍需一定时间,各种珍稀鱼类的种群数量才能逐渐回升,更多奇迹有望再次发生。 

文/金文兵 李雨欣

编辑/倪家宁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