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大楼盘“挑灯夜售”,苏州楼市回暖
证券时报网 2024-03-18 10:35

GDP连续4年稳居“2万亿俱乐部”,A股上市公司数量位居全国第5位,有着“中国最强地级市”美誉的苏州,经济活力持续领跑长三角。

在“金三银四”传统销售旺季到来之际,作为江苏唯一的千万级人口城市,苏州的房地产市场迎来复苏迹象。更有房地产开发商发文称,“苏州楼市回暖迅速,整个市场呈现一片火热态势。”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实地探访发现,当地不少楼盘都进入“挑灯夜售”模式。多位销售人员表示近期接访量明显提升。

从去年9月份以来,苏州先后打出全面放开限购、降房贷利率、放开第三套房限贷等政策“组合拳”,购房政策迎来前所未有的宽松时刻,这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苏州楼市回暖。

不过,克而瑞苏常区域总经理、克而瑞苏州房产测评首席分析师戈文问表示,相比于去年3月的小阳春效应凸显,当前苏州新房和二手房成交数据还未呈明显提升。“我们判断这一轮市场热度回归,要明显晚于往年的同时,力度也会偏弱。”

“金三银四”到来,各大楼盘“挑灯夜售”

3月16日晚上7点多,位于苏州市相城区的新楼盘建发檀府,售楼处依旧灯火通明,时不时还有访客前来参观。一位售楼员忍不住发朋友圈感慨,“又是停不下来的一天。”

建发檀府主打洋房及别墅产品,是刚需人群重点关注的楼盘之一。“我们从去年12月开始续客,到现在差不多有3000组来访。”这位售楼员向证券时报记者表示,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下,这样的来访量已经属于比较好的水平了。

“相城区的楼市可以说是竞争红海,楼盘比较多,具体销售情况也因楼盘而异,一些偏远的楼盘就不好卖。”据其介绍,该楼盘毛坯洋房的售价在2.1万元至2.3万元区间,“这个价格的性价比算是比较高的,周边装修过的二手洋房,之前卖到2.5万元至2.6万元,现在降下来也就是在2.3万元—2.4万元。”

同样紧邻虎丘湿地公园,与建发檀府相距仅2.2公里,是新楼盘浅隐林泉项目所在地。浅隐林泉位于活力岛板块,主要销售高层及小高层产品,近半年销量位居苏州前列。就在最近,该楼盘推出的“暖春购房节”在房产中介的朋友圈中热传:平层88㎡和99㎡特惠房源,价格约175万元至215万元不等;复式102㎡和112㎡特惠房源,价格约185万元至230万元不等。上述价格对于刚需人群来说,具有较高的吸引力。

“我们浅隐林泉分三期开发,一共有1900套左右,其中一期500多套去化率达到80%,现在每周客户来访量大概在500组到600组,同比去年是有所提升的。”浅隐林泉销售主管邢晴晴向证券时报记者表示,如今赶上“金三银四”的小阳春,浅隐林泉近半年在贝壳网热度一直位居前三名,“而且销量还不错,近半年也有单月破百的好成绩。”

位于活力岛核心区的河畔雅苑小区,晚间仍有看房者前来。售楼员提供的一份报价显示,一套建筑面积为125.53㎡的住宅,原来单价为2.76万元/㎡,总价为354.5万元。优惠后单价为2.29万元/㎡,总价为294.23万元。

在中国铁建花语云萃小区营销中心,三五成群的看房者,在沙盘前和样板房内穿梭。“我们目前也推出了活动,上周五和周末,平均每天到访量在150组左右。”销售人员表示,售楼处工作日基本忙到晚上8点左右,双休日则是要忙到晚上10点左右。

证券时报记者连日来走访注意到,来访量提升成为广大售楼员的共识。“挑灯夜售”更是成为苏州各大楼盘的“标配”。更有房地产开发商发文称,“苏州楼市回暖迅速,整个市场呈现一片火热态势。”

热度逐步回归,专家预计力度偏弱

苏州楼市是否真的已经呈现“火热态势”?克而瑞苏州房产测评监测的楼盘来访情况显示,春节后两周,主流楼盘来访数据呈明显增长,认购数据也有所增加。

值得重点关注的是,3月苏州市区将迎来多个楼盘首开或者加推。据不完全统计,3月苏州多个核心区的纯新盘有入市计划,包括新区狮山金茂府、姑苏区保利姑苏瑧悦、园区天誉东方等,再加上苏州各区域一些处于续销期的热门楼盘3月也多有上新计划。

“可以预见,3月房企推盘积极性还是相对较高的,叠加信贷政策的优化,相信可以抢收一批首改、再改客群。”戈文问同时表示,从刚性购房需求来看,春节前后积压的需求一般都会在3月释放,加上上学、结婚等刚性购房需求,叠加当前苏州刚需购房支持力度非常强,“综合来看,相信3月苏州楼市肯定会有热度回归。”

不过戈文问同时强调,这种热度回归只是相对于前两个月而言。相比于去年3月的小阳春效应凸显,当前苏州新房和二手房成交数据还未呈明显提升。“我们判断这一轮市场热度回归,要明显晚于往年的同时,力度也会偏弱。”

往年三四月份,二手房市场都会迎来复苏,有房产中介也表示近期看房的人多起来了,不过大部分是“看得多买的少”,多数购房者还处在观望状态。

从数据端来看,今年3月1日至3月8日,苏州市区二手房共成交了886套,同比减少42%。

“近期苏州二手房的带看量、咨询量确实在增加,但市场活跃度提升得并没有大家预料的那么快。”戈文问直言,“市场情绪到成交数据的传递是有过程的。”

今年1月,苏州市区二手房成交套数为5233套,同比增加了31.4%,戈文问表示,“得益于去年以来苏州购房政策的持续优化放松,加上价格方面的下跌,二手房在今年1月的表现不错,成交量是近三年同期新高。”

今年2月,苏州市区二手房成交量2358套,环比减少54.9%,同比减少44.2%。对此戈文问分析,2月受春节假期返乡和出游潮的影响,市场表现较为平淡,整体上拖了1—2月总的成交量的后腿。

综合来看,今年1—2月,苏州市区二手房的总成交套数为7591套,比去年同期减少了620套,同比减少了8%,处在同比微降的态势。但是和新房的成交量相比,二手房的韧性仍旧好于新房。“今年1月和2月苏州新房共成交了3378套,二手房的成交量是新房的2.25倍。也就是说,成交约2套二手房,才会卖掉1套新房,二手房主要是刚需客户购买得多,苏州楼市的刚需购买力需求向二手房倾斜严重。”戈文问表示。

苏州打出政策“组合拳”

作为“中国最强地级市”,苏州的经济活力持续领跑长三角城市,GDP连续4年稳居“2万亿俱乐部”,高居江苏榜首。截至2023年年底,苏州A股上市企业数量达到217家,位居全国第5位。苏州近日公布的常住人口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末,苏州的常住人口为1295.80万人,比2022年末增加了4.74万人,常住人口规模继续保持全省第一,也是江苏省唯一的千万级人口城市。

从去年9月份以来,苏州打出全面放开限购、降房贷利率、放开第三套房限贷等政策“组合拳”,购房政策迎来前所未有的宽松时刻。

2023年9月11日,苏州市政府印发《关于促进全市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的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其中提到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优先保障和解决更多刚需住房需求人群,新市民、青年人、新就业人群、常住人口购房与本地户籍居民家庭适用同等政策;满足改善性住房需求,对于购买120平方米及以上商品住房不再进行购房资格审核;个人首套房“认房不认贷”。

对于购房者而言,上述政策最直接的影响就是:购买120平方米以下的商品住房,非本地户籍享受本地户籍待遇,无需社保和个税。据克而瑞苏州监测报告,彼时,非苏州户籍120平方米以下可购买3套,120平方米以上不限购;苏州户籍,120平方米以下可购买3套,120平方米以上不限购。

2023年12月4日,苏州宣布实施“卖旧买新”购房契税补贴,凡是2023年1月1日以来在苏州大市范围内出售自有住房,并在2023年12月1日至2024年12月31日期间购买新房的,都可以分层次享受购房契税补贴,最高可享受100%购房契税补贴。

今年1月26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召开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部署会。会议明确表示,要坚持因城施策、精准施策、一城一策,用好政策工具箱,充分赋予城市房地产调控自主权,各城市可以因地制宜调整房地产政策。

1月30日,苏州全面取消限购的消息引发广泛关注。当时苏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工作人员表示,购买新房、二手房不做购房资格审核,新房限售政策仍为两年。苏州市房产交易中心工作人员也表示,“从今天开始,不再审查套数,也不看购房资格。”易居研究院研究总监严跃进表示,“不做购房资格审核,其实就是完全放松了购房资格。”

2月20日,中国人民银行公布新一轮LPR报价,5年期以上LPR为3.95%,下调25个基点。此次降息后,房贷利率也将下调25个基点。在此背景下,江苏多地迎来房贷利率历史最低,苏州首套房贷款利率由4.0%下调至3.75%。

苏州的楼市新政“组合拳”仍未打完。

今年2月份,苏州公积金中心与市中级人民法院联合出台《苏州市住房公积金个人住房贷款购买法拍房业务的实施细则》,意味着在苏州购买法拍房也可以享受低息公积金贷款。紧接着在3月7日,苏州发布《关于住房公积金支持房票安置、住房“以旧换新”的通知》,成为全国首个推出房票安置可用公积金贷款的城市。

从执行认房不认贷开始,苏州陆续大幅度放松限购、放宽首套房贷认定标准、提高公积金贷款额度,并推出了以旧换新契税补贴、房票安置等一系列组合政策。这些政策能否在未来持续推动房地产市场回暖,仍需要进一步观察。

编辑/张郁唯

相关阅读
楼市回暖信号涌现 热点地区集中晒成绩单
中国证券报 2024-11-13
深圳楼市持续回暖趋势明显
深圳商报 2024-07-22
苏州打造一站式“房产超市”选购平台
江苏经济报 2024-07-01
“最强地级市”周末出手!苏州全面取消住房限购、公积金利率最低2.35%⋯⋯
每日经济新闻 2024-06-03
郑州楼市有所回暖 二手房热度高于新房市场
证券时报网 2024-03-18
以价换量效果明显,苏州上半年二手房成交同比增长近七成
界面新闻 2023-07-09
多城二手房成交回暖,业内预计趋势有望延续
第一财经 2022-10-12
苏州楼市走访:上海外溢需求仍有承接力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2-10-12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