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我比世界晚熟》坦述20年换19份工作背后,一个内向者步入社会的内心风暴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2-18 14:00

2024年1月,胡安焉自我剖析之作《我比世界晚熟》,由胡杨文化策划于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出版。

胡安焉,2023年度热门人物,凭借《我在北京送快递》获新京报年度纪实写作者、豆瓣年度图书No.1、豆瓣年度作者、三联行读图书奖文学类中文原创年度图书、QQ阅年度十大非虚构好书,被南方周末、澎湃、界面文化、GQ、看理想、单读等多家媒体持续热议。

在新书中,胡安焉打开了快递员标签之外更为深刻、广阔的自身。他从1999年步入社会的第一份工作开始讲起,讲述了20年打工生涯的经历和见闻,那些年他既为别人打过工,也自己做过生意,还曾和合伙人前往越南寻找商机;开过实体店、做过电商、摆过地摊,而他的文艺经历,在漫画社创作、在地下通道里卖唱、在黑蓝文学论坛坚持写作、骑一辆单车长途旅行、在大理躺平…… 也从另一个视角见证了千禧年到今日中国经济发展的多种样态,读者可感受到时代轰鸣下,一个普通青年尝试生存中的境遇与选择。

《我比世界晚熟》一书最平常也是最独特的一点是,它几乎写尽了一个普通青年在人之为人的过程中不得不“社会化”的种种挣扎细节。

正如新书自序,如果前作《我在北京送快递》是围绕“发生了什么”展开,新作《我比世界晚熟》则是去追问“为什么?”

胡安焉坦诚总结自身精神成长史,也剖析了过往经历里自己与人相处,职场生意场中的精神内耗:敏感软弱、惯于逃避、道德洁癖、讨好型人格,在意外界的评价,不喜欢竞争和冲突,不想卷入复杂的人际关系,不愿意虚假处世,不知道怎样为自己争取利益——胡安焉在为人处事和职场中的迷茫与挣扎,无疑让每个内向者、打工人深深共鸣。

“晚熟”的人不是渴望熟,而是拒绝被“催熟”,保持纯净的底色。他发问,“我不明白,他们怎么从一个学生摇身一变成了成人?”他反思,“我对得失的在乎不如我想讨好人的冲动那么强烈。”“我故意去吃亏,以证明自己的无私和表里如一,可我实际上不喜欢吃亏。”他回忆,“那顿饭吃得十足虚伪,大家只是说些虚假的场面话。”最终,书写成为他的生命之光,他说,“假如不是借助写作,我大概很难有机会对自己做出那么全面和深入的检视——当写作对我具有了这种意义,它就已经不再是一种被动的逃避,而是主动的‘成为’——成为那个更完善的自己。”

这部书稿的写作早在2021-2022年,缘自疫情时期胡安焉待业在家。黑蓝文学创始人陈卫牵头组织黑蓝的作者们轮值公众号的专栏写作。胡安焉一直有写小说的抱负,但逐渐接受外部反馈和建议,尝试从自身出发,锚向远处。“在我性格、能力和经历等的独特结合形式中,我相信肯定会有一些内容,是从未被人如此生动和清晰地记录过的,我希望这是这部作品的价值所在。”

胡杨文化出版人何崇吉当初决定签下书稿,是想通过该书的出版探讨这样一份独特的人生样本,20年换19份工作,在绝大多数人有清醒意识要为自己谋求和规划种种现实条件时,一个没有那么清晰规划的人生会怎样?彼时任何人都还难以预料《我在北京送快递》在2023年的爆火现象和普遍共鸣。

正如《人物》杂志在采访胡安焉中所点出的,年轻人面临的选择更少,出路更窄,竞争更激烈,评价体系更单一……当大多数人忙着考公考研考编,追求更加稳妥可控的生活时,胡安焉提供了一个新的样本,突然跳出来问:一个人,能否拒绝成为「社会期待的样子」和「自己讨厌的人」?

而胡安焉曾经那些有始无终的职业经历,恰恰揭示了 “这是一个不愿被规训和异化的人,为了保全自我,保全「人之为人」的部分,不断逃离的生活实验。他在和外界的碰撞中,在阅读和写作的托举中,廓清自己,也建立了属于自己的评价体系和内心秩序。”

最先读完《我比世界晚熟》全稿的读者有着这样的感触:“作为一个敏感、内向的人,他遭遇的问题与不适是每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都经历和感受过的,而他极端诚实的剖析又将这些细微的毛刺放大到前所未有的清晰,迫使我们跟着他一同反思,最终直面自己。这样的坦诚在现如今的书写中是如此罕见。”

胡安焉新作《我比世界晚熟》是一部关于“我怎么变成了今天的我”的自传,借助这个诚实的人剖析拧巴的自己,像一面镜子能让每个人看清我们经历过什么、想要的是什么。胡安焉梳理和剖析一个普通的“我”是如何被时代、社会、文化和某些观念所影响和塑造的尝试,必然也会在每个读者心中掘出更丰富广阔的内容。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