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里过大年 龙元素唱主角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2-14 10:30

存古记今的博物馆,亦是珍藏年味儿和年文化的宝库。甲辰龙年春节期间,为全力满足市民游客春节假日文化生活需求,本市多家博物馆开展“博物馆里过大年”系列活动,推出多项展览和文化活动。北京青年报记者了解到,本市博物馆能开尽开,包括故宫博物院、国家博物馆、首都博物馆等热门博物馆在内的100余家博物馆向社会开放。在展览和文化活动方面,全市博物馆结合节日特点和本馆特色,共推出各类展览和活动215项。

春节期间,北京多家博物馆挖掘馆藏资源,推出“十大新春主题展览”,充分突出农历龙年特色。例如,国家自然博物馆推出“龙行中华——甲辰龙年生肖文化联展”,中国邮政邮票博物馆推出“2024(甲辰)龙年生肖邮票展览”,景泰蓝艺术博物馆推出“‘龙的传人’非遗景泰蓝传承艺术展”,可让人充分感受龙年魅力。

此外,中国国家博物馆撷选200余件(套)馆藏文物,推出“龙肇新元——甲辰龙年新春文化展”;首都博物馆历经一年多改陈升级,在大年初一重张,以“岁华纪胜——老北京民俗展”传递老北京的经典年味,收藏于首都博物馆的金代铜坐龙,还现身北京广播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颐和园博物馆的“祥龙贺岁”特展,甄选云龙、团龙、蟠龙、穿花龙、海水龙、九龙等多种龙纹图案文物,让观众一饱眼福;中国铁道博物馆推出“龙文化与中国铁路”新春特展,本展以“龙号机车”为始点,系统展现铁路中的龙形象;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为12岁属龙的小朋友准备了锦鲤挂件、龙年纪念邮票等新春礼物。

最吸引观众的,是博物馆里含有“龙”元素的文物。北京民俗博物馆推出的“华夏龙图——北京民俗博物馆馆藏龙生肖文物展”,展出近40件套各个时代、不同质地、形态各异的龙元素文物。如宋代黄釉鱼龙变化龙形纹陶权,整器构思巧妙灵动,活灵活现,是件精美的民间器具,器物中的四爪龙头顶元宝,有招财、旺福、吉祥的寓意,而龙首鱼形,则象征“鱼龙变幻”;明代银錾刻赛龙舟摆件,器形由两部分组成,即银质龙舟与紫檀木镂雕底座,龙舟华丽壮观,舟头龙首高昂,龙角挺立,龙口大张,龙髯下垂,龙尾高翘,尽显生猛活脱,龙舟前后各插旗帜,其上布满人像,各有分工,有划手、舵手、鼓手和锣手,一幅激昂的龙舟竞渡呈现在观众眼前。

“福”字和春联是新春的符号,蕴含着传统书法的精妙美感,承载着人们对新年的美好祈愿。新春之际,为观众送上笔墨韵香的手写春联、福字是许多博物馆的“老传统”。春节期间,国家自然博物馆专门设立书法台案,淡淡的墨香弥漫在馆室中,观众可用毛笔书写福字、并留作纪念。

“寻龙之旅”是这个春节的“爆款”,许多博物馆都推出此项活动,观众根据龙年寻宝地图,在全馆文物中寻找到特定龙元素文物并拍照打卡,即有机会获赠特别奖品。广受欢迎的集章活动热度不减,北京考古遗址博物馆(金中都水关遗址馆区)在春节期间推出“文物里的龙纹系列印章”活动,金代铜坐龙、金代浮雕龙纹汉白玉石栏板、金代琉璃龙头垂兽、金代浮雕龙纹汉白玉角柱等文物形象,以印章形式出现,将独特的“龙年印象”留给观众。

亮点

琉璃大吻吸睛 游客争相打卡

四大主题展览亮相、十三档武会齐聚、两尊琉璃大吻“揽客”……甲辰龙年新春,北京民俗博物馆接连上演文化大戏,让公众充分感受到了700余年古建的独特魅力。

春节期间,“华夏龙图——北京民俗博物馆馆藏龙生肖文物展”“日月星转——北京民俗博物馆物说廿四节气特展”“冠佩从仪——馆藏银饰精品文物展”“器雅于礼——馆藏漆盒精品文物展”四大展览齐亮相。其中,“华夏龙图——北京民俗博物馆龙生肖文物展”在东岳宝殿与参观者见面,展览共展出馆藏近40件套各个时代、不同质地、形态各异的龙生肖题材文物,代表着各项中华民族传统工艺之精髓。

值得一提的是,北京民俗博物馆还陈列有两尊琉璃大吻,其体积较大,由数块琉璃件拼合而成,高度超过普通成年人,整体形象华丽而富有气势,大吻上的游龙形象引来众多游客与其合影留念。《中国建筑图解词典》记载,琉璃大吻也叫“琉璃正吻”,大吻主要用在皇家的宫殿建筑上,是位于建筑正脊两端的装饰件。

“开路打先锋,五虎紧跟行,门前摆设侠客木,中幡抖威风……神胆来蹲底,幡鼓齐动响太平!”这段顺口溜是“幡鼓齐动十三档”行香走会的顺序,也是第23届北京民俗文化节的重头戏。今年春节,十三档武会齐聚东岳庙,为观众带来精彩表演。

作为北京市级非遗的“幡鼓齐动十三档”,是今年北京民俗文化节(东岳庙庙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该项目作为春节期间特有的武会表演,突出传统京味庙会特色。北青报记者在现场看到,庙会开场的舞狮表演引来阵阵叫好声,大嘴“狮子”方头方脑、双目圆睁、憨态可掬、威武又可爱,演员持续与观众互动,现场掌声不断。有趣的是,演员尽可能贴近观众,让人抚摸狮头,让观众沉浸在喜悦之中。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崔毅飞
摄影/北京青年报记者 崔毅飞
编辑/毛羽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