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两会特别策划|十年疏整促探索治理路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1-18 11:05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抓好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推动城市管理手段、管理模式、管理理念创新,从数字化到智能化再到智慧化,让城市更聪明一些、更智慧一些,是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前景广阔。

——摘自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赴浙江考察时的重要讲话

城市治理能力的提升是疏整促一个重要成果。北京青年报记者梳理北京10年疏整促成果时发现,北京的城市治理更加场景化、专业化、集约化。

“城市会客厅”的出现让北京城市治理更加场景化。近年来,北京越来越多的城市公共空间被打造成市民和八方来客共享休闲时光的场所。在西城区,得益于 “白塔寺再生计划”,一栋有着老北京风格、之前用于办公的两层小楼经过改造,变成了白塔寺街坊们的公共会客厅;在昌平区,得益于“回天计划”,有着几百年历史的玉光寺被打造为寺锦·城市会客厅, 为辖区居民提供展览展示、会客议事、互动体验、休闲学习等服务,成为回龙观街道的形象展示平台、居民议事基地和文化生活聚场。城市会客厅的普及,使居民与居民之间、居民与社区之间的黏性越来越强,体现着北京城市治理的细化,使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的成色更足。

“城市家具”的建设让北京城市治理更加集约化。城市公共设施又被称为“城市家具”,包括护围栏设施、废物箱、行人导引类指示牌、公交车站设施(含站牌和候车亭)、邮政设施(含邮筒和报刊亭)、公用电话亭、自行车存车设施、座椅、活动式公共厕所等。从2014年起,全市陆续撤减公用电话亭;2017年开始,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员会开展提升整治计划,对长期闲置、废弃不用的公共设施陆续清理撤除;2020年,市城管委会同交通、交管、公安、规自、园林等部门发布《北京市城市道路多杆合一工作导则》和《北京市城市道路电力箱体三化设置要求》。当年,“多杆合一”及电力箱体“三化”改造在东城区崇雍大街、朝阳区CBD、海淀区中关村西区等20余条道路“多杆合一”建设,并对核心区100余处电力箱体开展“隐形化、小型化、景观化”治理。

海淀城市大脑、回天城市大脑等的升级建设,体现了北京城市管理能力更加专业。所谓城市大脑,通俗地说,就是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先进技术,为城市交通治理、环境保护、城市精细化管理、区域经济管理等构建一个后台系统,打通不同平台,推动城市数字化管理,最终让城市更“聪明”。

北青报记者还注意到,实际上,北京10年疏整促的治理路上,很多基层探索也为疏整促工作模式的成熟与定型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拆除违建方面,有怀柔区的庙城“六拆法”:2021年,怀柔区庙城镇以怀河庙城段沿线为突破口,拆除滨河社区南侧沿河违建,取缔高两河村河畔养殖小区,持续集中拆除37处沿河违章建筑,面积超2万平方米。拆违中,庙城镇政府及时总结拆违经验,制定六拆法,即统一标准拆、依法依规拆、公正公平拆、示范带头拆、严肃纪律拆、确保安全拆;在老旧小区治理方面,有昌平区昌盛模式“五式”工作法:昌盛园小区是昌平老城区最大的连片开放式老旧小区。在老旧小区治理更新中,昌盛园探索出“昌盛模式”,坚持先拆违建后提升,创新采取地毯式摸排、走亲式入户、闪电式修复等五式工作法,仅用61天拆除私搭乱建500余处,清除乱堆乱放、乱种乱养3000余处,私搭乱建得到彻底整治,2万余平方米公共空间连成一体;在区域性市场疏解方面,有朝阳区十八里店乡“三带四联”法,即组织带领、干部带动、党员带头;联合商会、联合群团、联合企业、联合群众,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及党员的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2017年,十八里店乡疏解低级次产业353万平方米,疏解成效显著。

马上就访

老百姓专属会客厅 糖罐儿台秤暖水瓶

地点:西城区宫门口东岔81号白塔寺会客厅

位于西城区宫门口东岔81号的一座有着老北京风格的两层小楼,两盏大红灯笼高高挂起,门上还挂着“白塔寺会客厅”的招牌,配上漆着红油漆的门和门框,传递着喜庆的气氛。门口立着的小黑板上,写着“旧事新梦 老城新生 会客厅的日子”几个大字。

走进会客厅,左手边是一个现代化、开放式的厨房,东家送来的醋,西家端来的酱,还有饼干桶、茶盘子摆在上面。厨房正对的是一个经营了60多年的供销社柜台,无论是玻璃柜台里码放的小玩具、雪花膏,还是台面上摆放的老台秤、玻璃糖罐儿,都能从你的记忆深处揪出一段美丽的乡愁来。再往里走,客厅里摆放着一张圆桌、两张方桌,还有几把椅子,桌子上放着暖水瓶,杯子里泡着高沫,活脱一间典型的老北京民居场景。而今上下两层120多平方米的屋子,成了街坊邻居最爱去的地方。做饭、会客、联谊,甚至连胡同里的小学生写作业都用上了。

北京青年报记者了解到,“会客厅”定期举办美食、电影、缝纫、手工等各种分享会,切磋厨艺、聚餐聊天、做手工……胡同里的人在这里参加各种活动,不亦乐乎,“以前上人家‘串门’觉得挤,现在真好,我们有了专属‘会客厅’!”

每秒运算2000万亿次 城市大脑场景多

地点:海淀区“城市大脑”智能运营指挥中心(IOCC)

从2018年海淀区启动城市大脑建设以来,该项目已经成为海淀区城市治理的特色模式,也为政府感知民意、解决民生问题提供了重要的数智底座。

在海淀“城市大脑”智能运营指挥中心(IOCC)可以看到,一块高5.8米、长19.2米的巨幅屏幕,可随时调取全区道路、建筑、城市部件、重点区域等的实时画面,一旦数据异常,即刻预警,通过数据分析、态势研判,给出处置建议。目前,其每一秒钟运算的次数达到2028万亿次,可以实时收集遍布全区的20余万个传感器的数据,以此构建了一张“时空地图”。城市大脑已建设接诉即办、重点车辆、大城管、气象监测、市容环卫等60余个城市治理应用场景,助力海淀地区城市治理能力现代化。

2023年6月,海淀城市大脑2.0阶段十大应用场景需求面向社会发布,通过采用最新的技术,继续扩容城市大脑感知城市脉动的“耳目”。对于现在蓬勃发展的大模型技术,海淀区正积极筹划,从基础设施建设、场景应用两个层面不断探索,目标是能实现针对任意主题,通过简单对话,将各类事件连接盘活,快速生成指标统计、数据对比,总结出市民最关注的事情,数分钟内给出处置建议。

记者观察

疏整促:实践中的破与立

不久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的总体要求。北京青年报记者注意到,北京10年疏整促的实践中,一直在探索“破”与“立”的关系。

“破”,就是破旧思维、旧机制、破堵点痛点、破陈规陋习,坚持以改革为动力;“立”,就是立发展理念、立工作框架、立制度标准。

在北京的疏整促实践中,“破”主要表现为一个“减”字:“减密度”,首都核心区旅游、商业、建筑、人口等四个方面明显降低。在核心区,钟鼓楼周边、三眼井片区等平房院落完成申请式退租4000余户,推动老城新貌再展芳华;“减违建”,2014年以来,全市累计拆除违法建设2亿平方米,退出一般制造和污染企业近超过3200家,疏解提升区域性专业市场和物流中心近1000个;“减污染”,十年来北京市实现了空气质量全面大幅度改善……即有序退出不符合首都功能和定位的产业,将数量“减下来”,才有空间实现“腾笼换鸟”、功能提升的加法,进而有效治理“大城市病”,实现资源的更优配置,优化提升首都核心功能。通过做减法,北京优化了城市规划和产业结构,减少了对自然生态的破坏和环境的污染,实现了减量发展和绿色发展;通过做减法,北京减少了低效用地、整治了违法建设,优化了城市空间布局,提高了城市整体效益。

在“减下来”的基础上,如何合理利用腾退疏解空间,北京在三个方面“立”起来。一是充分利用腾退疏解空间深挖便民织补,“立”起了便民。如腾退空间变身“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去年9月,位于丰台区的纪家庙社区便民服务中心开门营业,这家店就是由4200平方米旧厂房改造升级而成,不仅有蔬菜生鲜、主食厨房、鲜肉区等,还开设了美食城、服装百货区、老年人活动中心等,老百姓在家门口即可享受便民服务。据统计,2023年,北京利用疏解腾退空间,织补便民服务网点,建设了82个“一刻钟便民生活圈”。

二是从清退低效产业到建设高精尖产业园,“立”起了高端产业。作为大红门地区疏解腾退空间高效再利用的代表性项目,南中轴国际文化科技园就是其中之一,这里将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文化数字贸易和科技服务等业态集聚的新型园区。截至2023年南中轴国际文化科技园全面开园,落地企业150多家。

三是从简单的环境治理到街区微更新,“立”起了人居环境,不仅要好更要优。东城区内务部街自2017年以来,持续开展街巷治理,为了消除房屋安全隐患,封堵30处违规开墙打洞门面。面对垃圾分类“桶站选址难”等难题,内务部街推行“垃圾不落地+垃圾分类”的巡回收运模式,进一步改善整体人居环境。针对小区停车难问题,内务部街将紧邻东四南大街、位于干面胡同西口的平面停车场进行“平改立”改造,建起立体停车场。如今走进内务部街,青砖灰瓦间,胡同里看不见拥挤的汽车,路面宽敞整洁,处处和谐温馨。

在“破”与“立”的实践中,北京的10年疏整促逐渐谋定了思路、爬过了沟坎、打起了组合拳,北京,正在“大城之治”的道路上壮阔行进。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解丽 赵婷婷 武文娟 王薇 刘洋
摄影/北京青年报记者 魏彤 袁艺
编辑/彭小菲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