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兴区完成国家森林城市创建任务 营造出“花园式”城市景观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1-05 15:33

北京青年报记者1月5日获悉,通过五年创建,大兴区已完成国家森林城市创建任务,达到国家森林城市标准,并已顺利通过国家级验收。截至目前,大兴区林木覆盖率34.63%,城市绿化覆盖率46.05%,营造出“城在林中、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的“花园式”城市景观。

打造生态发展新格局

“创森”期间,结合北京百万亩造林绿化工程,大兴区立足高点定位,“大刀阔斧”造林,通过高标准实施重点生态工程,充分利用疏解腾退空间,最大限度布局城市森林,提升生态资源总量,建设万亩以上片林9处、千亩以上片林41处,打造出西南五环城市森林公园群。大兴区林木覆盖面积53.83万亩,勾勒出大兴全新森林版图。

同时,大兴区紧抓新机场建成通航的历史机遇,坚定国际标准、国门特色,高标准实施了新机场周边、“五纵两横”交通绿廊、永定河及永兴河水系绿廊等绿化项目,打造几何状、大尺度、大色块、集中连片、成带联网的生态景观2.34万亩,生态廊道持续贯通,“森林环抱机场”的美好愿景成为现实。

结合“疏整促”工程,大兴区“见缝插针”补绿,实施了公园建设、留白增绿、边角增绿、五边绿化和美丽乡村等生态建设工程。创森期间,实施揭网见绿3189.27公顷、播草种花3.8万亩;新增城市绿地67.69公顷、改造提升绿地16.04万平方米,持续拓展群众身边的绿色空间,形成了层次分明、种类丰富的绿化效果。

开创和谐共生新局面

大兴区持续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充分利用辖区河流、湿地资源,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以“保护生物多样性”作为重点建设标准,建成小黑垡湿地公园以及多处小微湿地。

“创森”期间,大兴区对现有平原生态林30万亩进行高质量养护管理,建立市级生态林养护管理综合示范区5处,完成林分结构调整5.8万亩,建成生物多样性保育小区46处,小微湿地71处,建设本杰士堆284个,人工鸟巢849个,昆虫旅馆157个,种植食源性蜜源性植物13万株,林下补植补种36.27万株,为野生动植物营造了健康稳定的自然生境。

随着生态格局不断优化,绿化成果不断增加,大兴区生态物种日益丰富,调查发现全区现有维管束植物414种,包括野生植物212种,其中,珍稀濒危植物8种、北京市重点保护野生植物3种。调查发现全区现有陆生野生动物31目78科331种,包括308种鸟类,15种哺乳动物,8种两栖爬行类动物,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64种。东方白鹳、黑鹳、遗鸥、乌雕、草原雕等各类珍稀野生动物接连在大兴区安家落户,森林城市创建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激发经济发展新动能

北青报记者了解到,大兴区融合皇家苑囿、田园农桑、泛永定河等多元文化内涵,发展了丰富的梨、桃、葡萄等林果产业资源以及朱顶红、月季等花卉产业模式。通过不断深耕本地特色生态产业,持续巩固园林绿化产业资源成果,激发生态产业新动能,让绿色福祉惠及民生。

大兴区全力打造“两带、百果、百园”产业布局,积极推进7个老北京水果示范基地建设。大兴区果树面积5.6万亩,种质资源约6000个品种,保护老梨树、老桑树资源5万余株,建立了全市第一家001号园林绿化专家工作站。大兴区林果产业年产值约5亿元,从业人员1.5万人,成为乡村振兴的战略抓手,为农民增收提供重要来源。

此外,大兴区全力打造绿色生态标杆,建成全国首个森林城市主题公园,为首都森林城市建设增添了新亮点,成为宣传中国森林城市理念、成效的新阵地。推动“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基地建设,融合开展线上、线下义务植树活动,大力普及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紧抓重要节日,多元化开展“春植、夏认、秋抚、冬防”义务植树全年尽责活动,全面推广多样尽责,造林绿化、抚育管护、自然保护等尽责形式,鼓励群众积极参与生态文化活动,为绿色共享打下坚实基础。

大兴区以镇街公园、村头公园、社区党群驿站为平台,根据社区、学校、家庭等不同群体,开展绿植养护,知识科普,插花艺术等各类活动,逐步形成全社会共建共享生态的良好局面,全区创建氛围日益浓厚。开展首都森林城镇、首都绿化美化花园式单位、首都绿化美化花园式社区、美丽庭院等多种创建活动,打造更多“美丽乡村最亮处,市民休闲好去处”。

大兴区通过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继承巩固与创新发展相结合,人文活动与大众互动相结合,文旅惠民与促进消费相结合,产业模式与现代互联网技术相结合,先后推出了梨花节、梨采摘节、葡萄文化节、月季文化节、桑葚文化节、西瓜节等一系列生态文化活动,打造出“梨花村”“金把黄”“年份梨”等特色“网红”,持续输出大兴花果文化,形成了“春看花发千树,夏至绿树如荫,秋摘满树佳果,冬赏雪压琼枝”的四季常游特色品牌。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王斌
编辑/彭小菲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