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届中国学术评价论坛在中国人民大学召开 围绕原创学术概念及示例展开研讨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12-17 21:30

12月17日,第七届中国学术评价论坛在中国人民大学文化大厦召开,论坛由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数字创新平台、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科技与社会研究中心、复旦大学国家智能评价与治理实验基地联合主办,《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复旦教育论坛》《甘肃社会科学》《科研管理》《情报资料工作》协办。

1702865172471664_s.png

此次论坛的主题为“哲学社会科学原创学术概念与自主知识体系建构”,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发布了《标准·方法·示例: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原创学术概念分析报告》,报告对原创学术概念进行了理论和实证分析,并以“别现代”“帝制农商社会”“反梯度”“公共阐释”“和合学”“科技审度论”“跨体系社会”“天下体系”“艺术公赏力”“致毁知识”(按概念音序排列不分先后)十个概念作为示例开展学术研讨。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复旦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多家单位的原创学术概念提出者、知名学术期刊主编、科研管理专家、各学科学者和相关媒体共约150人参加了会议。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林尚立教授出席论坛开幕式,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王轶教授主持开幕式。林尚立教授在致辞中谈到,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是使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屹立于世界哲学社会科学之林的必由之路。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来自于伟大的实践。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创造了一个崭新的国家、崭新的社会,正是人类文明历史上的伟大实践,为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他还指出,学术评价在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中具有引领性作用,有利于体现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学术自信和学术责任,是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一个基础性工程。构建标准统一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评价体系迫在眉睫。原创学术概念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了逻辑基点,本次论坛从“原创学术概念”视角展开梳理分析,意义重大且具有前瞻性。在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评价体系的过程当中,我们要有对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文化、中国历史和中国学术的自信,充分将马克思主义理论方法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提升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自主创新水平。中国人民大学将一如既往地支持书报资料中心“传播中国学术精品、服务中国知识创新”的探索,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提供服务平台。

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主任洪大用教授出席论坛并讲话,他首先肯定了第七届中国学术评价论坛成功举办的重要意义,认为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不仅发挥了重要的资料精选作用,还日益发挥着哲学社会科学评价的功能,并正在努力用科学的评价来引导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其次,他指出,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关键是要增强主体性,坚持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要传承弘扬中华民族创造的辉煌灿烂文化;要增强实践自觉,直面中国社会的巨变和实践创新,一定要走出书斋,走向田野,以实践为观照;要认识到中国文化强调的“美美与共”,促进世界各文明的交流互鉴;要增强前瞻性,坚定信心,面向未来,不断创造,引领新发展。最后,洪大用教授希望,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不断适应新时代、奋进新时代,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特色深化学术评价体系改革,创造出更好的学术品牌,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好的公共产品,作出更大贡献,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将一如既往积极支持哲学社会科学评价体系建设。

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主任徐拥军教授发布了《标准·方法·示例: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原创学术概念分析报告》。徐拥军教授在报告中提出,概念是哲学社会科学的基本单元,也是知识体系的基本单元,而原创学术概念是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基本要素。在给出“原创学术概念”定义的基础上,他指出判断原创学术概念要重点关注新术语、新内涵、新结论、新优势和新开拓五个特征。他还谈到,此次概念分析过程中发现,当前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论文存在关键词标注缺乏知识标引性、相同语义关键词表述不一、将创新观点提炼为新概念的能力有待加强、社会科学原创学术概念明显少于人文学科等问题,此外,此次遴选出的原创学术概念示例存在明显的跨学科特征且偏重文史哲领域,多数概念需要多年的长期积淀,学者提出概念时的平均年龄是49.7岁,但可喜的是这些概念的首发期刊均为中文期刊。最后,面向学者、期刊、科研管理部门和学术评价机构,他分别提出了关注和参与学术原创概念提炼和遴选工作的具体建议。

论坛的第二阶段是主旨报告,由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总编辑高自龙编审主持,共有三位专家作了报告。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阐释学高等研究院教授、中国编辑学会副会长李红岩教授在报告中谈到,原创性是推动学科发展和创新的核心要素,并提出了“原创”的五个基本内涵,认为其中意义最高的是思想理论上的“原创”。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党委书记、社长冀祥德研究员以《概念原创与过程耦合: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使命担当》为题作报告。他指出,能否拥有自主的知识体系、推进自主知识体系的创新与发展,关乎国家发展与文明兴衰,并认为学术出版应以优秀的学术出版成果推进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党组副书记、副院长杨伟国教授的报告提出,劳动科学的自主知识体系应以工作任务为基础,紧密结合实践需求和工作场景,提出具有原创性和实用性的理论和方法。

论坛第三阶段的专题报告,由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党委书记李红宇研究员主持,共有六位原创学术概念提出者作了报告。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阐释学高等研究院院长张江教授提出了“公共阐释”概念。张江教授在报告中谈到,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需要从民族思维特质、思想文化资源和汉语表达方式出发,不断提出和丰富发展原创学术概念。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荣誉一级教授刘大椿提出了“科技审度论”概念。刘大椿教授在报告中阐述了“科技审度论”的含义与现实意义,并指出该概念是中国科学哲学家对科学哲学新趋势作出的重要回应,为全面、深入地认识科学技术提供了一条恰当路径。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二级研究员刘益东提出了“致毁知识”概念。在报告中刘益东研究员分析到,科技风险治理日益受到重视,在西方主流的科技与经济发展模式下,致毁知识增长、扩散与应用是不可逆、不可阻止的,加快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更加迫切。

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主任王一川教授提出了“艺术公赏力”概念。王一川教授在报告中呼吁,要从中国自己的学术传统及其同其他学科的对话中提炼和研究中国艺术学问题,这是建设中国艺术学自主知识体系的一条可行之道。

上海师范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所所长王建疆教授提出了“别现代”概念。王建疆教授在报告中指出,“别现代”概念的发展历程超越了“走出去”和“发出中国声音”的诉求,是典型的在全球范围内宣讲中国故事的学术案例。

天津慧聪书院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郭凡生研究员提出了“反梯度”概念。郭凡生研究员的报告回顾了“反梯度”概念的诞生契机与近四十年“反梯度”在中国与世界、东西部等重要经济社会发展问题中的解释与指引作用。

复旦大学国家智能评价与治理实验基地副主任赵星教授为论坛作了总结发言,呼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继续关注原创学术概念遴选工作,携手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做出应有贡献。

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正在学术界如火如荼地推进,如何讲好“中国原创”故事,进而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是目前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领域的核心话题。本次论坛围绕“原创学术概念”遴选所进行的思想碰撞与方法研讨,将会引起学界对中国自主原创学术概念及其评价的进一步关注,进而对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产生积极影响。

相关阅读
中国人民大学等四所高校发布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学术成果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11-26
首届新时代高校社科管理创新发展论坛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11-20
教育部对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作出部署
新华社 2024-11-06
聚焦全面深化改革与中国式现代化 第二届“复兴论坛”在中国人民大学举办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7-20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数字创新平台“学术世界”发布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4-26
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主任洪大用已任中宣部副部长
澎湃新闻 2024-04-25
“立德树人与君子人格养成”学术研讨会议在中国人民大学召开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4-23
2023年度世英哲学奖颁奖典礼在北京大学举行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12-27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