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汉堡海事展迎中国展商强势回归,航运业会成中欧经贸新增长点吗?
​第一财经 2023-12-17 13:57

在中国此前宣布对法国、德国、荷兰、意大利、西班牙、马来西亚六国持普通护照人员试行单方面免签政策后,德国汉堡展览与会议公司的海事与技术展览部总监塞尔巴赫(Claus Ulrich Selbach)就火速带着他的团队来到中国。

“12月1日,我们知晓了这个政策后,马上订机票,12月4日就到了中国上海,”塞尔巴赫在上海接受第一财经采访时表示。此行,他马不停蹄地拜会中国在海事方面的企业与同行,为明年9月3~6日即将在德国汉堡市举办的汉堡国际海事展争揽更多中国展商。

始于1963年的德国汉堡国际海事展(SMM)每两年举办一次,已成功举办了26届,已成为当前全球规模最大、专业水平最高的船舶造船领域展览会。2022年的汉堡国际海事展已从疫情时期的线上回归线下。

作为首批中国对欧洲多国单方面免签政策的受益者之一,塞尔巴赫乐见中国的这一政策。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在12月5日的例行记者会上表示,根据国家移民管理局统计 ,12月1日至3日,相关国家人员入境数量持续上升,6国共有近1.8万人次入境中国,日均入境人次较11月30日增长39%。其中,有近7000人次是通过免签来华,占到6国入境总人次的39%,这充分表明单方面免签政策确实给6国民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便利。下一步,外交部将持续优化签证政策,积极创造有利条件,为畅通中外人员往来提供更多便利。

中欧之间还有哪些新的经贸增长点?(新华社图)

计划首次举办“中国日”

“2018年时中国的展商由180家,此后由于疫情关系,中国的展商数量急剧下降,”塞尔巴赫说道,“但是目前我们已感受到中国参展商的极大热情。”根据塞尔巴赫目前掌握的情况,预计2024年汉堡海事展将有180~200家中国展商参展,创历史新高,“这两天我已经拜会过中国船舶工业股份有限公司、中远造船工业公司等重要的中国造船企业。”

塞尔巴赫预计2024年的汉堡国际海事展将迎来56个国家和地区的2000家参展商、来自于120个国家和地区的4万名观众,“我们还有30个国家的展馆,其中已确认3个为中国馆。”

他告诉第一财经,46家中国企业已经确认以独立展台参展,其中包括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海德威科技集团和青岛双瑞海洋环境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等,“2018年的时候,中国参展商的展台面积约为1800平米,现在已经达到3000平米,应该还会增加。”

“很高兴看到中国参展商强势回归,”塞尔巴赫说道。他介绍说,2024年汉堡国际海事展将特别关注海事能源变革和数字化转型。“去碳技术已经存在,希望海事展成为平台,让技术的采购方等通过这个平台充分交流。”塞尔巴赫说道,“中国是最大的造船国,也是全球最大的船东国。全球去碳化的进程需要中国支持。”

同时,塞尔巴赫还表示,展会还将关注人工智能(AI)、氢能等热门议题,“这是市场发展的趋势,我们认为应把握这一趋势。”

此外,塞尔巴赫还透露,在明年的汉堡国际海事展中,计划与汉堡驻中国联络处合作,首次设立“中国日”,以此汇聚中国展商和船东,促成中国展商与欧洲同行的交流。中国工业信息化部数据显示,2023年1~8月,中国造船三大指标继续位居全球第一。今年1~8月,我国造船业造船完工量2798万载重吨,同比增长16.9%;新接订单量5231万载重吨,同比增长86.5%;手持订单量13155万载重吨,同比增长28.9%。同时,我国船舶出口金额达到161.8亿美元,同比增长20.2%。

中欧打造新增长点

塞尔巴赫还表示,就在汉堡国际海事展结束的2周后,汉堡还将迎来两年一届的国际风能展,以及首次从慕尼黑移师汉堡的国际氢能展。塞尔巴赫开玩笑道,希望明年下半年中国展商能多多在汉堡停留。

当然,他也提醒道,由于中国展商的热情,建议及早关注酒店和签证信息。塞尔巴赫希望明年德国外交部能作出相同的努力,方便中国的商务人士前往德国与欧洲。

今年恰逢中国同欧盟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20周年。

同行的德国企业REINTJES总经理、同时也是德国机械设备制造业联合会(VDMA)副主席的德雷罗伊(Klaus Deleroi)告诉第一财经,受宏观大环境影响,海运市场未来发展迷雾重重,德方尤其希望与重要的亚洲市场保持紧密联系,以促进整个海运产业健康高效地发展,摆脱传统的生产模式,顺利实施在绿色航运方面的创新。他还告诉第一财经,在德国,商界依旧希望与中国保持合作,并推动合作向前发展,“这与美国所谓的脱钩不同。”

海关总署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中国与欧盟的进出口总额约为4.59万亿元人民币,同比下滑1.6%。2022年,中国与欧盟的进出口总额约为5.65万亿元人民币,相较于2021年增幅达5.6%。欧盟为仅次于东盟的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

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主任郑春荣教授告诉第一财经,未来要习惯于一种新常态,即欧洲对华交往会有很多顾虑,但又无法舍弃中国的大市场、中国发展带来的机遇,因此欧洲也需要与中国合作。“我们不能被欧洲的矛盾心态带偏节奏,而是应该要用主动的开放、主动的心态去影响欧洲消极的心态。比如近期的签证放开后,肯定会鼓励一部分欧洲企业家来中国实地考察,通过与在华的欧洲伙伴交流,相信肯定会对后续的在华投资、布局中国市场有实际感悟。”

他认为,未来中欧双方可就一些新的领域,比如气候变化、绿色发展等找到新的增长点,“经贸合作未来还是能稳中有进。”(潘寅茹)

编辑/田野

最新评论